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5. “乘风破浪”的自由和独立
Sep枫 2020-06-27

最近出现了一部热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打开几乎所有的社交新闻资讯APP,娱乐版块和热搜榜单上几乎都能找到相关的话题。作为设计师,带着对热点的好奇和学习心态,试图去探寻背后的社会情绪和大众心理,正好也是趁着端午假期,把现有的几期一期不落的追完了。


不同于之前看的其他诸如腾讯和爱奇艺打造的正经的女团选秀综艺节目——几乎总能看得犯困,这个节目一口气连续看两三期竟然也还没觉得多疲惫,让我不禁又重新审视一下在看之前时候心中带着挑剔和吐槽的固有偏见。只是,有时候在弹幕和评论看到了不少关于“消解了对年龄的恐惧”“女性的自由独立”之类的言论,会略微感到有些尴尬。

毫无疑问,作为一档娱乐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足够有看点和爆点的。在疫情还远未结束的情况下,这样一档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八卦有情怀的娱乐节目足以撩拨大众的情绪。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姐姐”和“跑男”、“极挑”等综艺节目是一种类型——让成名艺人玩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游戏,而“姐姐”则是披着打造女团的外壳,内核是让一群大部分早已功成名就、达到一定人生阶段的姐姐们回过头来玩一把小女生之间的PK选秀游戏。


打造女团作为形式外衣,可能并不重要,节目组包括三个制作人在内都表现出很强的求生欲。而重要的是让一群大都到达一定阶段的姐姐再一次简单地单纯地、像他们在青春年少时做过或者想做但是没机会做的那样,为了心中的一点点小火花,努力地不求结果地去拼搏和付出。

不同于其他正经女团选秀节目呈现出来的紧张激烈的PK竞演,小姑娘们带着毫不掩饰的逐梦野心,同时也带着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沉重的镣铐和枷锁下,所有的观众不过是置身于没有硝烟的厮杀战场之外的冷静旁观者,像个上帝一样去审视每个人在镜头面前被表演、隐藏和裁剪出来的个性,然后煞有介事的像掌控着对方命运一样,做出我们自己的喜好选择。

而“姐姐”中的大部分人其实早已是在各自领域内有了一定的沉淀,即使出局,回到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依然不会受到影响,即使少数带着重新翻红、寻求事业突破目的人,也绝不可能像小女孩那样锋芒毕露、不留余地地PK竞争。就像小明说的“参加这个节目是个加分项”。所以节目组一面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充满求生欲的节目环境,一面又通过制作人的表面的严肃去给所有的姐姐“施压”,引导她们严肃对待比赛。

而事实上我们通过节目的镜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姐姐们在有足够多退路的情况下,大都是基于团队与个人的荣誉感、自我驱动力,单纯地把自己放在团队集体中、去努力达到一个大家共同期待的结果。其实这种单纯的动机和付出也足以打动很多人。


对观众群体来说,小女孩们能通过镜头看到姐姐们成熟自信、无畏无惧、敢于充分释放个性,哪怕挑战节目组的权威。这无异于一种精神的慰藉,让她们不再畏惧作为女人年龄的增长。


对成熟女性而言,节目给他们造了个一梦——脱离琐碎繁杂的家庭事务,为了一个单纯的不带有过多功利色彩的目标方向,和一群人一起拼搏一起奉献,在团队中找到自我价值,自我满足,自我实现。


三十个成熟姐姐在一起,少了少女的棱角和尖锐,永远也不可能出现不可控的矛盾纠葛,也会更容易吸引大众去解读那些隐藏在和谐表象下的个体之间、小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对于个体来说,可以看出节目组在剪辑和镜头上也给了每个个性强烈的姐姐足够的空间去展现和表达。


《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娱乐节目,本身就具备了30位跨越影视音的不同年龄段女艺人的聚集效应、成熟女艺人做女团PK竞演的娱乐效应,还有用求生欲营造出来的虚幻的成熟女性精神、造梦的小情怀,女团团体与强烈个性的个体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足够多的娱乐效果、综艺冲突以及还算能自洽的自我实现的精神升华,让这部综艺成功引爆了这段时间的热点。


回过头再来看节目的开篇文案:

有人说,每个人的历史从出生前就开始了


爱与烦恼,幸福与秘密,时间与魔幻,永恒交替


女人,从母亲开始


就是我们一生中最早记得和最后忘却的名字


三十岁以后


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


三十岁以后


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


三十而励


在时光的洗炼,时代的铿锵中


我们不断更新,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


三十而立


我们从每一寓言里,辨认自己


也认识他人的内心,他人的真理


三十而骊


骊色骏马,飞云踏海


我们关心成功,也关心失败,更关心每个人要面对的那座山


我们关心美好,关心热爱,更关心日新月异的未来


努力与翻越;不馁与坚信


肆意笑泪,青春归位;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其实文案本身或许没有问题,具有很强的煽动性,给整个节目定下了一个很高的格调——关于女人的独立与自由、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


问题在于节目的内容体量和精神内核并不具备足够大的格局和张力,能够支撑起开篇文案所定下的基调。因此整体来看,女性两个字好像就成了一个讨巧的标签一样,用喊口号的方式来实现一定的所谓政治正确。如果仅仅只是一个娱乐综艺节目,《浪姐》已经足够优秀,但是它不应该承担起本身没有能力承担的宏大命题。这对于很多涉世未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言,无异于一种精神鸦片。反而还会错误地引导大众将宁静、张雨绮、张萌、黄圣依等姐姐在被镜头雕琢出来的个性去隐喻成有代表性的女性精神,一同绑架在这种自由和独立上的还有她们背后的事业、金钱、物质。


而当我们带着关于女性独立与自由的命题回到节目中去的时候,就会深刻地感受到那层层精致的灯光舞台华服背后,就和“乘风破浪”一样——都是用表象呈现出来的精致和华美,试图去包装和掩饰内核的空洞。我们不能否认那样单纯的造梦情怀对人的感动,那种感动建立在综艺和娱乐的性质上;而当一个更大的梦被钉在了开篇之上,那种感动也变的肤浅和虚幻。


自由和独立从来不是画一条线告诉所有人,什么才是自由和独立;

而是告诉每一个人,跨过了你自己的那条线,就是自由和独立。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