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读阳明先生No.5
MayWorryFree 2016-12-10

“良知”说---本体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

1、孟子的“良知良能”

“人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凡是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原本固有的非外在给予的。

2、张载对“德性”、“闻见”之知的区别

 “闻见”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官能感觉,是后天的经验之知。“德性”之知不源于“闻见”,而是天德量能,超经验的,是人固有的。

3、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阳明学说最核心部分。“良知”就是本心,心之本体。人的官能感觉活动为何可能,因为原本就有良知在。

4、“良知”是存在本体、德性本体、理性本体

  • “良知”是我们经验知识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是知识本身的本体,是理性之本。“良知”是是非之心,能够知是知非,王称之为“心体自然”,原本如此,没法再追问。
  • “良知”是至善、明德,知善知恶,是德性之本,是我们一切道德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本源根据。
  • “良知”是我们人的存在之本。我们如何获得自身的存在,如何在天地之间过得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和万物区分开来,就在于“良知”。“良知”是人完整存在的表征。人之所以可能成为主体,必须要自我建立。

人的存在本质就是德性本质,人只有通过道德的实践才能彰明人的存在性。所以道德实践并不是因为一件事情是好事才去做,而是因为他是合乎我们的本性,因此我们才能进一步谈道德的内在自觉。

如果说因为觉得见义勇为是一件好事,所以要去见义勇为,那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件好事,却不能说境界高,这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道德的崇高境界,是它作为自我存在本质的自然流露。

王阳明的“致良知”也是如此,是希望通过我们自觉的道德建立来实现,从而实现合乎自然、天道同一的人生,走向通往圣人的道途之中。

5、疑问

  • “良知”具有公共性吗?

有。每个人致良知的最后目的就是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更好地展示个体本质存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良知具有公共性。每个人都致力于致良知,才能使我们社会的公共生活呈现出崇高的道德境界。

  • 王阳明认为良知既是“知是知非”,而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那么在王阳明是如何借助是非之心来统摄其他三心?

“是”意味着“正确”以及“真实”。因此可以说善的也是“是”,因为它是正确、真实的。“良知”总是会知道是非真假对错,通常不说用“是非”统摄其他,“良知”作为本心已经包含了善恶等其他东西,所有恻隐、羞恶等都是一体,只不过是一心之本体在不同的应感状态当中的表现。

  • 老师说你我的良知最终是一致的,是否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人泯灭良知?这其中的良知与王阳明的“良知”是否一致?

你我的良知是一致的。通体透明,知善知恶。当一个人不断的把自己的良知遮蔽起来,原本光明剔透之心体变为如处暗室,就称其为“泯灭良知”。但这并不意味着良知不存在了,只是良知没有获得表达、体现。当有一天这个人意识到自己良知泯灭,那便意味着他良知之瞬间显现。“迷本即是悟本,无明即是法性,烦恼即是菩提”。

本体与主体性的自我建立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