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心体的自我澄明与价值实现表达
1、“四句教”是否存在内在逻辑关系
这四句话不存在内在逻辑关系,是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来讲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从良知本身状态来说,形而上的层面,“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从形而上往形而下的经验界转换,并且是在经验状态,就我们的“意”与境的相对关系。“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良知自身之用在经验状态当中的功能发越。“为善去恶是格物”是在实践工夫的层面上来说的。
2、“良知现成”与思想解放
王畿的四无学说虽稍偏离阳明的良知说,但却促进了思想解放。但是过度了会产生陷入虚空,以意见为真理的状态。但是王阳明不否认其观点,并视其为“利根人”,不妨把四句看成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具有内在逻辑完整性。但这样的理解在意义层面上很难和佛学区分。
“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已良知之是非为是非”
3、心体的自我澄明
钱德洪认为“为善去恶”就是“工夫”,是落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王龙溪认为“本体即工夫”,如果真正明白四无,良知现成,现成本身---既是本体,也是工夫。他认为“良知本顺致之则逆”,不需要在生活中实践。
4、自我期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知道我们的良知原本是如此光明、浩瀚,我们的心灵世界才可能广大,在天地间堂堂做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临死前的八个字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我们无法脱离生活,但我们可以以一种疏离的态度去观望生活,也许会获得高尚的精神境界。唯有一种精神体魄的养成、人格的养成才是真正对我们的生命富有意义。物质世界自有它存在的客观性,但只有客观事物进入到我们的主观世界中,他们的存在才获得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们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而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行动方式,行动方式直接决定了结果,结果又一定需要我们承担。因此我们的态度成了关键,只有我们的心体光明,我们的态度才会公平,我们的结果才会是公正的。
5、疑问
我们通常说的善恶是相对的,但王阳明的善具有绝对性,我们在生活中要用何种标准去运用这样的善呢?
善恶本身没有绝对性,他们取决于人的视角。经验状态的经验价值中,情景改变了善恶判断的标准也可能改变。但按照王阳明的理解,这样一种相对价值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价值的绝对本体在,而无善无恶的心之体---良知就是这样的绝对本体。
每个人所处立场、角度不同,每个人对善恶是非的判断都不一样,如果这些判断标准发生冲突,甚至和法律发生冲突,我们要怎样解决呢?
我们很少反思我们所主张的自我是否和天下公心公益相符合,这需要要审查一番。最终,不违背人道、天道、公心公益的事会违背法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