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读阳明先生No.7
MayWorryFree 2016-12-12

心外无物----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董教授认为王阳明和主观唯心主义没有太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除了佛教,因为佛教毕竟有印度来源。

1、“心”与“物”的关系

王阳明游南镇会稽山,一弟子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通常以此例判断王阳明为主观唯心主义。我赞成董教授的观点---这和主观唯心主义没多大关系。我们不能将“寂”字解读为“存在”,但它绝不意为“不存在”,“不存在”是没有。但王阳明从未说此花“不存在”,此处的“寂”本身就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王阳明所确认的关于事物纯粹客观性的一种存在状态。王阳明想强调的是花的存在状态在我们看到她的那一刻发生了由“寂”向“显”的瞬间转化,揭示了当事物以纯粹客观性存在时他的状态是“寂”。若以“寂”为本体,只要有事物进入瞬间就可以动起来,这叫做“寂感神应”,没有前后,是同时显现的。花在成为“我—主体”的对象之前是以寂的状态存在,当我们看到她时,花就在突然之间成为我们的对象,关系情境瞬间构成,花的原本存在状态被改变了。这个过程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2、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寂”与“显”

心灵的本体存在状态是“寂”,但并不是绝对的不动,而是“寂”的同时包含着向“显”转化的无限可能性,“显”包含着向“寂”转化的无限可能性。“寂”与“显”是王阳明所认为的事物存在的特殊形式,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拓宽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了解到了他们存在的不同形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王阳明是在唯物的前提下讨论事物的存在、显现形式,并非主观唯心主义。

3、“心外无物”作为一种生命境界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天下一切事物都在仁者的关怀之中,都是仁者关心(与“心”相关的)的。圣人无非是能扩充他的四端、仁义之心,以至于把天下万物都融到他的心灵世界当中。

4、“心外无物”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建构

“心外有物”说明事物与你无关,不关心自然就不会解决问题。“心外无物”是将物当做我们主体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我们主体价值世界的建构完全取决于我们主体自我实践及方式。在实现“心外无物”的最高境界的途中不断表达、实践自我,从而扩展精神境界,开拓生活世界。

心外无物:生命境界的无限圆融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