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读阳明先生No.8
MayWorryFree 2016-12-13

天泉证道“四句教”阳明学派的分化

1、“天泉证道”的背景:“四句教”问题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天泉证道记》在王阳明弟子的著作里出现

2、钱德洪关于“四句教”的理解

认为这四句话是最后的究竟之说。良知原本是无善无恶,无善无恶是为至善。对圣人来说是如此的,但对日常人来说,因为有习心在,不免有物欲、私心。所以意之动难免有善有恶,这就要求我们在意念发动之时,把那不善的念克倒了。良知原本知善知恶

3、王畿关于“四句教”的理解

既然心之体无善无恶,意之动怎么会有有善有恶?所以这四句只是权宜之说,不是究竟的圆融之说。若心无善无恶,则意动、知、物都是无善无恶。

4、“四句教”与王学分化的关系

王阳明认为人本就有两类:利根之人---特别聪慧,一点就透;钝根之人---笨拙愚昧

对于利根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一悟到最终的东西就是一了百了。王畿所讲的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对于钝根人,由于普遍广泛,还是要讲为善去恶,知善知恶。

王阳明希望钱王二位相须为用,不要各执一边。

无善无恶是为至善,是本心自身的实在状态,是一个未发之中。我们讲的善恶是在经验世界中经验价值的相对状态。良知是绝对的价值原点,正因为他无善无恶才能知善知恶,还原事物本样。

意之动一定是一种经验状态,是心之动在瞬间向经验世界的转化,会在价值层面上会落实到经验世界的经验价值----善、恶这两方面上。谈论善恶只能在经验价值的层面上来说。

5、谈庄子的齐物

庄子解释了事物的相对状态,这些都是经验事物存在的经验状态。但庄子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事物相对状态的揭示,要求我们超越相对,进入道的绝对。

老子讲道是玄德,超越一切相对,本身无所谓仁与不仁。

天泉证道“四句教”阳明学派的分化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