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杜公祠位于延安宝塔区七里铺东的石湾,整个建筑依崖而建,雄伟的唐代建筑为纪念诗人杜甫而建。据史书记载:“川口有唐诗人杜拾遗祠,记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骚客多赋凭吊即此。”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北去灵武寻找肃宗,参加平叛,途经延安石湾的山洞,枕鞋歇息,于是延安人民在宋朝就建杜公祠,怀念诗圣杜甫。如今我们在杜公祠登高远眺,杜甫川和杏水河静静地流淌,在此交汇,祠下边便是210国道,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延安杜公祠全景
杜公祠景区由杜甫祠堂、诗史堂、少陵阁、诗魂轩、碑廊以及摩崖石刻等几部分组成。杜公祠珍藏有后人对杜甫评论的书籍、古善本共计548册;还邀请中、省知名书画家题写匾额、楹联等题刻,;尤其是“杜公祠”的匾额、大门楹联和杜甫生平邀请“中国杜甫学会”原会长、全国著名学者95岁高龄的霍松林先生撰写。他撰写的大门楹联为:忆昔年羌村赋北征,诗圣大名传四海;看今日圣地建新祠,诗乡美誉壮中华。
三年前杜公祠景区整修后,殿宇高大巍峨,胜迹焕然一新。游客登临阙楼可凭吊杜甫诗歌热爱国家的情怀;抒发诗人关心人民因内乱的悲惨遭遇;思古之幽情,感慨盛世之壮举。进入杜公祠大厅,我首先看到高3.69米的杜甫站像,古铜色的铜铸像显得古朴沧桑,这是杜甫中年时期的形象,他的衣袖一长一短,生动地刻画了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一路上忍饥挨饿、顶风冒雨、饱受千辛万苦来到延安时的真实面貌。他的头微微向上抬起,眼神中充满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站像后的浮雕是以芦子雄关为背景,表达了诗人一心报国的决心,结合他的《塞芦子》诗意创作。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和平民百姓一样走上逃难之路,从765年5月杜甫先从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出发,艰辛跋涉来到鄜州(今延安市富县)羌村落户。为了去灵武寻找肃宗,杜甫从羌村出发北上,经石门,过徐寨,上万花山,沿河川到达延安七里铺。他途经今延安市安塞县(真武洞镇)芦子关时,被叛军虏擒,押解到长安。九个月后的757年4月,诗人终于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穿越两军对峙的防线,投奔驻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后因谏遭贬,再度回到羌村。经历磨难杜甫诗歌蝶变,精神升华,正如郭沫若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芦子雄关的浮雕旁边挂有对联:(齐应凯撰联) 并谪仙而盛誉盛传万世文光增灿烂;称野老却忧国忧民一生诗笔悯艰危。”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诗赞),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具有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尊称为“诗仙”;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被后人称为诗史。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诗话》中赞美杜甫:“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杜甫字子美)苏东坡讲得入木三分,诗人飘泊流落,千难万难,进也忧退也忧,时刻考虑国家兴亡。
杜甫站像和芦子雄关的浮雕前有两盆铁树,枝叶繁茂,向上展开,象征杜甫面对道路艰难,北上报国情怀,意志如铁似的坚贞。诗歌《彭衙行》中略有反映:“忆昔避贼初, 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 月照白水山。”日夜兼行,更有“小儿强解事, 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 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 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 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 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 暮宿天边烟。”描述高山道路泥泞,雨季十天有五天下雨,天气寒冷且无雨具,路上全家手拉手攀爬山路,野果充饥,小孩饿到甚至吃野生的苦李,晚上用树的枝叶当屋。早晨行走在湿滑的石块上,傍晚休息时远远地看到炊烟,全家却饥寒交迫腹中空。北上避贼一方面是特艰难,更重要的是杜甫希望北上经过安塞的芦子关至灵武投奔唐肃宗(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共商抵御叛军。沿途的千难万险正是展现了他顽强的意志。
杜公祠的中心建筑就是“诗史堂”,一块块展板陈列着杜甫在动乱流离的二年中创作的诗歌。杜甫坐像上方匾额:“诗史堂”由陕西省书协副主席王蒙先生题写。两旁对联为:“忧国忧民有年情怀无异外不意成一生悯恻;墨客骚人无数地位问如何惟公占半个诗唐。”杜甫的坐像的衣袖一长一短,穿着麻布鞋,两眼凝神着远方,双眉微锁,正像宋代的黄庭坚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心怀天下的忧虑、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
据杜甫《述怀》诗描述:他脚上穿着耐磨的麻鞋、两袖肘部外露、皮肤黝黑、灰头土脸,心中虽挂念着妻子和儿女,更为实现报国期望,还因授予左拾遗感恩流泪,百感交集……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展板中最经典的是《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深感国家沦陷,唯有山河依旧,春日曾经繁华城中里杂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律一百句中陈诉,看到宫庭和官僚“彤庭分帛”、“卫霍金盘”、“朱门酒肉”等语,皆谓其实,故称“诗史”,同时想到民众的疾苦,“寒女织帛”、“鞭挞夫家”、“聚敛贡阙”。杜甫最后的千年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意想不到杜甫回到家中“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在从长安回到家中看到“幼子饥已卒”,“妻子嚎啕大哭”伤心至极的凄惨。此时此地杜甫的时势的洞察更深刻,成为诗歌的转折点。他有高尚的抱负,自比稷与契(舜帝的大臣)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坏人坏事采取“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的态度。杜甫崇高的抱负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境界,以高尚的行动和实践完成了平民到圣人的超越,成为后人心中的“诗圣”。
杜甫祠堂为一石室,内供奉杜甫彩色坐像,“北征遗范”四个大字概括了高尚的情操,刻写在大门的石壁上两幅对联刻写在大门两侧:“千载清风兴顽儒;一朝诗圣萃延州。”“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情堪励俗,鄜延旅寓洁臣身。” 悬崖石壁上有毛泽东在四零年题写的草书“诗圣”两个大字;还有楷书“少陵川”三个大字是肤施县令陈炳琳在道光癸卯年(1843年)所题写;下面的草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为近代政治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
杜公祠两旁有唐朝建筑风格的两座阙楼,分别为“少陵阁”和“诗魂轩”,两层楼的飞檐斗拱像大雁的双翅飞向天际;古老的青砖灰瓦、深紫色的栋梁,褚红的门窗,更显得古朴典雅;二楼阳台的围栏由汉白玉砌成,像身系洁白腰带的唐朝美女舞广袖,分外妖娆。 少陵阁大门上的匾额“少陵阁”三字为篆体,苍劲古朴,大门旁边的对联为: 工部正气盈天地 少陵诗章震乾坤。 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其为杜工部;又曾因在长安城南的少陵居住,故诗中常自称为少陵野老。少陵阁主要收集后人对杜甫评论的书籍、古善本共计近六百册,杜甫的诗集、拓片、楹联等资料。 少陵阁全景
诗魂轩大门上的匾额“诗魂轩”三字为篆体。由延安政协主席樊高林撰书的对联为: 倾心恤民千古浩歌咏叹黎庶苦;竭力报国百转愁肠匡扶社稷危。 此对联评价贴切,充分表达杜甫用诗歌表达为国为人民的深情。进入诗魂轩,我突然看见“诗风万古”、“千古诗圣”和“诗中圣哲”的匾额高高挂在雪白的粉墙上,仰望着金色的大字,想当年杜甫在国家动荡的时刻,有的人叛变了,有的人变节了,而他不忘初心,忠于国家,没有雨具,冒着雷雨, 一家人相互牵手,饥寒交迫,攀登在泥泞的山坡上,艰苦跋涉,砥砺前行。杜甫深入了解人民的艰难,对人民的困苦深表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在“三吏”、“三别”中,杜甫细致地反映广大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所遭受的痛楚。 杜甫听到胜利的喜讯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真情流露爱国热情! 诗魂轩全景
正如鲁迅先生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走出杜公祠,看到错落有致的屋檐、雄伟而富有变化的轮廓与茵茵绿树相互掩映,在蓝天的映衬下,栩栩如生。杜公祠真是杜甫卓越诗篇高尚情操和唐代优秀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旅游景点,更是心灵净化和学习唐诗的好课堂。大路上人流熙熙攘攘、车流川流不息,时代在前进,延安已是高楼林立成为现代化城市,然而杜甫在危难时刻忠于国家,关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位学习、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