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东湖公园有苏轼与王弗的千古爱情的故事。一对夫妻在东湖泛舟,后面桥上是纪念苏东坡和王弗的鸳鸯亭。这是清同治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英,受知府李慎委托而创建,取意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做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建了这座鸳鸯亭纪念他们夫妇。
凤翔县东湖公园在陕西省西部凤翔县县城东部。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湖中建有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洗砚亭等,以纪念苏轼与王弗当年在东湖的故事,外湖有山庄、苗圃、荷塘等。系城区风景湖。
东湖公园管理处的齐会彬为赠书《凤翔东湖》上题字。红衣女子为讲解员强晓娜。
凤翔东湖的鸳鸯亭、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都是纪念苏轼和王弗有关的建筑。
鸳鸯亭顶部的彩绘图案中就是他俩爱情生活的场景。
亭内有苏轼写字王弗磨墨的图案
强晓娜:此处就是苏轼洗墨处。她的后面就是鸳鸯亭和白色的石桥。
洗砚亭内有苏轼写字王弗磨墨的图案。
王弗知书达理,与苏轼共同学习,是他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指路明灯,善于识人。
王弗与苏轼不但恩爱,还时刻关心怎样识别朋友,讲话要小心。后来苏轼在官场中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缺少了指路明灯的伴侣,终于在密州任太守的苏轼朝思梦想,作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 苏轼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 尚有残梅一枝亚。
苏轼在元丰三年作
王弗与苏轼不但恩爱,她在生活中关心丈夫,而且关心他处理同事的关系,是苏轼初涉官场的好参谋。知府陈希亮对府中大小公文均严谨以待,亲自过目、严格审查、亲动“刀斧”。对此,素以文采自负的苏轼痛惜不已,心生不悦。当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就在记文中写道:“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意思凌虚台也不一定能保证长久地保存,发泄情绪。 后来贤妻王弗开导苏轼太守是严格要求你,为了你健康地成长。
苏轼醒悟了作凌虚台诗赞美太守。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完全是赞美之词:感激、举酒邀青山、似亦识公颜、是时岁云暮、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冬至日,陈希亮召集饮于凌虚台,苏轼当场以台为题赋诗。凌虚台诗的照片摄于09年。这是苏轼年轻时的书法,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苏轼在凤翔当了三年副手回京担任职史馆,修改史书,写史书等重要的工作。但是不幸,这年五月,苏轼爱妻王弗过世(仅27岁)。
古密州(现为山东诸城)超然台。缘于苏轼《超然台记》有“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超然台中苏轼的砚洗半潭秋月。而后讲话直率的苏轼在官场上失去了有双慧眼的爱人,在官场中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缺少了指路明灯的伴侣,终于在密州任太守的苏轼朝思梦想,作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上图为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休对故人思故国”这叫超然台上不超然身在密州超然台的苏轼,梦回故乡眉山,看见爱妻王弗而作《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表达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为天下十大情诗。图摄于眉山三苏纪念馆内苏轼与王弗“唤鱼联姻”。
苏轼心中缺少了明灯、果然 在经历徐州、湖州的工作后,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
2009年8月1日眉山下雨,我打摩的到苏洵墓,当时都是小路,经过短松冈。“虽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2014年我再次去,省级公路修好,我打的再次拜访。
通义君你可知道,千里外夫君,经常思念你,赞美你,怀念你!
当天雨较密,寻到一位李师傅,三轮摩的,到景点后,路湿滑师傅不敢进去。
经过乡间小道,终于看到苏洵墓的方向!
朝天一跤,经过药店,换掉衣服。路滑摔跤时转身,偏左跌倒,不伤后脑,很重要!
《亡妻王氏墓志铭》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是1065年7月4日(北宋英宗赵曙))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大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连续七个悲痛之极!余永无所依怙,失去心中明灯。
老翁井,又叫八角井,或老翁泉,在坟山的前面偏北,现淹没在新修的山湾塘中。
《梅花诗帖》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苏轼被贬的路上过春风岭时道路艰难,一阵东风助他“半随飞雪渡关山”。回到黄州后苏轼把《梅花诗二首》写下来,感激王弗有灵借东风助他跨越了最陡峭的山路。所以书法从行书写到“东风吹石裂”时,“半随飞雪渡关山”变成了狂草,估计苏轼已是泪如雨下,不能自控,第二首无法再写。
梅花诗二首苏轼在元丰三年正月二十,也就是他从汴京经历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南下途中,经过麻城春风岭时,见岭上簇簇梅花傲寒吐妍,回到黄州开始书写梅花诗二首。注意命中注定还是巧遇,正月二十是他俩赏梅的纪念日。
《梅花诗帖》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十日酒后,并且只书写了其中的第一首。宋拓《西楼苏帖》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苏轼怀念王弗的词还有一首,那就是《南歌子•感旧》这里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他们自由恋爱的信息。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半年眉绿未曾开,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樽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台湾著名画家黄君璧国画东坡探梅图。 苏东坡于元丰四年(辛丑年)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庚申年1080年)被贬到黄州。
《歧亭道上见梅花戏赠陈季常》 (写作时间是元丰四年春)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稭灰。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陈季常恰恰是苏轼在凤翔时太守陈希亮的儿子,是挚友,他对王弗十分熟悉。
元丰五年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苏东坡连续三年到春风岭探望梅花并作诗,更令人感动的是种了一株老梅花。 苏东坡连续三年到春风岭探望梅花并作诗,更令人感动的是种了一株老梅花。苏东坡还画了一幅《东坡月梅图》
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如纤手嗅梅花。
幽香
寄托梅花,不怕严寒,不屈不挠的优良品格!
梅花的枝干是她们的神韵、精神和风采。如东坡老梅有精神。
苏东坡是寓梦梅于情,种梅、咏梅和画梅的典范
苏东坡洗墨池旁有老梅
老梅神韵真精神!
毛泽东也是得咏梅真经,百丈冰、花枝俏、迎春到、丛中笑!
红梅迎春!
元丰六年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连续三年,日期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苏东坡和谁约定?当然玉梅魂的玉梅可以肯定是已经过世的前妻,现在的妻子正忙着家务、喂牛、酿酒和给牛看病,带孩子……王朝云也忙着带小儿子。
在苏东坡离开黄州500年后东坡老梅行将枯萎,姓郭的太守把雪堂前面的东坡老梅和苏东坡的洗墨池一起画成《东坡老梅图》。
玉楼春 四时词之四苏轼词626 霜叶萧萧鸣屋角,黄昏斗觉罗衾薄。夜风摇动镇帷犀,酒醒梦回闻雪落。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如纤手嗅梅花。元丰四年11月
《减字木兰花 雪词 》云容皓白,破晓玉英纷似织。 风力无端,欲学杨花更耐寒。相如未老,梁苑犹能陪俊少。莫惹闲愁,且折江梅上小楼。作于元丰四年十二月。“莫惹闲愁”“平生文字为吾累”之意。苏轼词635。
当然在黄州还有一位与苏东坡关系密切的女性,就是子瞻的乳母任采莲,对三个孩子迈、怠、过皆有恩劳,于元丰三年八月过世,享年七十二岁,葬于黄州东阜,黄冈县北。而且苏轼子瞻为乳母写了《乳母任氏墓志》。现在此《乳母任氏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显然苏轼每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到春风岭与乳母无关。
和我合影的是黄冈赤壁公园管理处研究人员王琳祥老师。他陪同我一起参观赤壁公园,详细地介绍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劳动、诗词、散文各种知识。而且我有问题还保持通信,请教。
栖霞楼赤壁公园最高建筑,苏轼传世墨迹陈列馆。
《减字木兰花 雪词 》云容皓白,破晓玉英纷似织。 风力无端,欲学杨花更耐寒。相如未老,梁苑犹能陪俊少。莫惹闲愁,且折江梅上小楼。作于元丰四年十二月。“莫惹闲愁”“平生文字为吾累”之意。苏轼词635页。
更上一层楼观看苏轼寒食诗二首作品。
《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为王世杰私人所捐赠。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此帖装帧为长卷,前有乾隆皇帝亲书引首,后有黄庭坚、董其昌等人十帧题跋。此帖神爽气足,随意恣性,跌宕起伏,浩然听笔之所之,撼人心魄。观赏是帖,即要看整幅的抒情气氛、也要看一字的点画形质,更要“如见其挥运之时”(姜夔《续书谱》)。
垂柳阴阴日初永,蔗浆酪粉金盘冷。帘额低垂紫燕忙,蜜脾已满黄蜂静。高楼睡起翠眉嚬,枕破斜红未肯匀。玉腕半揎云碧袖,楼前知有断肠人。元丰四年11月。玉腕半揎和知有断肠人,明显是讲王弗和苏轼断肠人。
赤壁公园参观结束,准备参观临皋亭。苏东坡与王弗情深
王伯敭所藏赵昌花四首梅花 苏轼
南行度关山,沙水清练练。行人已愁绝,日暮集微霰。
殷勤小梅花,仿佛吴姬面。暗香随我去,回首惊千片。 (小梅花、吴姬面、暗香随我去)
至今开画图,老眼凄欲泫。幽怀不可写,归梦君家倩。(老眼凄欲泫、幽怀、归梦君家)
赤壁公园内苏东坡画像。苏轼的王弗的深情还有,给王弗的弟弟王缄的临江仙
临江仙 送王缄(坚监) 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临皋亭当年是官方的驿亭。现在临皋亭在黄冈中学内,前面是临皋亭,后面是校工的工具间,再后面是教工宿舍,好朋友戴军是黄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就住在临皋亭后面教工宿舍的五楼。我是生物教师在文史哲方面是中学生,向专家,老师学习,在奶茶店我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王琳祥老师和戴军老师不但讲述很多关于苏东坡的知识和故事,而且还题字给我鼓励,且俩位都是书法家,写文章像出口成章。
戴老师解答了一个推测,即黄冈中学优秀与苏东坡有关。而且他在惠州、北京办学,都以宏扬苏东坡精神,激励学生。
戴军老师一天中,下午冒酷暑参观遗爱湖公园的苏东坡纪念馆,四、五点钟在奶茶铺给我启迪,晚上再到安国寺,令我十分感动。
当年的临皋亭是怎样的呢?可以参阅《聚翰珍墨》中国日本美国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第三册第14到15页,上海博物馆出版2012年10月第一版。
北宋 乔仲常画后赤壁赋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0.48厘米 横506.42厘米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苏轼与王弗情深:
阮郎归 梅词
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此词咏白梅(苏轼词678页)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雪堂前面东坡月梅)
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东风)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雪肌、玉容、香腮)
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折花、欲寄、岭头人)
以花写人,物我化一,格调超逸。与定风波咏红梅是同时期的姐妹篇
据图临皋亭当年相当于一个四合院,周围有竹篱当围墙,离长江边很近。
次韵陈四雪中赏梅 (苏轼与王弗情深)
腊酒诗催熟,寒梅雪斗新。杜陵休叹老,韦曲已先春。
独秀惊凡目,遗英卧逸民。高歌对三白,迟暮慰安仁。
摘引自《苏东坡这个人》第41页。“王弗的婚姻生活想来并不如很多好心人想像那般幸福,苏轼文字如山,没有一个字是描写他与王弗生活的…… ” (不公真!)
作者系博士,副教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没有看书,想当然)
词萃第75页(中国社会出版社)乙卯正月三十日记梦,疏忽了苏轼和亡妻的情感之约
两则题跋说明是北宋的作品。前面是赵德麟在宣和五年题跋,他是苏东坡在阜阳的同事,关系密切;后者是与苏东坡在黄州有过唱和的圣可题跋。
荆州十首 苏轼 其七 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故人、相望各天涯)
根据四幅图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理解《寒食诗二首》的意境了。因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下面石刻在黄冈:苏东坡寒食诗帖石刻黄冈遗爱湖公园
苏东坡的伟大就在于身处极度困难条件下: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天上有浩大的雨势,长江的浪花要进入门口,临皋亭在长江边像小船,风雨飘摇在江水中,食物短缺,潮湿的芦苇没有火苗,浓烟从破灶的缝隙中弥漫开来,呛鼻刺眼,艰难的生活令他欲哭无泪。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皇帝的召唤,遥遥无期,皇宫的大门九重深运;心中的爱妻希望我小心谨慎,但现在是穷愁潦倒,她的坟墓在万里的远方,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苏东坡精神振奋写出来“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诗帖。
在黄州寒食诗帖前面,乾隆皇帝写了“雪堂余韵”四个大字大字,给以高度评价。
苏东坡曾经说过,诗歌不能尽—书,书不能尽—画。《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难怪大书法家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对《寒食诗帖》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站在赤壁的高山之巅,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凤翔东湖公园门前的巨型铜雕:苏东坡酹江月铭
苏东坡曾作词曰:“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这就是苏轼那首有名的《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迥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苏东坡铜像的胡须和长江的波涛融为一体。
东湖公园内苏东坡的汉白玉雕像,受到人民的尊重。
东湖公园内的赤壁怀古铜雕。注意东坡醉书。
这幅苏东坡四条屏,摄于黄冈遗爱湖公园,戴军老师冒着酷暑陪同我到遗爱湖公园。
湖北黄冈的苏东坡纪念馆中有一幅《墨竹四条屏》,作者题款为元丰四年春三月东坡居士苏轼写。每幅图中有两株竹顽强地挺立在巨石旁,竹竿两侧深色,正面光亮、正直,表现为一身正气,体现了死不变节的民族精神。
更令人震撼的是有十四位文学家、画家和官员的题诗。竹叶下有明代画家董其昌和王鉴敬题的七律;顽石上有才子祝枝山谨题的七绝;竹竿旁有坚持真理、气贯如虹的明朝第一文人方孝儒题写的七绝;东坡居士苏轼提款边有民族英雄史可法草书敬题的七绝。题诗者还有文徵明、倪瓒、文震孟……
在巨石下有竹叶顶出来,含意是不怕任何困难顶着困难,顽强地生长,竹竿二三枝,正面光线强,表现为一身正气。在东坡居士旁边的是史可法敬题,下面是文震孟题词。
仰望着东坡的墨竹和题诗,深感他在难境中奋起、朝气蓬勃的精神、虚心坚韧的气质、高风亮节和英气凌云的情怀。正如他所说“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贤君。”能激励英雄的人是更伟大的英雄。他的墨竹图体现文人气节和民族精神,真无愧于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苏东坡为全球千年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