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窑洞,也是当时延安惟一地道的西式建筑。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林伯渠等人提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为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成为刻不容稍缓的工作。”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
鲁艺自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迁往东北,共开办了文学系四届,戏剧、音乐、美术系各五届,培养学生685人,其中文学系197人,戏剧系179人,音乐系192人,美术系147人。后来名满天下的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钟惦 、李波、贺敬之、时乐 、于蓝、秦兆阳、黄钢、康濯等作家、艺术家均是“鲁艺”学员。
上面照片是当年鲁艺的全景照片,当年西北黄土高原的这个小山坳里,群贤云集,文星荟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划下一道灿烂的光芒。
冼星海指挥鲁艺音乐系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据说,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指挥学生在宝塔山下发出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的《黄河大合唱》。这张照片展示了当年雄壮的歌声飘扬到,延河对面的宝塔山上的宝塔、摘星楼和烽火台。
冼星海在作曲(当年抗大时期)的 作曲木刻作品。
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壶口瀑布旁体会到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到隆隆吼声,风在怒吼,马在嘶鸣,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的灵感。
冼星海在鲁艺的资料。
冼星海在鲁艺的旧居。
冼星海的床铺和工作的寝室。
冼星海艰难的童年。
冼星海出生于澳门,童年依靠母亲做女佣维持生活和学习。他有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于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上冼星海的母亲是他的启蒙教师;下冼星海受教育的五个地方。
冼星海在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合影。
冼星海在上海
艰难困苦怀念祖国,意志坚定刻苦学习。
参加中国留法音乐学会;音乐天赋加努力苦学,考入高级作曲班。
冼星海的导师作曲家保罗,杜卡;高级作曲班师生(右二为冼星海)。
留学六年回归祖国
寄书抵万金,歌声振民族
冼星海走向西安到延安,寻到有希望的上进之地延安,坚信延安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冼星海和鲁艺的合唱团女声部和男声部合影。
冼星海幸福的一家。
冼星海到达莫斯科的心声:把自己的精力。把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
感谢延安桥儿沟鲁艺旧址工作人员鲍易、郭燕和陈海汝的讲解;刘妮馆长的资料。 鲁艺精神永放光芒!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汹涌澎湃,似千军万马吼声震天,飞瀑直泻化作云气灵动弥漫,也激励人民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