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第七艺术/飘蓬何须有根,奴役即自由
晚水 2017-08-02

近来情势下,和许多人一样,都是被它映射法西斯和文革的口碑内涵吸引过去看。有人曾经争执到底是映射法西斯还是文革,我倒觉得两者皆有。无他,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对文革熟于法西斯,看到里面很多场景更叫人愿意想起文革;原因之二是法西斯和文革未必没有共通之处,极权和极端自由,都是一种理智泯灭人性不存的极端状态,极端状态下人的行为总有许多相似之处;原因之三,影片中吉安的“商业帝国”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典型的法西斯社会或混乱自由的社会,其本身就有转化的可能。

暴力威慑、组织垄断、信息控制。「弯曲的脊梁」中提到的法西斯政权建立的三大条件。影片中许多元素即是在构建着这样可怖的帝国,而当帝国土崩瓦解时,这些元素又将滑向另一个可怖的极端。

「捏造的神仙」。宗教即是­摄人心智,创造一套阐释世界的新理论,重置信徒对万物的认知,而宗教上神般的领袖通常就是一个极端社会标配的顶级管理层,吉安毫无疑问就是利用这一点,出场即「腾云驾雾」,并将自己的形象渗入到群众的生活中。

「狂热的理想」。理想一词本身没有过错,即便成了执念也未必有过错,只怕是执念僭越了基本的底线还不停止,则是叫做「疯魔」了。卯卯第一次听到细姜说话,惊觉自己一直屠宰的是「人」,呕吐不已,然而他还是杀了细姜,再呕吐不已,又毫不犹豫地一刀取自己心脏。疯了,玉碎,成为杀戮机器上的螺丝钉,喊着所谓理想的口号。就如「空港曲」中说,可信仰不过是忘记真相。

「贴心的借口」。开口是瘟疫,成熟是疾病,叫你亲手杀死反抗的可能,还心甘情愿,感恩戴德。

「隔绝的外界」。所谓「井底之蛙」,所谓「货比三家」,正反说出只有看过更大的世界更多的风景,回到很小的原点才能够有清楚的认知,否则,囿于方寸之土地,所见皆以为至好,便习非常以为常。村里人不知外面还有小镇,所以「非贱即坏」,唯有细姜看过远山,才不一样。虽然说太子画玉体横陈的山水画是在开车,但我总觉得他点上那一点其实也是在说,世界非仅你所见,不见之处未必不有,未必不是一番景象。

「控制的交流」。人与人间的交流无疑是打破一个人的思想局限,丰富集体认识世界宽广度的上乘手段,从现实的细节拼凑发酵到细思恐极的真相推理,交流总有异见,如若包容异见,则更易推动社会良性发展。「开口瘟」,通过把开口当做瘟疫,从源头掐死民智。基本之自由被限制,一切勇敢都会被磨蚀,自古愚民之术,不出如此。

「禁锢的思想」。思想统一,则行动统一,不生异变。思想不自由,则言语不自由,则行动不自由,则一切皆不自由。花生人头上的管子,是夜里被传送思想的管道,失去了思考力,惟命是从。

「陌生的亲人」他人即地狱,哪怕亲亦可因「大义」而灭,此生再无港湾,人间即是无间。烟熏包裹囚锢着蚁后,斩断花生人的根;洗去记忆,让花生人吃自己的幼童蚁猴子;追捕长出鬼蘑菇的「病人」,每一个看客都「热心」地出卖行踪。就像1984中温斯顿死于奥勃良。

「无孔的监视」。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毫无疑问,影片中的红蜻蜓就是借用了这个元素。

「平常的杀戮」。对死失去敬畏,视杀戮为平常,已经是人性泯灭的体现。何况执法者和普通民众本是同胞,却毫无怜悯。不过放大来说,古今多少战役都是如此,都是修罗场。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关于「根」的这个母题表达。

个人失根,群体失根。

根是记忆,是牵连,是对自己来路与去路清晰的把握。

大护法和罗丹没有根。空有一身可怖的能力,却不知来自哪里,背负着怎么样的使命。片中对于两人的身世只提及只语片言,来于何方,大护法和罗丹自己都不知道。就像是来自于黑夜的幽灵,自己也恐惧自己。拼命抓住一件事情,用着全身唯一拥有的力量做这件事,否则则会真正陷入「生无意义」的绝境,所以大护法保护太子和罗丹杀花生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不过是将溺死之人抓住的浮木。

太子没有根。生来注定要居于高位,却只爱闲云野鹤,多愁而善感,很容易叫人想起宋徽宗。他的性子和他的角色严重错位,在他心里必然也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失根感。这种失根感并非说对过往无所知,而是对周围的环境无法产生牵连。大权在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生活跟太子的性格格格不入,环境不容纳太子,太子在环境中也找不到寄托与共鸣。所以他逃,不然他就会死去。没有根,不能呼吸。

花生人们也没有根。被烟熏困住的蚁后,成为腹中食的幼子蚁猴子,一切都被斩断。于是,被控制了一季之后,即便渐渐觉醒,也只是问出一句「我们应该做什么有用的事情」。当时,没人回答。回答不了,花生人们的反抗是一种本能的垂死挣扎,在日积月累的被控制后他们失去了思想,没有构想过蓝图,失去了亲人,不再懂什么是平和与温情。构筑不起未来即破坏当下,暴力之后还是暴力,由法西斯转向文革。没了根,都在飘,去无定向,自由即奴役。

到最后,还是回到永恒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一部没有给出解答,或者,谁都不曾清楚解答。

 

在画风方面,层次分明,浓淡相宜,人物五官扁平化、朴素化,很典型的中国式审美。

而镜头方面最有特色的绝对是「低机位大远景」,尤其是在打斗场景,虚化的占了屏幕一大半的前景制造出狭迫感,给观众一种闭塞、窒息的感觉。「只有压抑感,没有兴奋感」。大护法从来不是一部追求感官刺激的片子。所有的打斗都可以叫做无趣,穷追不舍的追兵就是让观众劳累,杀戮只有恶心没有快感。低机位大远景这种构图其实真正符合了整个基调。

还有被诟病的大护法和太子吵架的「正反打」镜头,某种意义上,这比较符合动漫的感觉,况且同框分立是一种表达对峙的手法,不同框切换其实也是可以表达对峙与疏离的。况且在正反打的时候不断拉近景别更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还可算作一个亮点。

而针对「都合主义」这个罪名,并没有那么严重。虫洞的设计某种意义上是有讨巧的嫌疑,但总算还是在为合理连接做出一些贡献。关于大护法扔下鱼蛋婆婆和细姜,则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跟他们没什么交情,发展合理。至于小鸣和吉安为什么从来不同框,可能也有故事发展的考量,毕竟小鸣是反转角色,而小鸣反转后剧情也接近尾声,几乎没有空间留给二人同框。

而大护法这个角色本身角色弧太平,却刚好由太子的风骚来填补,片子里的主角不必拘泥于只有大护法一个。双主角可以说也很精彩,大护法他自己本身处于一种失根却肩负使命的「迷茫」状态中,角色弧平的冷淡人设我觉得未尝不可。


粤语版的「大护法」,看起来有很浓重的港片的味道。

整一个片子有一种暴力美学。叫我想起香港电影暴力美学风格鼻祖张彻导演,他片中总是断手断头,并且给以特写。而「大护法」里打斗场面这种断头断手、血肉横飞的场景比比皆是,比如罗丹杀死偷情的夫妻,舌头相勾的两个头横飞出去,特写应声而落,扬起一地微尘;又例如卯卯的屠宰场有很多腐烂的肢体。毫无疑问,最经典一幕是卯卯自取心脏,这一幕的镜头极像徐克的「地狱无门」中最后一个镜头——米雪贪婪地掏出同伴的心脏。这种透着怪诞气息的暴力美学,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在刺激感官的镜头背后,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

而粤语台词本身也给整部片子增添了很多味道。第一个是因为粤语版的「黑话」本身就有一种只可意会的俏皮感,押韵来叫人觉得非常精妙,而且粤语的黑话,很符合大护法这种呆呆却暴力的性格。还有太子的风骚,粤语更能体现那种感觉。第二个是因为,一些台词用国语讲会显得很出戏很中二,例如「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或者「就别重逢非昨日,千言万语不忍言」。但是大护法这种自吟体用粤语说出来,就很有味道,也很符合很多粤语片的节奏和感觉。大家会想起周星驰的唐伯虎和罗家英的唐僧。


诚然,「大护法」单单在表达手法上还会有很多改进空间,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载体表达得出思想,便是很可喜可贺的事情。

 

最后吧,以「郭源潮」一句结尾

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2017.8.1观粤语版《大护法》有感

photo credit to Internet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