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接触到经济学里的一些逻辑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也是个愤怒的青年。在任何所谓的社会公平问题,常常表现得坚持己见、颇有立场,一旦他人与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产生了冲突、矛盾,便变成无理取闹的愤青了。
我思来想去,一直以为是人的性格使然。后来终于有一天恍然大悟,这是方法的问题。环顾四周,发现不过是因为大家太过善于作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罢了,却忽视了颇为重要的另一方法,即事实判断。
何谓事实判断呢?事实判断就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而所谓的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作出好与坏或者应该与否的判断。很多时候这两者的界限并非太过清楚,因而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并无大碍,让人唇枪舌战的是许多人对只对一部分的客观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忽视了另一部分的重要事实甚至逾越了客观事实而去分析应不应当,失却了客观实物,分析再精彩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有如政府出台了产妇产假的相关政策,给出了一套为了维护女性的正当权益、尊重女性以及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说辞,顿时社会大众拍案叫绝、一片叫好,有人甚至事后诸葛亮,称赞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当有些企业并没有落实该项政策时,这一群人民大众呼天抢地,对企业口诛笔伐,大呼黑心企业无良,甚至惊叹“无商不奸”。不知情之愤慨者或许就跟风去了,无知者也会接受了这一套分析方法,跟黑心企业的形象成为了被广为接受的最富解释力的说辞了。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判断了。
当有人开始拥护、迎合政府那“高尚”的政策目标时,价值判断就开始发挥其强而有力的作用了。当他们觉得政府应当出台这种政策时,大概是理所应当地认为此项政策能够轻易地达成其宣称的伟大目标;当他们觉得企业不应当不配合政府政策时,他们大概坚信不落实政策的企业皆为不道德的无良企业。理所应当地用价值判断解释事实,却又不去探究甚至对现实世界发生的客观事实置若罔闻,无非是自欺欺人罢了。事实是,由于政府的产假政策出台,依然有一大堆企业因为人力资源成本的问题而迟迟没有落实该项政策——女性的权益没有被切实保护,而那些落实了该项政策的企业则在招募新的员工时则避开了女性员工尤其是已婚女性,转而寻找没有产假(或者产假相对较短)的男性员工,此举一出,反对“歧视”女性的社会呼声又引起一片哗然——所谓尊重女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说法不攻便自破了。
当有人开始说企业不道德(黑心)时,他就已经将自身的价值观毫无保留地强加于企业身上了。认为企业是不道德的,并以此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分析和解释,都是围绕企业应不应该这样做,而并非真正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说企业不道德,所以企业做出了没有落实政策这一不应当做的行为。这不就相当于说一头狮子有四条腿,所以它是四足动物吗?看似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无法辩驳,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解释到,沦为了套套逻辑。
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判断可谓比比皆是,但大都忽视了对客观事实进行验证,可以说是忘却甚至违背了价值判断的初衷了——价值判断是要以现实世界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加之以个人(有的人甚至是跟风他人)的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判断来回答应当与否的问题。在想当然地拥护和迎合某种观点和政策时,我们大多数人是否有认真考虑过查证相关事实,而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而选择性忽视呢?有人强烈谴责企业乱排乱放、污染环境,要求其交付高昂的环境治理费用,企业因此负担不起而选择关门大吉,有人却又正义感使然,要求企业对下岗工人负责到底;有人呼吁大学生走出宿舍、不叫外卖,批判一次性餐具的消费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却不去考察一次性餐具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便利性是多么地利国利民;更何况事实上,一次性筷子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小之又小,持有此种论据的谣言与客观事实相悖,其推断只能也让人难以信服。
说到底,我们是做了太多的价值判断了,价值观之于我们,在对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有利之时,说其落地生根、坚若磐石再正常不过;但在与自己的观点相悖时,说其不堪一击、临阵倒戈倒一点也不为过。价值判断中涉及的富有道德含义的词语,是带有过于浓重的个人色彩便模糊不清了,于是价值判断大抵都沦为套套逻辑或自相矛盾或模糊不清了。
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庞大的信息量,每天埋头手机的我们看过了多少个不同的观点和判断,我们是需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筛选从而接受和记住某些信息的。暂且不说我们有多少人的价值观在别人的观点面前有多么容易动摇,但所有的价值判断的前提条件是基于客观事实的。那些不经事实验证的观点和推断对我们作出价值判断是鲜有用处的。目标大多都是经过美化修饰的,一旦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声称其要达到某种目的时,事实判断就是请先看看其所作所为所导致的客观效果是否符合其初衷,而后再进行所谓价值判断,分析其所作所为是否应当。先做事实判断,再做价值判断,是不是会让我们能够更加明白地看清这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