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的越多,会觉得自己明白的越少;见的人越多,会觉得自己没有多么与众不同;去的地方越多,会觉得自己生活的那一个小圈子就是井底之蛙的那口井,只是这世界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而已。丢弃掉一些优越感,因为那些压根就没什么可优越的。
哈哈哈,看到这段很好笑,怎么办?我年龄上肯定不属于老人家那一类啊,那不就是书呆子这类嘛。因为要备考,所以最近的状态就一直是每一门课的梳理、分类、比较。没想到看个电影还要被“骂”。可是能怎么办呢?当知识被条条规则限制住了,那么想要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只能暂时地被这条条框框牵着鼻子走一段路。开个玩笑,有没有可能当我不想作“社会人”了,我就能“为所欲为”了?嗯,两种情况:我成为规则制定者,或者我成为完全背离规则的拉斯柯尔尼科夫。
对于卡蒂娅来说,摄影是用静态的方式记录下动态的事物,以方便后面的研究、整理;对于莫里斯来说,摄影使用动态的方式记录下瞬间的事物,想留住它们的永恒。那摄影对我来说,是什么呢?一种记忆的方式。我总是有很多奢望,其中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记住所有我认为有趣的瞬间。因为给这“瞬间”加了“有趣”的标签,所以我总会在我的图片里加入泛滥式的情感、思考,这对于他人来说可能略有些沉重,但于我而言,却很有意义,自娱自乐吧,毕竟那可都是我的生活。
哈哈哈,看到这一幕我觉得莫里斯很搞笑!在火山上煎鸡蛋吃!
在自然灾害面前,理性貌似是人类第一舍弃的东西。那一刻,“未知”两个字以非常粗暴的方式呈现在人类面前。祈祷或许是作为动物的一种本能,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但是却有着不可丢弃的力量。
之前看余华老师的《活着》,明白很多人只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可我自讨苦吃,总想以一种自大到可怕的反叛精神去在“活着”的尘埃里寻找一点别的什么,再等等吧,看看我能找到些什么。
“远离人类,才能爱上人类”这话很矛盾,可我就是很喜欢。我现在的一种看法是:我爱人类,所以我要接触更多有趣的人类。反思了一下,这又一个“奢望”可能是因为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厌恶”的人类。世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我下死手,他总给我幻想的空间,让我误以为他是和善的。可和善的是自然,世界是人造的,如果那是善良,也可能是一种伪善。但这句话还是个伪命题,至少我还没有证明过它是对的,所以继续当个傻子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