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CV:下野紘)
原画:中川わか
剧本:花井カオリ
发售日:2014年9月24日
☛主题曲:「想望三國志」テ―マ曲「英傑」
☛公式HP
☛PV
【时逢乱世,群雄割据之年代。我东吴大军进驻濡须口,与魏军相持不下。据传令来报,得知我军正处下风,我为护主公安危,亲率十万精兵由水路赶赴救援。魏军未料此处已设下重重埋伏,遂惨败而退守。随后战局僵持了一月有余,主公唯恐兵马疲耗,故主动向曹操议和,于是战事未分胜负便宣告终结。
〔※此处背景推测是第一次濡须之战。曹操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后退回北方,经过几年的休整后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率领号称四十万的大军南下进军濡须。两军交战互有胜负,双方就这样一直僵持了一个多月,眼见消耗日大,春天雨季又将来临,双方都产生了退兵的想法,但因为好面子,谁也不愿意先退。后来还是孙权主动给曹操写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春天雨水暴涨,您最好赶紧离开)。又附上一张字条,字条上写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您要是不死,我就不得安宁)。曹操自然也清楚东吴水军强势,而且在春雨江水上涨之时与孙权交战确实讨不到好处,于是拿着信对手下诸将大笑道:“孙权不欺孤也”,便主动撤军。〕
将士们的牺牲等同白费,我望着遍地尸骸,不由感叹:人,或许要像他们一样,再无爱恨嗔痴只剩一具空壳之时才显得美好。所谓感情,只会徒生丑恶。正因如此,我才要寻找一个令我爱不释手、并且只属于我一人的活人偶。】
此战胜负未分便不了了之,没想到我的救援终究是化作了泡影。我并非是对主公的决策有所质疑,只是这遍地尸骸何其之多,不免令人发笑。
(踢)
哼,呵呵……无论如何痛击,尸体也不会惨叫,真叫人痛快呀。他们这样岂不是像人偶一般吗?
(继续踢)
再也无法呻吟!面容也不会因痛苦而扭曲!并且再也无法怒瞪我了!哼!
……若人人生来便是虚无那该多好。如此一来,世间一切深仇宿怨都将烟消云散吧。有时候我倒是挺羡慕那些苟且偷生的虫蚁贱畜呢。
唉……回去罢了。
(前方铲土声)
嗯?那个女人……到底在干什么呢?
(走近)
姑娘,你在这儿做什么呢?总不会是在这种地方玩泥沙吧。
为双亲修坟添葬?原来如此,你的亲人也是受累枉死的啊。
你知道么?这场仗竟然以议和收场了。换言之,此战是两败俱伤,一无所得。如此荒唐之事实在是前所未有。
是啊,姑娘所言极是。倘若这种毫无意义的战争不曾发生,你的双亲便能保全性命吧。但事已至此,无论说什么时光也无法逆转了。
【姑娘双眼空洞无神,木然地望着我。但见她肤如凝脂,唇似丹霞,青丝若墨,此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我脑海中陡然复苏。她与我幼时爱不释手的人偶确实是十分相像。】
……着实惊为天人。
呃,不,没什么。姑娘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如今世道尽皆虚妄,你为此怨愤亦在情理之中。只是还请姑娘明白,没有哪个人是好战乐祸的,我也是十分反对这场战争。然而身处兵戈乱世,又何来安稳日子。你之所以不幸遭此横祸、双亲无辜枉死,一切皆因时世不济。就算怨恨我们也无济于事,你可明白?
姑娘如此明白事理,那我便放心了。
那么姑娘今后有何打算?目下痛失双亲,可有投奔之处?
未有安身之所哪,这可真叫人犯难。啊,既然如此……
可怜的姑娘,你看这样如何?不如且到我处落脚吧,如此可暂保你无温饱之忧。
即使犹豫不决也别无他法,姑娘如今可谓是走投无路了。
让我来帮帮你吧,你尽管放心跟着我便是。在下陆逊,敢问姑娘芳名?
【她对我千恩万谢,我便牵起她的手将她带回城中。细细打听之下,才知道她本是商贩之女,似乎略有几分学识,还能识文断字。对于我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可以借此为由,将她收作侍婢一直留在身边。尽管她的能力实际上毫无用处,但也无妨,因为我所相中的,不过是她的外表罢了。】
请进。
你是来送午膳的吗?有劳了。竟然都到这个时辰了呀。
姑娘请留步。其实我现在还不太饿,如此精心准备的菜肴怕是吃不完了。姑娘若不介意,就留下来和我一起吃吧?
当然无妨,姑娘肯赏脸自是求之不得。别客气,到对面坐下吧。
只是这道煎鱼,我实在是没什么胃口,不如就让与你吧,请慢用。
你来城里也有一段时日了,对这儿的生活感觉如何?
如此甚好,你倒是懂得随遇而安呢。起初我心里还隐隐担忧,不知你会否因人地生疏而有所不适。
看来是我多虑了。我听其他侍婢皆对你赞不绝口,个个夸你朝气蓬勃、秀外慧中。所以从今以后……嗯?
唉……如此吃相实在不够得体,试问这样又如何能做我的婢女呢。
首先必须得纠正你那眼神飘忽不定的习惯。其次,你挑鱼骨也挑得不够干净利落。看来还需我亲自指点一二才行哪。
没办法,我来教教你吧。
(绕至身后)
来,持箸。首先以箸沿鱼脊骨从头划至尾部,不要一下子敞开鱼身,以免鱼肉过早冷却,先将上侧鱼肉这样……
没错,就是这样,这不是做得挺好的么。
嗯?呵呵,怎么了,脸都红了。莫非除了令尊外,以前未曾有男子如此接近你吗?
原来还未经人事呢……那么做我的人偶就再适合不过了。
不,没什么。只是更觉得你惹人怜爱罢了。
我一直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婢女伺候,但说句真心话,自从有了你,日子就变得快活了起来,当然我并非是指自己的负担减轻了。有你在身边,我内心便会稍感宽慰,不由得想将你永远留在身边。
哦……呵呵,你娇羞的样子也甚是可爱呢。好了,我们继续吃吧。
对了,你知道么,这附近有株梅树相当繁茂,应该马上就要开花了吧,到时候……
(完整版翻译将会放在微博@嗜鱼小霸王)
【补充】
这里分享一些我在翻译过程中查到的资料,如果有误欢迎指出。其实关于陆逊的事迹还有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一下哦。
1.人物生平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陆康(陆家家主、庐江太守)生活。后来孙策领兵攻打庐江,陆康与之苦战两年,病亡于战阵中。由于陆康的幼子当时还不满十岁,实在无力支撑家主之位,于是年仅十四岁的陆逊便协助他接管整个陆氏宗族。
陆逊二十一岁时就开始在孙权幕府任职。他曾在旱灾连年的海昌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深受百姓爱戴;带兵剿山越叛民,取其精锐扩大部伍,显露出其独当一面、治理一方的才干,深得孙权器重。后来孙权还把兄长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并加封帐下右部督(孙权的禁卫军统帅),让陆逊成为了自己的近臣。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去世的时候,甚至家无余财。
(然而陆逊之死令人唏嘘,这个放到后面讲。)
2. 关于迷惑关羽的那封信
剧中提到的陆逊写信奉承关羽之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当时关羽在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打得曹操一度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关羽刚立下大功,心态免不了有些飘,而此时又正好收到陆逊那封言辞极尽谦卑的信,就愈发大意了。信的原文如下:
【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原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说得通俗一点大意就是:
“前一阵听说关羽大大您轻而易举就大破魏军,实在太厉害了!友军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江东全体为关羽大大打call!大大功高盖世,就连晋文公和韩信都比不上您。我就是个书呆子,也没啥本事,没想到上头会派我来这里驻守,更没想到有幸能与关羽大大为邻,我真的是超级仰慕您呢!希望以后能在用兵方面得到大大的指点。比心~(>ω・* )ノ❤”
俨然一副小迷弟的口吻,这一通彩虹屁吹得关羽通体舒畅,心想这个晚辈态度还不错,只是这么多年来依然存在感稀薄,估计也没什么真本事。继续往下看,信中还写道:
“可是呢老曹贼老狡猾了,吃了败仗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可能要增兵反攻。古人说打了胜仗之后必当加倍小心,大大您千万别轻敌哟!”
关羽心想:你在教我做事?
于是更加瞧不起陆逊了,觉得他不过是个文弱书生,不足为惧。便把用于提防东吴的军队调至前线,全力对付曹操。
陆逊待破关羽时机成熟,立即上报孙权,孙权命吕蒙与陆逊为前部同时分道攻取荆州。关羽最后因吕蒙、陆逊袭击后方,曹操部将徐晃正面夹击,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3.关于夷陵之战
剧末陆逊即将面临的战役其实就是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攻打襄樊之际,派人袭取荆州,擒杀关羽。
刘备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了,你们东吴不讲武德,竟敢偷袭荆州害我二弟?!
接着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征讨东吴。然而临出兵前,竟有叛将杀害了张飞并带着其首级去投奔孙权。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刘备怒不可遏,他不理会孙权求和的请求,气势汹汹发兵誓灭东吴。于是孙权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
陆逊临危受命,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一直撤退至夷陵、猇亭一线,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
刘备求胜心切,但见陆逊一直按兵不动,便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可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派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
两军对峙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难当,蜀军在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兵疲意懈。陆逊决定此时进行反攻,他指挥先头部队对蜀军进行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却首战告负。
此次进攻虽未能奏效,然而陆逊却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近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量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
刘备趁夜仓皇逃亡,逃回白帝城后羞愤交加,一病不起。回想起自己败在书生陆逊之手,便仰天长叹:“我竟会被陆逊这小子折辱,恐怕是天意吧!”次年四月,刘备亡故于白帝城。
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五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平息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为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与袁绍攻曹操的官渡之战、曹操攻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
4.孙权与陆逊
说孙权与陆逊前期的关系非常好,曾经留下许多君臣佳话。
【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刘备病死后,其子刘禅继位,诸葛亮执掌国政,恢复了吴蜀联盟。凡吴、蜀关系处理,孙权都令陆逊与诸葛亮通信,孙权还刻了自己的印玺放在陆逊的官署。孙权每次给刘禅、诸葛亮的书信,都先征求陆逊意见,有所不妥之处,就让陆逊修改定稿后用直接用印玺封好送走。君臣间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假陆逊黄钺,吴主亲执鞭以见之。——《吴录》】
【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陆逊传》】
【陆逊破曹休,上为郡僚大会酒,与逊对舞,解所嘴畴军子裘赐逊。——《太平御览•吴志》】
有段时间,这对君臣的情谊一度达到了巅峰。石亭之战时,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送他出城;开庆功宴时,喝到兴起还把自己的外套赐给陆逊,拉着陆逊一起跳舞;得胜回朝时,孙权命令左右侍从用御伞遮护陆逊出入宫殿大门,凡是赐予陆逊的东西,都是御用的上等珍品,这般待遇当时无人可比。孙权称帝后,专门在武昌留了一套班底,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当时的陆逊可以说是达到了与诸葛亮比肩的高度。
【及太子有不安之仪,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工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三国志》】
只可惜伴君如伴虎,晚年的孙权性情大变,惊疑不定,废长立幼,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在前任丞相顾雍死后,任命陆逊为丞相。然而陆逊任相不到一年,就因王储废立问题遭到孙权嫌忌。孙权开始利用各种手段对陆逊进行打压,屡次派遣宦官当众斥责批评陆逊,使得陆逊颜面扫地。陆逊眼看自己一片忠心却被孙权误解,一生功业辉煌晚年却受到如此屈辱,郁闷成疾一病不起,“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
【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陆逊一死,孙权才感觉自己下手太狠,颇有后悔之心。太元元年(251),陆逊之子陆抗到京城治病,病好正该回去时,孙权流泪与他告别,对他说:“我过去听用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次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