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翻译】想望三國志 第伍計 夏侯惇
嗜鱼小霸王 2021-01-31

夏侯惇(CV:高橋直純)

原画:中川わか

剧本:恵莉ひなこ

发售日:2014年8月27日

主题曲:「想望三國志」テ―マ曲「英傑」


Disc 1-合戦壱

Track 1

  【时逢乱世,群雄割据之年代。黄巾逆贼此等乌合之众,流窜各地烧杀掳掠,以至山河动荡天下大乱。各路武将纷纷挺身讨伐黄巾贼,我的好兄弟曹操亦跻身讨伐行列之中。我与曹操一同冲锋陷阵,日以继夜剿戮黄巾贼。

 〔※黄巾贼:指黄巾军,是中国东汉末年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军队,由于起义军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黄巾起义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然而起义不到一年就被东汉王朝所镇压。由于历史影响力较大,历史上都把黄巾起义作为三国时代的开端。〕

  黄巾贼之流大抵是些虾兵蟹将,不足为惧。即便如此,那些能让我尽情大开杀戒的战场正合我意。追随曹操征讨黄巾贼的日子甚为有趣。

  然而没过多久,曹操便提出我军应当讨伐比黄巾军更为强大的敌人。言下所指便是当时恶名昭彰的奸臣董卓。在此人肆行暴政下,京师洛阳生灵涂炭,犹如人间炼狱。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抢劫财物,淫掠妇女。后来关东诸侯联名讨伐董卓,于是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又驱迫数百万洛阳百姓同行。途中百姓遭军队抄掠践踏,加以饥饿劳累,死者不计其数。董卓又下令将洛阳的宫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烧毁,方圆二百里化成一片灰烬。百姓对董卓痛恨至极,以至于董卓死后,他的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了人油灯连烧多日。〕

  老实说,苟活于洛阳城内的废物们是死是活,都与我无关。然而,只要是曹操决定要铲除的敌人,我就必定将其剿灭。

  于是,我作为魏军的一名武将,与董卓军展开激战。

  而我也因此初尝败北的滋味。】

  (战场厮杀)

  呵呵,怎样啊黄巾余孽?!来陪老子消愁解闷吧。败在董卓那厮手下,正让我烦躁得很!

  (斩杀)

  真是来气!

  【自从大败于董卓军后,曹操便说道,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然而,明知是飞蛾扑火,我军也应当主动举兵挑战。我心里自然清楚,输赢倒是其次,向董卓挑战一举才最为重要。虽说如此,直至开战前我仍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能够扭转必败的局势。

  可惜董卓所率虎狼之师并非浪得虚名,与黄巾贼之流相比犹如云泥之别。敌我兵力悬殊显而易见,最终以曹操被迫退守告终。】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董卓见关东联军声势浩大,于是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自己则留居洛阳抵御关东联军。然而讨伐董卓的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意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势力,谁也不肯去和董卓的军队交锋。而身为关东联军的盟主袁绍竟然还准备抛弃献帝,另立刘虞为帝,以便于驾驭。于是曹操愤然独自引军西进,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

 侥幸未死的曹操回到酸枣大营后,看见联军每日都只在设宴聚会,不图进取。他提议诸军各据要地,分兵围困董卓,可是无人肯听从。大失所望的曹操离开联军,带着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募得千余人的队伍,屯兵河内。

 后来关东联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我必须要变得更强。和你们交手,不需属下相助我一人足矣。喂,我说的没错吧?!

  (斩杀)

  哼,丢人现眼。男子汉大丈夫,仅与我一人交手都能吓得屁滚尿流。来吧,速来送死!

  跪求饶命个什么劲儿啊,岂不太扫兴了!

  (斩杀)

  啊?你们这算什么,想将那些吓僵在原地发抖的百姓劫为人质么?少给老子来这套,多没意思啊!

  哈哈哈哈,无胆鼠辈,看你们往哪儿逃?!

  (四连杀)

  真没劲儿,这就完了?实在不堪一击啊,连热身都不够。

  喂,给老子起来!

  哼,咽气儿了啊。本以为你们还有几分玉石俱焚的骨气,看来不过是陷入神志错乱而已。那些被你们拉去陪葬的人才够冤哪,呵呵。

  【不知从何方传来了濒死之人的哀嚎声,若是置之不理,用不着多久便一命呜呼了吧。举目四顾,只见尸横遍野无一活物,我不满地咂了咂舌。

  一旦打起仗来,我通常都是杀红了眼,敌我不分。

  而今天或是因为一直怒火中烧,我并未充分享受到冲锋陷阵的快感。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我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

  然而,触目所及皆是尸骸蔽地的黄巾贼、惊恐过度以至不省人事的人质,以及被黄巾贼杀害的愚钝平民。幸存的强敌一个都没有。】

  喂,那边呆站着的几个,你们给我去把残存的黄巾余孽揪出来!

  什么,还有活口?在哪儿?

  啊~啧,什么嘛,是个女人啊。哼,躲在尸骸堆下捡回一命么。

  ……不,说错了,他们是因为保护你才变成尸体的么?呵呵,保住条小命真是万幸啊。

  你这眼神,算什么意思?

  爹娘双亡自此你孤苦无依?哼,杀害你爹娘的,是躺在那边的黄巾贼才对吧。我替你手刃了仇人,凭什么被你这么死死瞪着?

  没错,我确实是不顾人质安危,强行追逼过来,可那又如何?莫非你想说,假若我行事更加慎重些,你爹娘就不会白白丧命了?

  你可别搞错了啊。

  你双亲身亡全都赖我?话不是这么说的吧。他们之所以丧命,还不是怪你自己软弱无力。你若有能力自保,他们就不会被劫为人质,也用不着为保护你而舍身相护。别无视自己的懦弱无能反而迁怒到我头上来,懂不?

  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在这乱世中想必是难以生存。就算留你一命,今后也不会有任何好事等着你。所以呢,你就在这儿受死吧。

  呵呵,眼看就要被杀了,你还是敢狠瞪着我吗?这份胆量倒是远胜于躺在那边的黄巾贼。不过啊,你这眼神算什么,我不都说了么,看着就来气。

  我不是说了,你没有道理瞪我,没听见吗?你这女人真够放肆的啊。

  我决定了,我要把你留着以后慢慢折磨死你。

  喂,你们几个,把这女人押走。我要去找残存的黄巾贼,只有继续将他们赶尽杀绝,这份怒火才能平息下来吧。替我转告曹操一声,我暂时不会回去了。

  (离开)

  嘁,真让人一肚子火……

  


(试阅结束)


【补充】

  在翻译这张抓之前,我对三国历史的了解可以说是无限接近于零的。下面分享一下翻译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1.人物生平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初平元年(190年),讨董卓联军组成后,夏侯惇跟随曹操到扬州招兵买马,建立军队。可以说夏侯惇就是早期曹魏军队的创始人之一。

  关于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从夏侯家族过继的养子,所以曹操与夏侯惇本是同宗族兄弟的关系。基于这一层关系,再加上夏侯家族是曹操创业初期的核心领导班子,因此曹操相当重用夏侯氏将领。

 【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三国志·夏侯惇传》】

  曹操生性猜忌多疑,然而对夏侯惇却是十分信任,多次把地盘上心腹重地托付给夏侯惇镇守,后来还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曹操在摩陂的时候,经常和夏侯惇同坐一车,而且准许夏侯惇不经通传,自由进入自己的卧室。这般待遇其他将领无人能及。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魏书》】

  而夏侯惇对曹操可谓忠心耿耿。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并没有把夏侯惇当成下属看待,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不愿夏侯惇屈就魏的官号。然而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

  虽然没有特别显赫的战功,战术谋略方面也并不十分出色,但是夏侯惇在治理后方却很有一手。曹操率大军四处征伐,经常指派夏侯惇镇守后方。夏侯惇不负重托,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前线无后顾之忧。在被流矢中伤左眼后,有一次遇上大旱以及严重的蝗灾,他亲自担土,阻断太寿水建湖,带领军士种植粮食,帮百姓度过蝗虫之灾,使百姓受益。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2.其实在吕布占领濮阳,夏侯惇失睛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三国志》】

  吕布趁曹操进攻陶谦的时候偷袭兖州,并与赶赴鄄城救援的夏侯惇交了一手。吕布前脚刚占领濮阳,后脚就派遣士兵,假装逃兵到夏侯惇营中诈降,并顺利劫持了夏侯惇。劫匪还趁机向曹军索要珍贵的物资。

  主帅被劫,军中大乱。夏侯惇的部将韩浩闻讯赶来,指挥军队驻扎在夏侯惇军营门外,命令士兵诸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才安定下来。韩浩来到夏侯惇的大帐,怒斥挟持夏侯惇的劫匪说:“你等凶逆,胆敢绑架大将军?我看你们是活腻了!我受命征讨叛贼,难道会为了一个将军,就放过你们吗?”然后又哭着对夏侯惇说,“这是国法,无可奈何!”

  说完不顾人质的安全,不接受任何的谈判,做出要强攻的姿态。

  夏侯惇&劫匪:?!

  什么人啊这是,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劫匪害怕得连连叩头,说:“我们只求路费,让我们回去吧!”韩浩痛斥劫匪的行为,将他们全部杀死。夏侯惇因此获救。

  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发布命令,今后如有劫持人质的,连人质一同消灭,不要顾忌人质。此后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的事情。

 

  3.夏侯惇反攻吕布时被流矢射伤左目,败北而回,从此被人称为“盲夏侯”。但夏侯惇极重外表,每每照镜看到自己盲了眼都会十分愤恨,将镜子推往地上,不喜欢被人叫自己“盲夏侯”。而“拔矢啖睛”纯属《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

 

  4.剧末夏侯惇即将面临的战役,其实就是“博望坡之战”。在《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平定了河北后,以夏侯惇为主帅,统率十万大军直逼南阳的新野以战刘备。此时诸葛亮才刚刚出山辅佐刘备,但是关羽和张飞不相信诸葛亮有才能而轻视他。于是诸葛亮的出山第一战,便以“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令众人心悦诚服。同时这也是成语“初出茅庐”的典故。

  但是真实历史上的博望坡之战,跟诸葛亮毫无关系,而且是刘备先主动进犯曹操地盘,曹操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三国志·魏志·李典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逃到荆州投靠刘表,并在南阳一带屯兵驻守。由于荆州越来越多豪杰名士追随刘备,导致刘表暗中提防起刘备。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利用曹操北征袁尚的机会,派刘备领兵北伐,借此机会将刘备调离荆州。由于曹操后防空虚的缘故,刘备出兵后连战连捷,竟然一直打到叶县。中原安危迫在眉睫,曹操立马指派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撤回并选择在博望坡与曹军对峙。

  刘备刻意派出少量兵马与夏侯惇发生冲突,并故意败兵退阵,随后一把火烧毁了自己的营寨,给夏侯惇造成一种刘备无力再战的假象。夏侯惇决定乘胜追击,此时素以冷静著称的李典出来劝阻,直言敌军是在施行诱敌之计,而且再往前行都是道路狭窄、草木茂密之地,万一中了敌军埋伏,大军恐将伤亡惨重。

  夏侯惇拒听李典的劝告,同于禁一起继续追赶,结果在狭窄的林间山道遭遇刘备的伏兵,损失惨重,幸亏李典及时赶来救援,才侥幸逃脱险境。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此战真正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是刘备,而诸葛亮与博望坡之战毫无关系。因为此战发生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这个时候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直到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诸葛亮是不可能参与博望坡之战的。博望坡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鲜有的胜绩,然而在演义中却被描述成是诸葛亮的功劳。

推荐文章
评论(8)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