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芥川龙之介《报恩记》欣赏——善恶之心、善恶之行和善恶之知
46 2020-12-04

《报恩记》是芥川龙之介于1922年发表在《中央公论》上的短篇,和《竹林中》(又译作《莽丛中》)同样是叙事结构较为复杂的短篇,主要探讨了善恶之心、报恩与雪恨、善恶之知的主题。

内容概括:

小说的叙事由【阿妈港甚内】【弥三右卫门】【保罗弥三郎】这三位主人公分别的自述组成,叙事结构同《竹林中》一致,但与《竹林中》难辨虚实真伪的结局相比,竹林中三方供词是矛盾的,报恩记里面三方的告解则是互补的。因此《报恩记》采用这种多主体叙事的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加深人们对结局的怀疑,事实上,三位主人公的叙事彼此之间也无事实上的冲突,因此可以简单地整理如下:二十年前,弥三右卫门搭救过阿妈港甚内,他正因为喝醉酒打死人被追得无路可走,而弥三右卫门救了他。几经辗转,甚内成为了京城中出名的江洋大盗,不仅四处作恶多端,而且还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情。二十年后的一天,在一次准备作案时,阿妈港甚内发现准备偷的人家正是20年前的弥三右卫门家。此时的弥三右卫门正遭遇着商船沉没、濒临破产的困境,而且正准备将嗜赌成性的败家子保罗弥三郎逐出家门。在甚内得知恩人当下的不幸后,为了报答其二十年前的救命之恩,甚内承诺在三天之内,给他筹到六千贯银子以渡过难关。三天后,阿妈港甚内如约筹到了六千贯银子,而这一切恰巧都被其儿子保罗弥三郎暗中知晓了。保罗弥三郎崇拜无恶不作的甚内,又对拯救全家的甚内心怀感恩,于是两年后,保罗弥三郎冒充阿妈港甚内去皇宫盗窃被抓,然后替罪江洋大盗“阿妈港甚内”被枭首示众,不仅夺走了阿妈刚甚内作为江洋大盗的所有名誉和恶行,也实现了被甚内拯救全家的报恩。

人物评析:

人物评析,先从次要人物开始说起。在分析人物之前,我想先引入我用来赏析这篇文章的三个概念——善恶之心、善恶之知、善恶之行

善恶之心指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为基础的善恶观念,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善端”和荀子派主张的“人之性恶”,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教人们能够区分最基本的善恶,(例:杀人、偷盗是恶,知恩图报是善),但却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地深入理解善恶观念。

善恶之知是高级的人类理智和道德观念,驱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理解善恶的内涵,让人们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对自己的行为善恶保持理智,从而做出行善和行恶的价值判断。

善恶之行指的是人们实际做出的行为,往往被道德准则评判为或善或恶,这种行为是具体可观察的,但是却由于立场、观点不同而无法达成一致的评价,同一件事可能既是善的,又是恶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善恶之行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弥三右卫门】:弥三右卫门虽然是阿妈港甚内报恩的对象,他的儿子也主要是为了他而报恩,可以说是《报恩记》中报恩这一主题的线索人物,但他在故事中的地位其实并不关键,因为报恩记的主题绝不仅仅是报恩而已,这个后边在主旨处分析。首先,弥三右卫门是一个有善恶之心的人,也就是说他能够清楚而理智地判别行为的善恶,他评价道“向强盗借银子——这不象话”,“接受强盗的钱,现在您不说我也知道不对”。这说明他清楚地知道小偷的银子从何而来,但是却为了家庭的安稳接受了甚内的六千贯银子,直到两年之后再起变故之前,借着“脏钱”回到了平静的生活。

他在判断这个事件的时候,企图通过强调自己作为“报恩的接受者”和“灾难的不幸者”的身份,从而隐瞒自己是“偷钱”的根源这一恶的身份,然后心安理得地接受不正当的钱,而这种心安理得恰好是芥川龙之介所鄙夷的。

【保罗弥三郎】:保罗弥三郎是最终的叙述者,他补全了真实的结局——他代替阿妈港甚内而死,并非是像父亲所想那样完全的浪子回头,事实上也包含着自己对甚内偷盗行为的崇拜、想要跟随甚内却被呵斥的懊恼和恨意等。“阿妈港甚内,阿妈港甚内,我连做梦也向往他。就是甚内,偷了杀生关白的大刀,就是甚内,骗取了暹罗店的珊瑚树,还有砍备前宰相家沉香木的,抢外国船长泼莱拉的怀表的,一个晚上破了五个地下仓库的,砍死了八个三河武士的——此外,还干了许多将会世代传下去的恶事的,都是这个阿妈港甚内。”

用现代话来说,弥三郎并没有一个很正的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没有善恶之心。在发现阿妈港甚内救了自己家以后,他立刻追上去,想要报恩。最初他想要报恩的方式,就是要跟着甚内去作恶。他对甚内吹嘘自己作恶的本领,说自己会偷窃,会放火,肩膀能扛150斤,也杀过几个人。最后的替死也并非甚内自己所愿,即使他完成了报恩的善行,也掺杂了大量的私心。“所有甚内的荣誉,都变成我的了(第三次笑)。我既帮助了甚内,又消灭了甚内的大名,我给我家报了恩,又给自己雪了恨——天下,天下再没比这更痛快的报答了。”话句话说,弥三郎在行动的时候根本没有善恶之知,他跟本没去考虑自己到底是在为善还是为恶,仅仅依靠快意恩仇的生物本能的痛快感来行动,无论是败家、崇拜甚内、替死报恩几乎都是本能在驱使,至少他没有顾及到家人和“恩人”的想法。

【阿妈港甚内】:甚内是文章最为核心的角色,两次报恩都与他直接相关。甚内是一个既行善又行恶的复杂形象,用发展心理学的科尔伯格的话来讲,他具有很高道德发展水平。当然并不是说他道德很高尚、或者说很善良,但是他无论是在作恶的时候还是在行善的时候都是相当理智的,也就是说他具有善恶之知。他可以去隐瞒身份去行善事(卖草药、向教堂捐献、赠予别人贵重物品),也可以为了报恩而在三天内偷六千贯白银,可以为死去的保罗冒险向神父祷告,当然,也可以为了成大盗之名而偷、骗、抢乃至杀人。

甚内似乎是有心想让保罗弥三郎改邪归正的。在第一次报恩时,他提出报恩正是在二老在决定赶走弥三郎时。“你说什么,这种畜生,世上没有倒还好些呢。”弥三右卫门把目光移开灯光,说,“如果那家伙可以当钱使,闯过今天的难关,那赶走他就……”而且在弥三郎请甚内收作徒弟、堕入不归之途时,甚内坚决地进行了劝阻:“住嘴,我甚内不受你的报答。”“你这个败家子,好好去孝敬你老子吧!”因此有人说,虽然甚内是这三人中作恶最多的人,但他也是唯一理解自身的恶的人,同样地,他也知道什么是善,所以希望自己的恩人的孩子可以从善。

主旨探讨:

关于本篇的赏析,有一个常见的见解,即认为:《报恩记》同《莽丛中》两篇一正一邪,莽丛中彰显人性之恶为自己竭力辨解、混淆事实,而报恩记中则反映了人们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无论仅从文本解读,还是从芥川的创作风格出发,我都觉得这样的观点是欠妥当的、甚至有可能是南辕北辙的。

本篇《报恩记》与其说是在讲报恩这件事,不如说是以报恩为依托探讨这一事件中复杂的人性,芥川首先将甚内因报恩而偷钱作为事实抛出,然后嘲笑了弥三右门卫为恶而不自知的心态,然后又以再次讽刺了保罗弥三郎畸形的报恩,整篇作品甚至没有一句是芥川个人的价值判断,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将其理解为彰显人性中知恩图报、有恩必报的光辉实在是难以接受。

至于我们该如何推断芥川创作该篇时的主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注意在第一部分,芥川已经借着阿妈港甚内的话所表达的观点:世上行善者是可怜的,他们一件坏事也没干过,尽管行善,也不会感到快乐。他们是不懂这种心情的。

我觉得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一种行为是善是恶是不能简单判别的,就连报恩和雪恨看似相违背的行为都可能是一体的;2、知善恶而为善恶,同不知善恶而为善恶的境界是不同的,保罗弥三郎和阿妈港甚内在这一点上高下立判。

芥川要表达的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报恩行为,也不是为了鄙夷所有人性中自私的部分,或许他仅仅是想嘲讽那些不知善恶为何物、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吧。就如同恶行满满的三人,居然都和基督教都有一定的联系,不知善恶而为善恶的弥三郎,甚至被冠以保罗之名,何等讽刺的事!


推荐文章
评论(4)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