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
附加符號
書寫方向
標點符號
模式
費艾諾在年輕時就開始對語言和文字產生興趣,他在維拉紀元1250年(Valian Year 1250)發明了騰格瓦文字 [AAm]。騰格瓦文字受到儒米爾(Rúmil)所發明的薩拉提(Sarati)文字 (此前唯一的文字)的強烈影響,但正如魯米爾在他的創作中融入其時代的語言學理論一樣,費艾諾根據他自己的理論設計了他的文字。 這兩個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薩拉提文字由毫無關聯的字符組成,而大部分的費艾諾字母都是由少數的組字部件組成,而這些部件可以組合成風格一致且相互關聯的字母。此外,薩拉提文字有多種的書寫方向,而騰格瓦文字唯一的正確方向是從左到右橫行書寫。
騰格瓦文字的字符可以分爲字母(嚴格意義上的 tengwar)和附加符號(tehtar)。下面將討論這些。
注釋(-r 表示複數):在描述騰格瓦文字時,大多數術語來自昆雅語(Quenya)。而昆雅語名詞通常通過添加 -r 或 -i構成複數形式。因此,(一個) tengwa, tehta, telco, lúva, téma, tyelle 所對應的複數是(許多) tengwar, tehtar, telcor, lúvar, témar, tyeller。
所有基本字母都由兩個基本部件構成:telco(「莖,柄,豎」)和 lúva(「弓,彎」),這兩個基本部件能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和修飾。Telco 有下垂(「默認」狀態),縮短,升高和延長四種形態。彎 可以放在 豎 的左邊或右邊;它可以是開放的,或者由水平的橫線封閉;另外lúva可以加倍(雙寫)。通過這種方式,一個由三十二個 tengwar(字母)組成的文字系統便從數量有限的可行更改中誕生了。
騰格瓦文字的豎(telcor)和彎(lúvar)按照特定方式來表示一組相關的音素:telcor 表示發音方式,而 lúvar 指示發音位置。具體的音值會因所記錄語言的不同而有所調整,而這些不同的調整方案被稱爲 模式 [AppE]。
在第三紀時代結束(the end of the Third Age)時,傳統上將騰格瓦字母按照字形分爲四列(témar 「系列」)六行( tyeller 「等級」) 。 在這個表格中,每個 téma 對應一個發音部位,而每個 tyelle 對應一個發音方式。這很容易在 圖1 中看到,每個字母一些常見模式中的音值以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標出。這份表格通常不列出延長豎畫的兩個等級,而是把它們視爲升高豎畫字母(等級3和等級4)的變體。
圖1:基本字母表格。左側和上側空白處的專業術語於表格同樣字體的國際音標相對應。因此系列III中的 ŋk (系列III,等級4)以粗斜體書寫,即可知其對應 軟顎 (斜體) 鼻化清塞音 (粗體)。
在所有模式中,每個字母都在早期冠以一個與其音值相關的名字。但需要準確的名稱時,總是使用昆雅語名字。因爲昆雅第一等級的字母在昆雅語中表示 t, p, c 和 qu ,因此它們稱爲 tinco, parma, calma 和 quesse ;而這四個系列也被普遍稱爲 tincotéma, parmatéma, calmatéma和 quessetéma。 有關字母名稱的詳細說明,請參閱<Tengwar 的名稱>一文 。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不規則的附加字母,這些字母並非基於豎(telcor)和彎(lúvar)。在第三紀元,十二個常見的附加字母一併列入四列的表格中,雖然它們的發音位置並不符合四個系列的位置。 這些附加字母在圖2中給出。
圖2:附加字母表格
大多數附加字母是基本字母的變體,表中僅有 s 和 l 是完全獨立的。以下的推導要麼是托爾灰色。金給出的,要麼是有依據的猜測,後者顯示爲灰色
Tehtar 是置於字母四周以修飾其發音的不同外觀的標記。常見的有置於字母下發的橫線——通常表示長輔音或雙輔音;而它置於字母之上時表示該字母前接一個同系列的鼻音(見 圖1)。另一個常見附標(tehta)的形狀爲捲曲狀或漩渦狀,它通常寫在最右邊字母的右下方,用來表示該字母後接 s 。
與儒米爾及其同時代人的觀點截然不同,費艾諾認爲元音音素與輔音音素一樣重要。像薩拉提文字一樣,騰格瓦文字依然用附加符號表示元音,這稱爲 ómatehtar(符號式元音)或「元音附標」。儘管如此,費艾諾也爲昆雅設計了一種全音素模式,將每個元音都用完整的字母表示。這種模式主要被「學者(loremasters)」使用,是非常罕見的;而且沒有任何有關該模式的例文被公開,因而無法給出具體方案。據說這是辛達語貝爾蘭式(mode of Beleriand) [FQD]等模式的起源。
圖3:Ómatehtar
圖3 列出了一些常見的元音附標。這裏所給出的音值並不絕對。根據書寫習慣的不同,它們可以加在之前或之後的輔音字母的上方。在一些例子中,元音附標也可置於字母下方,而這時需將其上下翻轉。
當元音出現的位置沒有字母可供其安放時,通常放在 載體 上方,這種做法源自於 薩拉提文字 中的元音載體。許多模式還存在 長載體 ,當元音爲長音時使用。
在許多模式中,騰格瓦字母具有「固有元音」,即每個輔音字母在爲加元音附標時會後接一個固定的元音(通常是a )。在這種模式下,後接的固有元音不必寫出來。 反之沒有後接元音的輔音需加附標(通常字母下加一點)。
「固有元音」理論可以部分解釋爲什麼第六等級的最後一系列通常表元音(見 圖1)(原句:The “inherent vowel” principle may in part explain why the tengwar in the last series of grade 6 are often used for vowels)。這些字母最初所表示的「弱」輔音在後世的語言中消失,僅留下了無輔音音值的元音。類似的變化有如希伯來語字母中使用稱爲閱讀之母(matres lectionis)完整字母表示元音。
幾乎全部的例文都是從左到右橫向書寫,從上到下換行的。而這正是費艾諾所設計「正確」方向:與方便右利手的字形所配套的書寫方向。 但是雙利手精靈兩隻手一樣靈活。因此精靈有時會在信件和私人記錄中以從右到左的方向書寫,而這時他們使用左手,並且會使用鏡像字母,以使字母指向書寫方向,正如薩拉提文字的做法。[EHFN]
表示文本停頓的標點(如羅馬字母中的句號、逗號和分號)通常基於不同樣式的點;點越多,停頓程度越大。居中的單點與逗號大致相同。雙點( : )類似於分號或句號。更長的暫停,如從句(子句)結尾,可以用三點( :· )或四點( :: )表示。文本結尾有時用後接一條或兩條波浪線的雙點表示。
在轉寫英文時,托爾金通常使用標準的羅馬字母標點:句號< . >,逗號< , >,分號< ; >,冒號< : >,感嘆號< ! >,問號< ? >和引號< ‘ ’ > < “ ” >。
詳見<Tengwar的標點符號>。
本網站列出數種 Tengwar模式 。 其他在互聯網上可找到;請參閱「鏈接」以瞭解這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