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摩诃婆罗多的背景
坤三火 2018-08-19

作者:戴夫杜特·帕特奈克(Devdutt Pattanaik)

Published in First City, Delhi,2005/8

原文:The Context of the Mahabharata

大多数印度人认为,不应该在家里读《摩诃婆罗多》。但是你可以阅读《罗摩衍那》。阅读前者会引发冲突,后者会带来和谐。这种信仰是一种“效仿魔法”:故事、符号和仪式影响周围环境的能力。喜欢创造喜欢。风水也遵循同样的原则。甚至现代室内装饰学的某些流派,他们认为墙壁的颜色和绘画内容会影响房间里人们的心情。

《摩诃婆罗多》讲述了一场家庭不和,最终导致财产分割和可怕的战争的故事。《罗摩衍那》讲述了一个家庭在试图分裂它的力量面前挣扎和胜利的故事。显然,一个害怕家庭结构受到任何破坏的传统印度家庭更喜欢《罗摩衍那》而不是《摩诃婆罗多》。当我写下这些时,我想知道迪鲁拜·安巴尼是让《摩诃婆罗多》在他的房子里被阅读了,还是信实工业于他两个儿子之间的分裂仅仅是简单的自然之道的前进方向?人类努力将事物保持在一起。然而,一切都分崩离析了。统一和秩序的崩溃是自然之道吗?统一、凝合的愿望仅仅是一个文化之梦吗?《摩诃婆罗多》是现实的表达,《罗摩衍那》是诗人的想象吗?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罗摩衍那》太理想化了;他们说,《摩诃婆罗多》更现实。

不可否认,《摩诃婆罗多》是一部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史诗。这是一个故事与人格的迷宫。没有人是真正的好或坏。甚至奎师那,被认定为至高神,在这部史诗中也扮演了一个模糊的角色。《罗摩衍那》中的人物似乎更具一维性;罗摩是完美的化身,太美好而不真实,而罗波那是邪恶的化身。

但是要摒弃《罗摩衍那》并不容易。对《摩诃婆罗多》的任何研究都需要阅读《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毗湿奴化身的故事。在《罗摩衍那》中,他是规则的维护者。《摩诃婆罗多》中他是规则的制定者。前者,他是国王。后者,他是国王的拥立者。一方面,他是可预测和可靠的。另一方面,他是个操纵者和灵活善变的人。然而,双方都关心正法——社会秩序。在这两方面,欲望都是破坏性的力量。罗摩和奎师那都取得了胜利,但是都付出了代价:罗摩不得不在社会压力下抛弃无辜的悉多,而奎师那不得不看着他的孩子互相残杀。

对这两部史诗的解构揭示出这两部史诗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一整个宏大的“吠陀”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作为毗湿奴派文献著作的组成部分,他们必须在毗湿奴派世界哲学的背景下看待,因此必须与湿婆派否定世界哲学形成对比。毗湿奴派和湿婆派文学又必须与沙克蒂或女神文学形成对比。前者讨论对生活挑战的回应,而后者关注的是生活挑战的本质。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世界观一起,是更广泛的思维过程的叙事表达,其原理根植于《吠陀经》,并在《奥义书》中萌芽。任何孤立地研究《摩诃婆罗多》的尝试都只是理解一个大谜题的一小部分。

人们可以选择“印度”一词,而不是“吠陀”世界观,因为在佛教和耆那教经文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想法。例如,因果报应的观念,或过去行为对现在的影响,是《罗摩衍那》和大乘佛教和耆那教故事的一个重要元素。例如,耆那教徒有他们自己版本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耆那教的罗摩不会杀死罗波那,因为他信奉非暴力。耆那教的奎师那确实拥抱暴力,因此只有在下一个生命周期开始时,他才能成为耆那教的Jain Tirthankara。同样,佛教徒指的是引导人走上正确道路的菩萨,很像毗湿奴的化身。

《薄伽梵歌》是毗湿奴派文学中最神圣的一部,试图用《罗摩衍那》编织《摩诃婆罗多》。主人公罗摩和奎师那不仅有着共同的根源——毗湿奴,《罗摩衍那》的对手罗波那和库姆巴卡尔纳

以及《摩诃婆罗多》的童护和丹塔瓦克拉都是毗湿奴守卫的化身,他们一直生活在诅咒之中,直到该回家为止。

性力派文学作品《戴薇 薄伽梵歌》(Devi Bhagavata)将悉多和德罗波蒂描绘成女神的化身。悉多和德罗波蒂是史诗中的女英雄。悉多是罗摩的妻子,德罗波蒂是般度五子共同的妻子。她是奎师那的朋友。作为女神,她只能成为国王的妻子。罗摩是伟大的国王,能够独自照顾她。般度族是较小的国王,无法共同照顾她,因此需要奎师那。在这两部史诗中,女主人公头发的解开与秩序的崩溃有关。悉多被绑架后头发变松了,德罗波蒂被丈夫赌博后发辫散开了。悉多获救,但被拒绝名誉受损的王后,罗摩的臣民强迫她离开王国。德罗波蒂有她的复仇,用俱卢族施虐者的鲜血清洗她的头发,并用他们的内脏束发,但是在大战中失去了她的所有孩子。

猴神哈努曼是参与这两部史诗的唯一角色。在这两部作品中,他通过参与《罗摩衍那》和在《摩诃婆罗多》中的存在(在阿周那的旗帜上)引领英雄们走向胜利。

这两部史诗的作者都参与了史诗,从而告诉读者故事不是幻想,而是报道。“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指《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词根“itihasa”。蚁垤,一个改过自新的小偷,在悉多被罗摩遗弃后为她提供了庇护。在他的隐居生活中,罗摩的儿子出生了,他在罗摩主持的火祭中第一次讲述了《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是广博仙人,一个非婚生的孩子。他的父亲破灭仙人和一个名叫摩磋瓦蒂的渔女做爱,她后来被称为贞信,当时她送他渡河。他的原名是Krishna Dwaipayana或“黑暗的河岛上出生的一个人”。他是《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因为他是般度和持国的生父,因此是般度族和俱卢族的祖父。他的史诗也是第一次在火祭期间被讲述,由般度族的曾孙镇群王指挥,他是继绝之子,是阿周那与奎师那的妹妹妙贤之子——激昂之孙。

据说,所有吠陀故事,包括《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都已失传,在广博仙人将它们汇编在一起之前。广博的意为编汇者。他编纂了失落的吠陀经。然后,他汇编了古往今来记载的关于神、国王和仙人已经失传的故事。因此,广博仙人是贯穿所有印度哲学和故事的主线。伽内什,开始和排除障碍的神,为《摩诃婆罗多》担任广博仙人的记述者,从而赋予他的史诗一个神圣的印记。

据说《罗摩衍那》最初不是由人类写的,而是由猴神哈努曼写的。当蚁垤读到哈努曼的记述时,他哭了。“它是如此美丽,比我的好多了,”他说。哈努曼在香蕉叶上写下了自己的版本。当他看到蚁垤哭泣时,他吃了这些叶子。他的版本永远被世界所遗忘。“你干嘛这样?”蚁垤问道。“因为,我亲爱的蚁垤,哈努曼说,你写了《罗摩衍那》让读者记住。我写《罗摩衍那》是为了纪念罗摩。”这是吠陀的方式——让叙事比叙述者更伟大,这样它可以引导听者的灵魂去遵循永恒的生命法则,古人称之为sanatana dharma(永恒的责任/永恒的正法)。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