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在老照片上划几条线也叫摄影吗?
1X摄影精选 2020-06-18

写在前面的话:这一期的内容可能比较晦涩,下一篇文章我们会回归到传统审美的流行摄影。“摄影审美”这个系列我希望可以兼顾当代艺术与流行通俗,给大家介绍多元化的审美方式。顺带一提,比起这个哗众取宠的题目,我更愿意让它叫做《当人脸识别遇上当代摄影》。

————————————————————————————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面部识别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并且与我们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手机解锁、移动支付、机场安检甚至公共场所的大数据监控,都有这个技术的影子。那么,当面部识别技术与当代艺术摄影碰撞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火花呢?Marcus DeSieno的现成品摄影项目《识别方式》(Recognition Patterns)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


当我们阅读一张照片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一眼“读懂”海量信息,但是如果是计算机的话,它会看到什么呢?

在《识别方式》里,Marcus DeSieno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他个人收集的现成图像中。在这场档案照片和前沿技术的诡异会面里,他让我们瞥见了计算机的视野,看到了人工智能回望我们的方式。


在这组作品中,摄影作为历史的记录成为人工智能用线条来蚀刻自身的载体。这一系列作品着眼于视觉知识的范围,并引起人们对机器通过几何模式学习人类形态方式的关注。


Pareidolia是一种错误地感知随机特定事物的现象,比如在云中看到了一张脸,如同人类的大脑在抽象中寻找熟悉的东西一样。在DeSieno的系列作品中,是计算机主动地用严格的几何术语观察和解释世界。这些19世纪初和20世纪初的照片在时间的长河里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通过计算机的视觉技术进行处理,它们来到了数字领域。


通过纯数学分析的识别算法来追溯这些照片时,人的形态和景观变得模糊不清。几何线条从这些普通的档案照片,包括家庭照片、年鉴照片、纪念影像和公共历史文件中,创造了折线与形状的视觉错觉。通过DeSieno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如何通过镜头来观察我们。


在静态的画面里,我们面对的是刻板而不带感情色彩的线条。这意味着,计算机观察、解释、独立辨别选择的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随着细节被处理出来,它立刻就会受到影响。这些线条看起来似乎很好玩,但仔细观察,它们将柔和的人物形象切割成片,阻断了肖像中人物的脸部与体态的关系,几乎没有考虑到人物的身份。

人们的脸部被简化为线条的框架,仿佛被架空了一般,印在画面的表面。在这里,个体被模糊,失去了自己的特征,映射出技术分析背后的荒诞。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识别方式》让我们审视未来科技将如何塑造人类。我们不禁会思考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又将如何改变人类?


DeSeino的作品将观众带入到视觉影像的现实与个人选择之间的激烈对抗,创造了一种紧张感,或者说认知上的失调。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工具目前都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但在不久的将来呢?


摄影师介绍:Marcus DeSieno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对视觉技术进步的持续改变以及调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深感兴趣,尤其是植入这视觉技术的无形政治意识形态。他在南佛罗里达大学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担任摄影助教。他的作品曾在纽约光圈基金会、巴黎摄影节、雅典摄影节等美术馆、艺术节上展出,被《英国摄影杂志》、《波士顿环球报》、《 GUP》、《国家地理》、《 华盛顿邮报》等刊物收录。作品《识别方式》入选了Lensculture 2019年新锐奖。


参考资料:

https://www.lensculture.com/articles/marcus-desieno-recognition-patterns

https://www.marcusdesieno.com/recognition-patterns


个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