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为什么我们总是完不成计划?
咸鱼干加糖 2020-04-18

写在前面

  • 人类对于自我的思考会让我们陷入精神的炼狱。

    ——TED《如何利用自我意识变得更好》

  • 比起寻找事物的根源,探究改变的契机更为重要和可贵。

    ——公开课《透过性别看世界》

  • 如果你觉得很难完美地管理你的日程,那也许是因为实际上这就是难以管理的。

    ——书籍《算法之美》

关于我,或者说关于我们

若说起我在生活里汲取的微薄经验,有一点我曾深信不疑:如果做和说一样容易,茅草屋会变作高楼,乞丐也会变成国王。故而,我的计划从来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但是我,或者说大部分人都无法规避做计划这件事,生活里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安排规划,甚至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我们就会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计划”——是立刻起床,还是再眯一会儿。

01. 当计划无法完成时,会发生什么?

  • 有时情况无伤大雅——

比如我打算这周读完一本书,但最后我只读了前几页;

这时候,我会觉得懊恼,然后把计划延迟到下一周,结果相同的结果再次出现,最后读完这本书的计划被无限期延后,直至被遗忘;

总的来说,结果不是很糟糕,我只是错过了一本书的内容.

  • 但有时候情况会不一样——

我的老板让我本月交一份策划案,我制定了一份完美的计划——第一周列提纲,第二周写草案,后面留出充足的时间修改细化,看上去合理且容易执行;

但由于种种原因(毕竟现实生活总会有各种突发状况),我没能在第一周完成提纲,当我核对周计划时,同样的,我会懊恼,并且提醒自己下周一定要加快进度(将预计两周的工作量压缩到一周);

如果我第二周知错就改,结果可能还不会太糟,但如果我死性不改,最后的结果要么熬夜赶出一份不怎么好的策划案,要么更糟糕的,我什么也交不出来,直接挨批。

举例即现实。

类似的事件充斥在我的生活里,更为要命的是,我并非是一个毫无规划的人,相反的,我十分喜欢做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旅行计划、阅读计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我时常感到懊恼,为什么计划做了一大堆,完成率却低得可怜?

我得出的结论是:我不是一个有意志力的人。

但万幸的是,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意志力并非是无法完成计划的主要原因。

02.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计划完成率?

现在让我们回想一下文章开篇的三句话——

  • 人类对于自我的思考会让我们陷入精神的炼狱。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以为的并非就是事实,我们主观上对客观事实进行推断,很容易让我们把根源归咎到为自己的过错,最后导致自我否定。

    就像我之前经历的:计划没完成——为什么我完不成——因为我没有意志力。


  • 比起寻找事物的根源,探究改变的契机更为重要和可贵。

    很多时候,寻找“why”走不通时,我们可以试着找“what”。   

    所以问题从“为什么完不成计划?”变成了“如何去完成计划?


  • 如果你觉得很难完美地管理你的日程,那也许是因为实际上这就是难以管理的。

    既然如此,我们就从让计划变得更加容易开始吧。

关于计划,或者说关于容易的计划

01. 我们应该把什么放进计划里?

如果想要计划变得容易,首先非常简单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计划的内容。    

在决定一件事应不应该放进我们的计划时,我们可以先思考几个问题——

  • 这件事必须现在开始做吗?

    如果不是,就不必放进计划里。

  • 这件事必须我来做吗?

    如果一件事可以交付他人,就把它从计划里剔除。


  • 这件事是否可以带来后续稳定的长期效益?

    既然洗衣机可以让我们实现数十年的“洗衣解放”,为什么不把洗衣机放进购物清单呢?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可以帮我们简单地衡量出一件事的紧急性、重要性以及意义(收益),在经过简单地筛选后,我们不仅可以减少计划里的内容,从而让计划变得更容易完成,也可以促使我们去优先完成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02. 计划里的事件该如何排序?

在经过第一步之后,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包含了好几个事件的计划,这时候我们应该从谁先开始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根据事件所需要的时间来划分你的时间。

如果一件事需要至少三个小时,就把它安排在你有三个小时的空白时间里,如果一件事只需要2分钟,那就现在立刻去完成它,或者是将它和其它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放在一个更长的完整时间段去完成——比如你可以在十分钟的时间里,将回复邮件、下载资料、打印材料一起完成;

     

说法二:从最“难”的部分开始。

因为在啃完“骨头最硬”的部分后,后面的事情会变得十分容易顺利,从而让你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所有的计划;

     

说法三:从最“简单”的部分开始。

因为太难的部分可能会让你在一开始就放弃,从最简单的部分循序渐进,既可以避免一开始就放弃,也可以让你更快投入到“做事”的状态中。

     

……

看上去排序方法众多,且都有可取之处,所以就选一个自己看得最顺眼、最愿意去操作的一个或几个吧。

毕竟“顺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得想办法让自己行动起来。

03. 怎么去保证计划的完成?

在计划精简、事件排序之后,我们要怎么去保证计划能够被完美执行呢?

1.  确保即时的正面反馈

如果一件事情能够让我们产生“即时的正面反馈”,我们会更容易去坚持它。

就像你很好地完成来了第一天的计划,那么你第二天就会更偏向于继续下去,但如果你第一天就失败,大概率你第二天已经开始想要放弃了。    

所以在保证计划的完成上,即时的正面反馈十分重要,对于如何促成“即时的正面反馈”,这里有三个方法作为参考——

      1)不要关注结果,而是去关注步骤;

      2)避免理想化的预期;

      3)及时调整,学会“难易变换”

这里拿我自己举例:我的2020年计划里有这样一条:完成一篇小说。

最开始的我关注结果:完成一本小说。因为缺乏具体的规划,所以很快就难以为继。 

于是我关注步骤,将“完成小说”的结果,拆分成了“每天3000字,每天坚持”的步骤。  

但这个步骤实在过于理想化,每天保持3000字的内容输入,对我来说很难做到。   

但计划是我定的,所以在执行情况不理想的时候,我选择了降低难度。      

我将“完成小说”替换为更简单的几件事——保持每日输入、确保关于大纲(人设)的想法被即时记录、每天保持文字输出(书评、影评、小说片段、环境描写等一切文字形式的内容)。    

而这很容易做到,能够给予我每天正面的即时反馈,从而让我逐步建立了码字的习惯,进而促进“完成小说”被正面且有效地被完成。

2. 建立自己的系统

建立系统对于长期计划来说非常有效,系统包括:习惯培养、确立指标、过程优化。   

正如我在“完成小说”里做的一样,建立“阅读输入--写作输出”的系统,所以要建立每日阅读和每日码字的习惯,我的指标就是每日阅读1h以上、文字输出五百字以上,我会记录每天的阅读市场和文字输出字数,并每周进行回顾,进而去优化这个系统 ,比如我后来就增加了“电影输入”。

建立即时的正面反馈是为了激励,建立个人系统是为了培养良好习惯。

我相信在“习惯”和“奖励”的双buff下,完成计划就不再是难以实现的了。

写在最后

最后,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每日计划都完成的话,就没有负担地享受剩下的时间吧(趁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没有来临之前)。  

最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搞定计划,掌控这顽皮的时间和可爱的人生~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