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关于高考和毕业,这里是我想说的
张辛苑 2018-11-26


因为太胖,所以只能用学习好来平衡自己的我,在进入高中后遭遇了数学世界的全面打击。由于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弱和“早恋”,我选择了逃学做一个文艺青年。

我的高中时代是省实验最为叛逆的不良学生,我沉迷在《看电影》和豆瓣的世界里,在那里找我的新朋友和我喜欢的文艺。可我的心一直慌乱的,因为高中生是我的身份,而我只是一个不愿意面对自己身份的高中生。2007年我没有走进考场,虽然看起来很酷,但五个月后在档案上看到自己「社会青年」的身份,我是懵逼的。

没错我当时就怂了,我想上大学,哪所都可以。我不想和大家这么的不一样。我的父母当然没有放弃我。我爸让我去武大,但我数学成绩太差,我妈让我去中戏,但我人太胖。一番纠结后我还是选择了在分数上更容易的中央戏剧学院,怀揣着爱电影和那时丝毫不懂戏剧的心和对数学的终极恐惧,我认真的找一位当时在儿童艺术剧院任职的言语学习表演课,每周两节,记得当时我的虔诚,毫无一个幼稚文艺青年的文艺包袱。由于胖,我的整个青春时代一直在练习被否定,这也让我逐渐变成具备足够竞技心的孩子。

几乎所有的记者采访我的时候都会惊呼我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妩媚”,这并不使我感到自豪或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智能优越感的微妙满足,因为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是有性别的,也感觉不到它能以能怎样的方式来crush我。

成长路径是一个重要参数,不是因为它多么的标准化,只因为它也可能是个谜。或许因为长期逃学,或许只是因为怂。在准备专业考试的那段时间我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备考前几个月的每周末都坐火车往返北京学习「考上中戏」这件事,毕竟它对于我真的太难了。

那时老师给我的作业和练习我都像虔诚的教徒一样接下来,回家以后日夜不思的去反复训练自己,声音、形体、歌唱时的气息、感受到紧张时的解决方案,我一遍又一遍聆听并调整我准备的「台词选段」。那是《阮玲玉》中的最后一场,原剧中的演员是徐帆,阮玲玉25岁因不堪炒作绑架而选择自杀,她说:“亲爱的朋友们,从今以后我将睡在黑暗的胶片上,躺在冰冷的盒子里。”

在那之前我没有因为如此想达到一个目标,而去主动学习那些“略过也没什么”的东西,但如今站在一个职业演员的角度我坚信那是无比必要的。演绎一个被戏剧塑造过的真实人物的确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但也不意味着是可以被轻易对待的,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否具备卓绝的天赋,在不主动学习的心态下谁都无法完成这一工作。随后遭受了6、7年拒绝的我在2008年4月接到了中戏给我的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表演专业全日制本科全国第一」。

18岁的胖女孩接到了世界给她的最高礼遇!

在我的人生故事中也很少再有这么热血的情节。百度百科上的那段「马尔代夫写真」成名史和它比起来就像传媒笑话。

其实我的能力考到中戏要求的小几百分并不难,但那时我已经略微地长大了,我开始有了更多的想要拥有的,我当时尚且无法明确描述东西。虽然高考在此之前都是我人生的噩梦,但那时我已经知道这便是我豆蔻时代的节点了。我爸用他的关系给我找到了武钢三中的复读机会,已走到高四的我在那时才第一次认真的面对高中文科生应去学习的知识。我在学校门口买了文综三门科目的五三经典,找有经验的老师给我补课,强制自己坐第一排并且喝大量绿茶抵抗睡眠,就这样一遍又一遍,我了解了中华的历史和世界的规则,如果没有那段时光,我是不会走到今天的。

这几天跟朋友聊青春最优解,去年写美容仪的时候也聊过,因为青春根本就是没有最优解的。这也是青春的可贵之处。十几岁的我们是那么无畏且无知,可有的人在懵懂中选择对让他们阵痛的规则臣服,并一次次主动的去训练自己。对于十几岁的人,这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可是世界的残酷你我都懂,所以,高考是我见过的最公平的竞技。在我眼见的真实里,它甚至没有太多的瑕疵。

一次聚会,某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说因为某社会阶层将不再流动。用描述世界的最绝望之处来获得优越感并不好看,我仍坚信人类的少年之力可震四方。乱七八糟的说了很多,我高考时代的五三经典今天都还留着,他们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和我在阿里巴巴的千牛账号一样教会我如何支配自己的世界。青春最遗憾,大概是不酷的老师,让本可以很酷的你,放弃了学习知识的机会。毕竟学习本身是酷到爆炸的事情。


好了,很少说这么这么多,高考一直都是我想去分享的一段经历,走过十二年的应试教育和二十年来社会所给予我的性别教育,世界教会了我勤奋、坚韧和顺服。当然,它也教会我控制和暴力。来到世界上对我最友善的大学之后,我发现学到最多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次次深刻体验到自己有多么的贫瘠和匮乏。但我仍无限感谢我野蛮生长的大学生涯,它赐予了我真实的潜能。

我也深知那时的许多同学,没有考上重点甚或没有进入过高中,他们更早感触到生活的真实,但却因这宝贵的真实,反遭到了世界的提前淘汰。悲伤的一点的是至今我们的教育也并未有多少升级,大多学校对有创造力的疲于应试的学生采取的仍是剔除和用制度将他们碾碎。

回想它们,仍令我感到极端的闭塞,控制,机械,了无生机,那是一段人为搭建起来的岁月,填充着原子化般简单、天真的感情,它们虽然真挚,却无法成长。不过那十二年虽然没教会我如何读书,没教会我如何思考,没教会我如何生活,但是它们给予我一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我感受过坚信的力量,那么这样的力量就融入了我的生机。

我不是一个好案例,可我始终信服卢梭对爱弥儿所报之期望,可成为我们无分性别,无分身份,无分族群,无分阶层的期盼:

“生活并不只是呼吸,生活是去创造,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活出了意义的并不是因为活的久的那些人,而是愿意活出自己的我们。”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