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
永俊微言 2020-09-18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


文\永俊微言

2020.09.18

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批舌辩之士,妙语出奇谋,雄辩献良策,游说卿相,说服君王,连横合纵,转危为安,纵横捭阖,运亡为存,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三寸之舌,重于九鼎之宝;一人之辩,胜过百万雄兵。《战国策》就是记载这些舌辩之士的言论汇编。

一、《战国策》内容简介

1、《战国策》的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大部出自战国,小部出自秦汉。到西汉末年,由刘向编校成书,定名《战国策》。

2、《战国策》的主角:一批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辅国立策的舌辩之士。多为出身平民的布衣文士,乘乱世诸侯礼贤下士之机,或谋取功名富贵,或追求治国安民;以犀利的辞锋相争,以诡诈的智谋相夺,为诸侯出谋划策,合则留,不合则去,因利而生,因利而亡,不讲忠诚,不问是非,朝秦暮楚,不事定主。其中,如苏秦、张仪等辈,游说成功,谋得卿相之尊,实现连横合纵,左右战国政局,从而为战国舌辩游士赢来了纵横家之名。

当然,在战国游士中不乏不计私利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贤才高士,比如鲁仲连;还有舍生忘死赴汤蹈火愿以一死酬知己的豪杰侠士,比如荆轲;但大多数游士都是追求名利之辈,而且是正大光明,毫不遮掩地追求名利。他们不为礼教所限,不为清名所困,不为道德所累,但求凭自己的舌辨之才,“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聘其巧词,飞钳伏其精术”,成功说服君王,力求收到实效;只注重现世成果,不在意身后声名。

3、《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纵横家的游说言行,是战国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战国时代谋略计策资料汇编”。本文采用南宋姚宏校注本,含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有12国之“策”,计33卷,497篇,约12万字。

4、《战国策》的归类:《战国策》中,既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又有虚构的文学故事,非“史”非“子”,半“史”半“文”,是“子”“史”合流,“文”“史”参半的混合物。

5、《战国策》的文体:《战国策》是一部不讲押韵,不重排偶的先秦散文集;包含“对话体”与“事语体”两种形态;各篇独立成章,文体不一,以论说文居多,记叙文次之,兼有辞赋、书信等文体;有的甚至在一篇之中,众体兼备。

例如,其中的“论”“说”“策”“序”均为论说文。

又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节,《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一节,《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一节,均为记叙文。

另如,《楚策四*庄辛为楚襄王》一节,几近辞赋体。

再如,《燕策二*昌国君乐毅危害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一节,即为书信体。

笔者无意考证《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还是先秦文学小说,只是想从文学的角度粗略地品读一下《战国策》。

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里的人物多达六百多人,仅形象鲜明者就有上百人。其中有辩士、侠士,有诸侯、卿相,有富商、贫民,还有王后、嫔妃,或善或恶,或贤或愚,或忠或奸,人物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战国策》因文生事,着眼于文,刻划人物开放自觉,布衣游士成为主角,运用虚构夸张等文学手段突出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富有传奇色彩的纵横家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比如,长于雄辩,说服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巧舌如簧,离间齐楚实行连横,在秦国拜相封侯的张仪;侠肝义胆,慷慨悲歌,赴死刺秦的荆轲;“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高义之士鲁仲连;有不惜身死、为弟扬名的烈女聂萦;还有姿色艳美、善妒狡黠、阴险恶毒的楚王宠妃郑袖等等,鲜明生动地描写了战国时代的各色人物,尤其是写活了不同类型的“士”。

《战国策》刻划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外在形态、内心独白来描写心理。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比映衬,人物前后状况对比来反衬、突出人物形象。

下面通过泛读《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和《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看一看《战国策》人物描写的特点。

【原文1】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赏析1】苏秦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口若悬河,高谈阔论,颇显其雄辩能力。结果却是秦惠王根本不听劝。

这一段中,有一连串排比句式,铺排渲染;观之整齐壮丽,读之语气铿锵,雄辩有力,增强了说辞的说服力度,同时也表现出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原文2】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赏析2】“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极为传神地描绘出苏秦游说失败回家后的窘态和家人对他的冷淡。于是,苏秦发奋钻研,刺股苦读,自言:“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一年之后,终于学透《太公阴符》之谋,自语道:“现在我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主了。”

苏秦发愤读书刺股夜读,可谓有志。而志在金玉卿相,可谓其志不小。这代表了战国布衣游士的共同志向。苏秦也就成了布衣游士的代表人物。而学而致仕,改变命运,追逐名利,追求富贵,这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的共同心愿,是人之常情,人性使然,无可厚非。即便是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整天高喊虚高空泛的政治口号,愤怒声讨苏秦之流追求名利的伪君子们,最终走的也还是这条路。

文中苏秦刺股后的自语,学有所成之后充满自信的独白,显然纯属虚构。虽然不符合史书的写实原则,但有助于生动地塑造人物的外在形象,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原文3】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赏析3】苏秦游说赵王成功,拜相封侯,尊享富贵,以合纵破连横,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等到要去游说楚国,路过家乡,“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家人一反苏秦落魄时的冷淡,“前倨而后卑”。苏秦长叹:一个人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一旦富贵显赫,亲戚朋友都会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怎能忽视权位富贵呢?苏秦家人的前倨后恭,道破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明了战国游士崇尚富贵功名的人生追求。

苏秦,作为纵横家的典型人物,《战国策》描写他极为用力,极为成功。而《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这一节,颇能代表《战国策》的写作风格。比如描绘人物形貌心理,言简意赅,情态毕现;游说言辞,铺陈夸张,气势充盈。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排比对偶,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选取典型情节刻划人物形象,是这一节的特点。它没有全方位叙述苏秦一生,只是选取秦国受挫、发愤读书、赵国成功、拜相封侯以及家人前倨后卑等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了苏秦的坚强意志和人生追求。

苏秦无疑是成功人士,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苏秦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立志高远,勤奋刻苦。

苏秦志在“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其志不小。但作为一介平民书生,苏秦只能通过学成文韬武略,得到帝王重用,才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于是,苏秦师从鬼谷子,勤奋学习,练就了敏锐的政治思辨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过人的文章写作能力。而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刻苦学习,早已成为后世学子的榜样。

第二、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苏秦初出茅庐,游说秦王失败,失意落魄回家,饱受家人冷遇。但苏秦并不气馁,躬身自省己过,更加发愤图强,锥刺股夜读书,终于大功告成。苏秦这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灵活机智,顺势而为。

苏秦先以连横说秦失败,后以合纵说赵成功,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一种韬略,敏锐地捕捉时机,准确地顺势而为,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转换策略,将“连横”与“合纵”这两种相反的策略,玩弄于鼓掌,灵活地转换,终于在赵国以“合纵”之策,说服赵王,拜相封侯,实现了“取卿相之尊”的理想。而苏秦这种灵活机智,顺势而为的做法,也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有效途径。因为凡是逆势而为者,凡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者,注定都是要失败的。

【原文一】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赏析一】齐国寒士冯谖,想当孟尝君门客。因自称无能、无好,就得到低等门客待遇。冯谖非常不满,于是他三次弹长铗而歌,不卑不亢地向孟尝君表达心曲,采用奇特的方法为自己争得地位,从而争得了有鱼吃、有车坐、能养家的待遇。一般门客对自己的现有待遇不满,或者是直接去向主人乞求提高待遇,或者是忍气吞声接受现有待遇。可冯谖既不想埋没自己的才华,更不想低三下四地乞食。“弹铗而歌”这个典型情节,生动地刻划了他卓尔不群、不同寻常的形象。

冯谖豪士沦落,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自称无能,三次弹铗而歌,一吐胸中块垒,其实都是在试探孟尝君,试探他是否真的礼贤下士。

【原文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赏析二】冯谖到薛邑去收债,召集欠债百姓核对全部借据之后,假托奉孟尝君之命,把债款全部赐还百姓,烧毁全部借据,百姓欢呼万岁,称颂孟尝君仁义。冯谖“焚券市义”、烧毁借据、买回民心,为巩固孟尝君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这一段用“矫命焚券”“市义复命”的惊人情节,刻划出冯谖远见卓识,重视民本,胆大心细,敢于决断的高才秀士形象。

【原文三】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赏析三】写冯谖为孟尝君精心“营造三窟”。一窟是孟尝君罢相到薛邑,百姓扶老携幼在百里外迎接,凸显“焚券市义”的效果。二窟是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以危机感,从而达到了重新用盂尝君的目的。三窟是梁王重聘求贤,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从而保证了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始终平安稳定。

这段“营造三窟”的情节,刻划出了冯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评论】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堪称《战国策》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篇。冯谖从“无能无好”“弹铗三唱”的藏才不露愤懑不平,到“薛邑收债”“焚券市义”的初试锋芒一鸣惊人,再到“营造三窟”的大显身手,弹铗,市义,凿窟,逐段蝉联逐步生色,波澜迭起姿态横生,全文立意奇妙,以虚引实,先抑后扬,大智若愚,一鸣惊人,渐入佳境,步步深入,引人入胜,故事曲折,情节生动,细节传神,言行独特,形象鲜明,刻划人物栩栩如生,使得冯谖的策士形象跃然纸上。全文以冯谖为中心,集中叙述其主要事迹,文章人物、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细节描绘齐备,具备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特征,开史书列传之先河。

策士的文辞是《战国策》的主要内容,策士的文辞须有很强的说服力。而文辞以气为先,于是,策士的文辞具有纵横恣肆、铺张扬厉、锋芒毕露、酣畅淋漓的雄壮气势;辩丽横肆、雄隽华瞻、妙夺化工、逻辑严密的雄辩文采。

例如,《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中:“齐南有大山,东有琅铘,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堆,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描写齐国兵强马壮、国富民殷,写得铺张扬厉、气势雄壮。其中连用了三个比喻“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来写齐国兵器迅猛强劲的威力。连用了六个夸张“粟如丘,……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堆,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来写齐国粮食多、车马多、人口多。借助修辞,加强了气势。

又如,《齐策三*齐欲伐魏》中:“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淳于髠以犬兔相争喻齐魏相战,以无功获利的田父喻按兵坐观的秦楚,以犬兔相逐,俱疲而死,田父无功获利的结果类退出齐魏相战,两军俱疲,秦楚获利的结论。用类比论证的雄辩文采,成功说服齐王放弃伐魏。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还体现在借助寓言,借助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说辞的说服力。

比如,在《齐策二*昭阳为楚国伐魏》中,陈轸运用“画蛇添足”的寓言化解了一场危机。楚将昭阳大败魏国侯,本欲继续攻打齐国。齐国使臣陈轸,向昭阳讲述“画蛇添足”的寓言,说明如果昭阳如不停止攻打齐国的话,就会像“为蛇足者亡其足”一样“身且死,爵且偃”。昭阳认为陈轸说的有道理,于是解兵而去。

据统计,《战国策》里一共有寓言70则,广为人知的就有:“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等等。这些寓言用具体形象概括抽象道理,比附现实、表情达意,既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有极强的说服力。

    又如,《秦策三*范睢至》中:“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连用两个比喻说明韩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中:庄辛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郢都虽失,但现在开始励精图治,尚为时未晚。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还体现在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宝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比如:一尘不染,大庭广众,两败俱伤,南辕北辙,羽毛未丰,引锥剌股,门庭若市,返璞归真,狡兔三窟,安步当车,不遗余力,不翼而飞,侧目而视,高枕无忧,汗马功劳,挥汗成雨,三人成虎,龙阳泣鱼,转祸为福等成语。

再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等名言警句。

四、后记

《战国策》以人物为纲,记载了战国时期“天下骏雄弘辩之士”,游说诸侯,出谋划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故事。叙事简明,语言流畅,说理雄辩,人物形象形神兼备,语言艺术极富文采,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可以选作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章非常多。

如《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等等。

总之,《战国策》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文辞之胜,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