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成就感的生意
中国侨网北京8月3日电 (记者 杨凯淇)“做企业要赚钱,赚了钱了才有力量去做那些不赚钱的生意——当然,是指那些连亏了钱都会让人有成就感的生意。”西班牙西中商会(ACEC)执行主席王绍基如是说。
一个被称之为“音乐界的企业家和企业界的音乐家“的他,自从1985年首次走出国门远赴西班牙至今,他这本拼搏经已经写了整整30年,从一个音乐寻梦者成为商界精英,经历了许多许多……近日,王绍基受邀回国,他在北京接受中记者专访时坦言,无论自己有着怎样的身份,也无论做着什么样的事,只要做了,都会怀着一种使命感,满腔热情地投入。
当年出国的时候,他的初衷其实是追寻音乐的梦想,然而命运却让他一踏上西班牙土地就立即开始在老乡开的中餐馆里洗盘子。“在中餐馆打工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窝囊,正是那个时期让我有时间努力学习西班牙语,还考取了驾驶执照。由于从小就是个自负的人,总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1992年,已经在商界小有成就的王绍基,以5400万西币竞拍取得的巴塞罗纳奥运会头部以上用品全球广告特许经营权,把300万件标有奥运五环旗的帽子以及太阳镜、挂件等像潮水般地流通向世界各地。当回顾那次项目的时候,他说“虽然规模很大,但并不怎么赚钱,然而不赚钱我也觉得很幸运,因为那让我得到了许多常人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和经验;我也觉得自豪,因为那是我平生的第一个大项目,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专利项目”

音乐家的激情,推动他毫不犹豫地抛弃现成的好生意而步履艰难地挤进自己喜欢的可持续能源领域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是音乐家,我总是会把做生意当成做艺术作品,每一个项目都会让我做出新的创意,得到一份美的享受。”曾有西班牙媒体称他为“用音乐的思维来操作生意的中国人”,他对此深有感触。“像是作曲,常常为了项目里的一个细节,像是琢磨作品里的一个音符一样反复推敲好几天,直到自己满意了才拿出手。”
也正是这种对于“出手不凡”的执着追求,让王绍基拥有了良好的信誉,作为西中商会(ACEC)中唯一的华人企业家会员,他连续几届被当选为执行主席,长期力促西班牙与中国两大市场的对接。

全国政协列席代表的责任
事业顺利的王绍基不敢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家本来就是是上天派来担负社会责任的使者,把社会资源集中到企业家的手中就是要让每一个企业家都来分担一份社会责任,来回馈社会。除了缴税,回馈社会的形式还有许多种,而我则选择了办报。”
早在1994年,西班牙还是华人的文化沙漠,王绍基和社团的伙伴们一起创办了西班牙的第一份华文报纸《西华之声》。《西华之声》没有任何收入,但是侨胞们对报纸的渴求却让他不敢有半点怠慢,每出一期报纸他就得掏一次钱。而在他的贸易公司办公室,员工们也早就已经习惯于每一个星期会有一天,大家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帮助发行报纸。
在侨界热情的支持下,这份只有付出而没有收入的报纸足足支撑了七个年头,直到各类商业报纸兴起之后才被迫停刊。
《西华之声》的停刊并不意味着王绍基就此退出报界。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他在《西华之声》的基础上全资创办了《欧华报》,接着又创办了当时全球第一家属于海外华人的西班牙语刊物《东方周刊》。
办西班牙语报纸虽然又是一桩亏本的买卖,但是却很有意义。华人社会要向当地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必须要使用当地的语言。王绍基介绍说,2005年夏天,他作为西班牙代表团成员和西班牙首相访问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到了北京之后就收到了西班牙驻华使馆分发的文件夹,当王绍基看到文件夹里的第一个文件就是自己的西语报纸《东方周刊》时,他知道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办报是亏钱的,然而办报也让王绍基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市场的敏感度。十年以前他就不惜重金在国内投入的“城市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技术”。由于技术领先全球,最近成功地被作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纯技术出口欧洲,在欧洲落地之后,又以欧洲为跳板推向了全球。

《欧华报》和海外第一份由华人控股的西班牙语报纸《El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