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开卷有益——不要局限于“书”的好坏
千寻瀑 2019-05-03

今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我提到我昨天去逛了很久书店,发现了几本挺好的书,准备去学校图书馆找找有没有。他说,书有什么好坏的,什么都可以看啊。

我楞在了原地,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的书看了是对人有好处的,而有的书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会习惯倾向于去读一些“好书”,读所谓的“必读书单”或“畅销热榜”,并在潜意识中认为其他的书都不算这个定义中的“好书”。

朋友的话点醒了我,也让我从前段时间的消沉情绪中彻底释放出来——开卷有益,我们不要去在意读一本书是否有意义,因为读书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这个概念其实可以延伸,开卷有益不局限于书,对于工作、学习中其他事同样适用。对于纠结一本“书”好与坏,通常会有三个层次的表现:读别人定义的“好”,读自己定义的“好”,让别人读自己定义的“好”。

读别人定义的“好”即做事情局限于别人的标准。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在做事情时总是拘泥于结论和方法,别人布置一个任务后会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具体怎么做一个劲的挖。举个例子,大学生总是容易迷茫的,也是容易受他人鼓动的。昨日的你还迷茫于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今天听了一个考研的讲座,讲座中告诉你考研的各种好处,对学历呀、人脉呀、见识呀都有各种提升,然后直接就业各种不好,经济形势差呀、容易被皮包公司骗呀等。于是你一腔热血要考研并认为考研是唯一解,并且认为直接就业是不好好学习的人的无奈选择。然后第三天又听了一个就业有关的讲座,听完又觉得,诶其实我蛮适合直接就业的耶。

其实吧,别人给出结论往往是基于他从小到现在的经历得出的,适合他但不一定适合你。我认为你应该去思考的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他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目的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为什么会遇到这些困难?他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论去解决?他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论不用别的?他最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我能从他的结论中学到什么?我该做怎么样的决定?所以吧,结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产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思维是怎么变化的,这是否是属于你的结论。当然,“结论不重要这个结论”是我的结论,它同样不重要。

第二个误区读自己定义的“好”即陷入自己理解的狭隘区域,我今天对朋友所说的好书便是这个误区。由于我最近在恶补pm知识和互联网知识,故我会去寻求一些相关的书看。由于初步具有产品思维,我已可以对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拆解,不会你说这是“好”书我就去“读”,我会自己进行思考然后形成我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对书而言,我目前认为的好是这样的,它内容得新不是过时的,它得有干货能让我有进步,它得有例子能让我好理解,它最好读起来有趣且排版也好看。

对我目前的标准,我可以进行两个角度的剖析。一是这样目的性太强的读书与做事会给自己带来压力,这些压力也有好有坏,但确实是不在自己掌控内的因素。我上周去金窝窝科技面试时,HR小姐姐说,我工作这么多年面过很多学生,你是我见过压力最大的一个。压力来源于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想要的太多而掌握的太少。如果一直陷入用一个已有的标准去约束自己,完全局限于目前的目标,压力便会累积。

其二是同样会局限于某个方法论的框架。因为我是某个时期制定的书的标准,我当时会考虑到自己的目的、范围、接纳能力、预期目标等,但事实上这些东西是变化的,用当时的标准来约束如今的自己确实不妥。还有一点,我自己的结论也是结论,是结论就不重要。

最后一个误区是让别人读自己以为的“好”,这个现象说白了就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一本书的好坏是相对的,它出版的时代、作者的经历乃至读者的学识和经历都会影响阅读体验,“彼之蜜糖,吾之砒霜”即是如此。想考研的同学自己做好复习、调整心态就够了,何必认为想直接就业的同学是没有见识的表现?同样,忙于社会实践的同学又凭什么判定享受校园生活的同学是没出息的表现?与其纠结于别人怎么样,不如多思考一下什么是适合你的“好书”吧。

总结:开卷有益,读书、学习、工作时最好不要仅仅关心结论,过程比结论更加重要。在得到别人的结论时,最好思考他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论,然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自己的需求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方法论也要随之改变,不然会忽略其他正确而美好的事务。在形成自己的价值后,不要擅自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一是会陷入烦恼,二是没有意义,三是会加深自己思维定式。

 

2019.5.3

 

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imshihong

一个幼年期的产品经理要进化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