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心理控制术》第七章 你可以养成快乐的习惯
超级大宝宝 2017-02-16

1、快乐对人的思维和生理机器是朴素的、自然的。快乐时,我们思想更活跃、表现更出色、感觉更良好、身体更健康,甚至连生理感官都工作更高效。俄罗斯心理学家K?科克切耶夫对人们在思考快乐的想法和思考不快的想法之间的区别进行试验。他发现,当思考快乐的想法时,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都更加出色,在接触物体或人时能感觉到更细微的差别。威廉?贝茨博士证实,当人在思考快乐想法或者在想象快乐场景时,视力会立即提高。身心医学已经证明,快乐时我们的胃、肝、心以及所有内脏功能都更加良好。

2、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的确如此!),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3、我发现.我的病人之所以不快乐的最普遍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按照“延期支付计划”来过日子。他们并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坐等某些未来事件发生。洞房花烛夜,找到一份好工作,购房款付清,孩子熬到大学毕业,完全某项任务或者取得某个胜利,这些时候他们才会快乐,而现在他们总在失望。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一种精神态度,如果眼下学不会快乐、不能历练快乐之道,就永远不会经历快乐。快乐不能建立在解决某个外部问题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会出现并取而代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问题组成的。如果你想永远快乐,就必须现在就快乐(的确如此!),而不是“因为什么”而快乐。

4、快乐纯粹是内心的事。制造快乐的不是物体,而是观点、想法和态度,而后者是个体与环境无关的自身行动建立的。

5、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作出简单决定变得快乐。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想高兴的事,无论眼下有多少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日常生活所处的环境多么让我们不快。从很大程度讲,我们之所以对无关紧要的苦恼、挫折以及类似东西脾气暴躁、发泄不满、心存怨恨、过于敏感,纯粹都是出于习惯。

6、这些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的来源,很多都是因为我们将有些事情理解为对自尊心的打击。

7、不快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本来与个人完全无关的事,我们却非要让自己对号入座。

8、快乐的习惯能使一个人摆脱(或基本摆脱)外界环境的支配。

9、当遇到不幸事件,身陷悲惨处境甚至面临最不利的局面时,只要不向灾难倾注我们自怨自艾、怨恨以及主观的消极看法,就算不能完全变得快乐,我们通常也能设法使自己更快乐些。

10、让人苦恼的并不是发生的事本身,而是他们对所发生的事的主观看法。

11、当我宣布想当一名医生时,有人告诉我,说我的愿望不会实现,因为我的家人和亲属都没有钱。母亲确实很穷,这是事实,但我永远不会成为医生,这却只是一种看法。后来又有人对我说,我不可能在德国上研究生、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不可能在纽约挂牌营业、靠自己从事整形医学事业不可能。而这些事情我都做到了。其中有一点帮助了我,就是我始终提醒自己:所有这些“不可能”都是看法而非事实。我不仅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而且在此过程中非常快乐,即便把外套大衣拿去典当以购买医学书籍、为买到用于解剖的尸体而不吃午饭,我也没有觉得不幸。我曾经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知相爱,但她后来却嫁给了别人。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认为这是一场“灾难”,认为人活着没意思,都只是我的主观看法。我不仅没有山穷水尽,而且事实证明,这件事成为今生今世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幸运的事情之一。

12、心理控制理论的实质,就是准确而冷静地、从而最终自动地将事实与假定、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使我们的行动和反应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础之上。

13、由于人是具有目标追求能力的生物,当人面向某个积极目标并为某个想要的目标奋斗时,能够自然、正常地发挥功能。快乐是人正常、自然运转的表现,当人作为目标追求者活在世上时,无论环境怎样,他们通常都会觉得很快乐。那位年轻的企业家朋友非常不开心,是因为他损失了20万美元。托马斯?A?爱迪生价值数百万元的实验室被一把火烧得精光,而且拿不到任何保险金。有人问他:“在这个世界上你还有什么可干?”“我们明天一早就会开始重建实验室”,爱迪生说。他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无论面临什么灾难,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目标。正因为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目标不懈追求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敢说他绝不会因为受到的损失而非常不开心。

14、快乐(或者说大部分时间内只想让人高兴的事)可以通过一种多少有些残酷的方式,有意地、系统地培养。第一次提出这种观点时,我的许多病人都大为吃惊。他们认为,我这种想法就算不愚蠢,起码也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经验证明,以上观点不仅可以实现,而且也是培养快乐习惯的唯一途径。首先,快乐不是发生在人身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需要你身体力行和自主决定的东西。如果坐等快乐寻找你、降临在你头上或者由某人给你带来,那么你很可能要等待很久。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脑子里应该想什么。如果你一直等到环境验证你的想法是不是快乐的想法,那么也可能会永远等待。每一天都是善与恶的结合,没有哪一天、没有哪种环境完全由100%的“善”组成。世上的组成部分、你个人生活中的事实,无时不在证明人的看法,至于你的脸色悲观、郁闷还是乐观和快乐,那要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这主要是个选择、关注和决心的问题。另外,这个问题与思想上是否诚实无关。善和恶一样“真实”。一切都仅仅取决于我们决定优先选择什么——以及我们在头脑中保持什么样的想法。

15、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快乐,因为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思想甚至能选择自己的形象。我真诚地奉劝大家要“自娱自乐”,不要指望其他人给我们带来快乐。

16、养成对威胁和问题积极反应、主动反应的习惯;养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能始终保持以目标为导向的习惯。要想做到这一点,你无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头脑的想象中,都要练习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在想象中看着自己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采取积极明智的行动。看着自己在面临威胁时不是跑开或躲避,而是以一种积极而机智的方式面对、处理和克服它们。英国小说家布尔沃?利顿说:“在想象或实践中,人们仅仅在面临自己觉得习以为常的危险时,才会变得勇敢。”

17、要完全置所处环境中一切消极的、让人不快的事实于不顾,有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快乐想法上.

18、我们确实需要抓住对那些不想要的、没有好处的行为所做的反复而习惯性的“证实”,将其从脑海中剔除,以打断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思维模式。如果你经常做到反复剔除再三出现的具体想法,自动失败机制就会停止将它再向外界发送。你的自我意象将会得到这种信息:如果她每次都对我们喊出“剔除”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再将这种内容发送出去就毫无意义。我们不妨试一点其他内容。你看看,我们总在与自我意象进行潜在的对话。通过每次都运用“切断模式”这种技巧,反复对积极内容进行肯定的确认,你就能成为自己反复印证新的自我意象的“权威来源”(不要忘了,“权威来源”、反复以及强化是这种灌输过程的三个要素)。

19、无论有什么消极想法,我都把它写在一张纸片上,然后烧掉。把灰烬处理掉时,这些想法也从我的脑海里消失了。

20、想快乐就必须做出牺牲 牺牲?是的。你也许要牺牲怀疑态度、愤世嫉俗的心理、过时的习惯和信仰。尽管这些东西对你没什么好处,但却让你“舒服和坦然”。

21、可不能任凭“懒得动”想法禁锢了我们的自我意象和伺服机制!当理性思维告诉我们某种东西不适用时,我们就必须着手尝试新方法。有一条广为接受的格言把“神经错乱”定义为固执地做同一件事,同时却希望得到不同结果。朋友们,你们不是一棵树,深深扎根于某个心理学或行为学的土壤,无法挪到某个阳光充足之地。你也许像鲁滨孙一样不愿挪动自己的根基,但是你完全有这个能力!

22、埃尔伍德 伍斯特博士在他的著作《肉体、心智与灵魂》中,描述了一位世界知名科学家的证言: 直到50岁,我还是个既忧郁又没用的人。我赖以成名的所有作品没有一篇得以发表……我生活在持续的忧郁和挫折之中。也许最让我痛苦的症状是头疼,头时常疼得头晕目眩。这种情况通常每周会在两天里反复出现,那时我什么也干不成。 我读过一些“新思想运动”的文学作品。在当时,这些作品似乎是无稽之谈。我还看过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一些作品,他介绍了怎样将注意力集中于有用的好想法上,而忽略其他想法。我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也许不得不放弃对邪恶的看法,但是,与获得充满‘善’的人生相比,这又算什么呢?”还有一些话意思与此差不多。到目前为止,这些教义似乎对我来说只是深奥的理论,但是,由于认识到我的灵魂需要修复、正在变得越来越糟,而且人生让我无法忍受,我决定对这些话作一验证……我决定把有意识主观努力的期限定为一个月时间,因为我认为这么长时间足以验证它对我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我去实践。在这一个月,我决定对自己的思想强加某些限制。如果想起过去,我会试看让大脑只想过去发生的高兴事、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老师的鼓励以及我毕生事业是怎样向前一步步展开的;在考虑当前时,我会有意将注意力转到那些称心如意的事情如我的家庭、内向和孤独怎样为我带来了就业机会上,如此等等。而且,我决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机会.同时忽视那些看似会无果而终的事实;在思考将来时,我又决定把每个可能实现的远大志向,都视为必然实现的囊中之物。当时看起来这样做似乎很可笑,但从随后给我带来的效果看,我发现,我所作计划的唯一缺陷就是当时目标定得太低,没有把更多内容包括进去。 他接着讲述了头怎样在一周之内不疼,以及怎样比平生任何时候都更快乐、感觉更良好。但是他又补充道: 由于思想的变化,我的人生由内向外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比内心的转变更加让我惊奇,然而,这种变化却源于内在的变化。比如说,一些知名人士对我很赞赏,那些赞赏也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的。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声望最高的人给我写信,这很让我意外。他邀请我当他的助手。我的所有作品全都付梓出版.为将来的创作“百发百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效力的那个人对我非常关心和支持,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而换在以前,这种人根本接受不了我……再回头看看所有这些变化时,我冥冥之中觉得自己似乎误打误撞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使某种以前与我作对的力量开始为我服务。

23、自我意象和习惯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改变这一个,也就自动改变了另一个。

24、习惯不是偶然或意外发生的。我们之所以具有习惯,是因为习惯适合我们。习惯与我们的自我意象以及整个性格模式一致。有意识地形成新的更好习惯时,我们的自我意象往往就会超越过时的习惯,成长并发展为新的模式。

25、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仰都有可能成为习惯。过去,我们已经“懂得”某些态度、感受方式和思想“适用于”特定环境;有了这些基础,现在,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遇到的环境被我们理解为与过去面临的环境相同,我们就会倾向于以同一方式去思考、感受和行动。

26、心理控制训练 通常,你在穿鞋时会习惯性地先穿一只脚,然后再穿另一只脚。在系鞋带时,你会习惯性地将右边鞋带拉到左边,与左边的鞋带系成一个扣,或者与此相反。第二天早上,你不用决定就知道先穿哪只鞋子、怎样系鞋带。现在,你要有意识决定:在今后30天里,我要养成一种新习惯,先穿以前后穿的那只鞋,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系鞋带。当每天早晨决定遵循某种方式去穿鞋时,你都让这种简单的行为成为一个信号、一种暗示,提醒你在这一天去改变其他思维习惯、行动习惯和感受习惯。穿鞋时对自己说,“我要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这一天。”之后,有意识地决定在这一整天里,你要做以下事: 1.我要尽可能愉快些。 2.我要与其他人打交道时更友好一些。 3.我要对别人的缺点、过失和错误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忍让。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我要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 4.在可能的范围内,我要表现得好像成功是一种必然,好像我已经成为想成为的那种人。我要在行动和感受中表现得就像我真是那种人。 5.我不会听凭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一种悲观或消极的方式去影响事实。 6.我要练习每天至少笑上三次。 7.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尽可能平静而明智地作出反应。 8.对于所有那些根本无法改变的悲观而消极的“事实”,我会完全对其视而不见,不让它们进入我大脑。 简单吗?是的。但是,这些习惯的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思维模式中的每一种,都会对自我意象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将它们付诸实施吧,坚持30天。检验它们的力量,看看担忧、愧疚、敌视的情绪是否减少,看看信心是否增强。

推荐文章
评论(2)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