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载缺略,遗迹湮没于地下。古中山国土嵌在燕赵之间,中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定州市和灵寿、平山、晋州一带的山区,出土文物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几件唐县北城子战国初期墓出土文物
蟠虺纹铜瓿
蟠虺四兽纹铜壶
络绳纹铜扁壶造型、纹饰仿游牧民族马上皮囊样式
蟠虺纹兽首流嵌松石铜匜
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唐县钓鱼台战国初期墓出土
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色彩明丽,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
由此中山故城遗址列为第三批国保,对中山古城另有一说在灵寿故城村 。
水晶环、玛瑙环、玉石串饰 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 灵寿古城出土
顶部山峰形,两侧各饰一只曲颈圆眼鹰头
凤首流铜匜 灵寿县西岔头村战国初期墓出土
凤首雕刻精致,尖喙,矮冠,圆目,眼圈饰羽毛纹一周,头部空白处阴刻流畅的云纹和鳞纹。铺首周围阴刻展开的凤翅。喙部可以启合,倒水时自动张开。
五座中山王族墓位于两处﹐一处在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东西并列两座大墓﹐西侧的一号墓已经发掘﹐确认是中山王厝的墓。另一处在城内西北部﹐南北错列3座大墓﹐已发掘的六号墓在最南端﹐墓主人中山成公。
中山王厝出土了一辆构件用金装饰的“金路车”,此为复原件。
王厝和成公墓出土的用黄金、错金银铜制作的衡帽、车軎、盖斗帽等车用件。
王厝墓出土文物
凤首提梁铜盉
错金银铜神兽 镇席之器或跽坐时的扶手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 鼎腹饰变形虎纹
虎头昂起,虎尾上扬,四足腾空,似乎正在快速奔跑。
磨光压划纹黑陶鸟柱盘
柱顶挺立一只昂首展翅的飞燕,盘内可盛水,象征水池,飞燕凌水,寓意美好。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为中山王王厝陵区的建筑规划图,图向与现地图相反,上面为南,下面为北。图版的中心部位,用金片嵌出五个享堂建筑的轮廓线,中心为王堂,两侧为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内宫垣的北部嵌有“诏宗宫”、“正奎宫”、“执帛宫”和“大将宫”的标识,分别是陵园中主持祭祀礼仪、清洁、祭祀用品和看守陵墓的官员处所。比例为1:500。王堂上部铸有国王命令修建陵墓的诏书三行42字。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
铜山字型器
中山国特有的仪仗青铜礼器,“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象征中山王的权威。王厝墓出土一套5件,成公墓出土一套6件 。
铜羞鼎 一套5件,与升鼎相配使用,盛放做佐料的肉羹
同时出土的铜扁、圆壶里面分别贮有浅绿色和墨绿色酒液,2300多年的陈酿,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当考古人员打开壶盖能闻到浓郁的酒香。
细孔流铜鼎 出土时内底留有结晶状的肉羹
嵌勾连云纹铜方壶 镶嵌红铜丝、绿松石并填蓝漆,工艺繁复,有铭文。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猛虎噬鹿,弱肉强食的生动图画。
中山王厝刻铭夔龙式铜方壶 中山三器之一
八条雕龙,两个兽面衔环铺首,腹壁上铭文450字,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中山伐燕获胜后用燕国的青铜器熔铸此壶。铭文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
铁火盆 战国最大的铁器,重74.1公斤
金戈鐏
纯金制成。上端为筒状圆銎,用以插柲,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鐏上装饰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蓝琉璃镶嵌,工艺精巧。
圆形猎帐中心铜柱帽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案面已朽,仅存案座。底部为四只梅花鹿,上部为四龙四凤,“鬼斧神工”的杰作。
错银双翼铜神兽
镇席之器。器腹有铭文,说明神兽制造于王厝十四年。
蛙形墨玉兽
双凤纹黄玉梳
水晶环 冰裂状纹理,似一触即碎。
龙形黄玉佩 中山国墓葬出土最大玉佩
透雕夔龙黄玉佩 三龙拱背翘尾,曲颈回首
中山成公墓出土文物
铜扁壶
凤首提梁铜盉
错银镶金铜牺尊
盖钮为曲颈的天鹅
提链三足铜盆 烤肉取暖用
银首人俑铜灯
人俑着云纹右衽宽袖锦袍,腰间系有带钩,广绣低垂,风度潇洒。他左右手各一蛇,底部灯盘还有一蛇蟠踞,三个灯盘,同时点亮,灯影上下辉映,赏心悦目。
人俑的头为银制,眼睛用墨宝石镶嵌,发型精致,胡须微翘,笑容可掬,表情生动。
犀足蟠螭纹筒形器 疑为投壶或温酒器用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小玉人 头梳牛角形发髻,身穿圆领窄袖束腰长袍。
四凤形白玉饰 璜架上四凤相连
兽纹石刻板
水晶串珠
水晶环
中山王族墓出土
玻璃饰件
写此篇期间恰逢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放六集《中山国》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