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豫冀津】保定国保(2)
矢力_2015 2020-06-22

路过总督署已是下午4点,没时间进去看了。

旁边光园,一幢中西合璧洋房,百年前为直隶督军曹锟官邸,因曹锟仰慕明朝蓟辽总督戚继光的英名,所以把此处命名为“光园”。

百年流转,保留下主体建筑,原先的的南部庭院和北部戏楼住房已不复存在。

原貌图

光园主体建筑为四阿式顶工字形建筑,正门建于高台基之上,门上部有拱形石雕花。

里面有大小房屋21间,现为保定方志馆和抗日战争史料馆陈列,平面示意图。

方大曾纪念室。方大曾,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中国的卡帕,1937年后失踪,时年仅25岁。他用相机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的社会民生,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题材的摄影作品。

抗战史料展室

室内走廊

工字形,在这里过道上体现。

看一些建筑细节,窗子为长木格百叶窗,房檐采用中国屋顶的檐子样式,并上加一排石沿儿,似雕花,又似女墙。廊石柱,柱子都是上细下粗,融入了西方特色。

主厅东侧花墙,里面是一栋廊房,建筑形式同主楼类似,雕饰精美。

从光园到淮军公所有2里路,一路走来,看看街景。

恒祥南大街,淮军公所西门关着,门口竖着国保碑。

工地大门,围墙上贴着老照片。

淮军公所全称“淮军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十四年至光绪十七年(1888年—1891年)经专折奏准,奉诏修建的“淮军昭忠祠”及“公所”(淮军办公驻地)合一的建筑群,“淮军昭忠祠”是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公所”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淮军公所规模宏大,整体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约4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7个区域。

工地大门不让进,从大门望去,里面很大,远处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

顺着围墙绕到兴华路,门楼上刻有“敕建李文忠公祠”。

淮军会所,历经战乱动荡、文革破坏,一度变为居民拥挤的大杂院。到达那里已过去4年还没得到开放的消息,还原历史面貌的保护之路任重道远。

清河道署在淮军公所东面,隔唐家胡同相望,和淮军会所一样在维修。这里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道台衙门,最早是清代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后成为军阀王占元公馆,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28军军部。

清河道署外墙上见到这段介绍,但百度百科上没有提起,原来幽禁朝鲜大院君在保定旧清河道署(今裕华路天主教堂位置),那时改为保定宾馆,旧清河道署建成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这里是道光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修建的新清河道署。介绍上可以看到未修复时的面貌。

隔日从火车站旁驻地步行,片刻到了金台驿街86号育德中学旧址,门口立着国保碑,门楣上悬“留法勤公俭学运动纪念馆”匾额,系1992年江泽民题写。

育德中学于1907年由中国同盟会直隶保定支部主盟人陈幼云联合12名同盟会员创建。1917—1920年,率先附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创办了4期“留法预备班”,毕业生达213人,其留学生93人。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都曾在此就读。现存当年的平房教室一排、陈幼云祠堂一座。

陈幼云祠堂是1936年育德中学的师生捐资而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灰色平房建筑,硬山布瓦顶,门额上题为“幼云堂”。

下一站前往法院东街“直隶审判厅旧址”,途中经过一座灰砖灰瓦的仿古建筑,门匾上书写“旌忠祠”。

进院,两块碑立在院内,正殿匾额上书“杨公祠”,原来这里是为纪念明朝谏官杨继盛御批所建祠堂。

蟠龙碑为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撰写的“旌忠祠碑记”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人。明朝著名谏官。系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杨忠愍文集》。因弹劾权奸严嵩遇害,时年40岁。

祠堂出,由此朝北右拐过东风桥抵达法院东街。

路旁毛茸茸的小鸡小鸭售买

最后一站,直隶审判厅旧址,正在维修,只能外面看看,里面是天井式二层小楼。

建筑建于1910年,当时为两座,现在仅保留下这一座。1953年,“刘青山、张子善案”在此审理。

中午坐高铁离开保定,1个小时抵达天津。

保定东站广场——京畿之门。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