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内10个国保,一个半天除直隶总督署未进外,其余一一寻访到,效率较高是因为好多处在维修封闭中,不能进入。
第一站,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
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北长一公里有余。现仅存靶场、检阅台、护校河沟。纪念馆是学校西南一角,按当年原样新建了部分建筑,辟作史料展厅。
军校原貌模型图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办于1912年,1923年停办。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堂建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由袁世凯奏请设立。
天津小站阅兵史料照片
尚武堂,校长等教育长官办公和居住地方。蒋方震校长(又名百里)自戕事件发生于此。
兵学泰斗蒋百里介绍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官军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佩孚保定军校1903级测绘科学员
1906年末蒋介石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炮兵科。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照片为蒋中正那时在保定和日本的照片。
黄琪翔生平史料展厅。黄琪翔,广东梅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北伐名将,抗日功臣”。
展厅陈列
庭院内本世纪栽种的御龙栆树,种植者为河北农大赵天耀教授,其舅为该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生孙恕中将军。
回到市内旧城,多处国保紧挨着,不愧为第2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先到大慈阁
大慈阁是一组寺庙建筑群体,因其主体建筑称大慈阁而得名。现有天王殿、钟鼓楼和大慈阁四座建筑。大慈阁始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清乾隆年间重建,钟鼓楼和天王殿清顺治年间增建。
天王殿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寺”横额
槐树上开满了白花
大慈阁阁前是22级台阶,阁通高31米,那时为城内最高大建筑,故有“市阁临霄”之美誉名列“上谷八景”之首,上谷是保定的古郡名。
主殿供奉42手观音菩萨,阁内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
登上三层阁楼,凭窗极目,西部群山没能收入眼底,周围街市,市井民宅历历在目。
阁楼北面下建筑为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歇山式建筑,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全国罕见。
阁楼南面看钟鼓二楼,高度造形相同,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上下两层,施十字脊。
保定钟楼在裕华西路旁,大慈阁西100多米,第7批国保。
钟楼始建于金,明正德重建,清康熙重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风格。台基上回廊由12根大石柱组成。
楼内藏钟,钟悬挂在二层楼上,它由两根直径0.45米的木柱(又叫擎天柱)支撑,柱的顶端八根横梁搭成框架,钟挂在最上方的双坊上,使得每根横梁均匀受力,设计巧妙工艺高超。
钟高2.55米,口径2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大钟552年。
钟钮蒲牢,紧啃钟首。钟上铸有阳文楷书“皇帝万岁重臣千秋”,佛像176尊。
在钟的顶部设有八个洞眼,是为铸钟时不至于使钟体破裂,还可以起到共鸣的作用。
楼内角落还藏有一件珍贵文物“裂瓜石”,与钟楼无关系,传为战国时燕赵两国界石,出自于南大街路西墙根下。
出钟楼,时已正午,路口看看建于清末的天主教堂。
过马路到闫家驴肉老店,吃上当地特色火烧,下午进古莲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