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豫冀津】古莲花池
矢力_2015 2020-06-12

古莲花池,历史悠久,始建于金元之交,原名雪香园,经历私人、官府、书院、行宫和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有两次大的损毁,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保定发生的大地震和1900年秋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侵入保定。我到时的2016年,园内还在建设,力求恢复乾隆年间达到的盛况。那时有莲池行宫十二景,即:春午坡、花南研北草堂、万卷楼、高芬阁、笠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篇留洞、绎堂、寒绿轩、含沧亭。

时值春天,虽不能一见满池荷花的胜景,但第一次来保定这是最期待的名胜。进园后,顺时针一圈再入池中心,尽可能不拉下一个点,园内头尾照片记录的时间显示,在里面足足游了3个小时。


进园门,当门而立的一道秀美屏障,即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春午坡”,由苏东坡《雨中看牡丹三首》诗所咏的“午景发秾艳,一笑当及时”,而命之。春午坡由两列相对的假山构成,当我走入中间高下曲折的峡谷,慵懒快意此乃生。

 

春午坡两侧为东西碑廊

西碑廊镶嵌着《莲池书院法帖》刻石五十一方

东碑廊为康熙皇帝的御笔碑十六方和直隶总督方观承的诗碑十方。醒目的擘窠"龙飞"二字,所钤印章为"康熙御笔之宝"。此碑下方的"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刻石,印章为"佩文斋"、佩文斋是康熙帝的书斋。

牌坊南面,枋心籀书"莲漪夏艳",是昔日"保定八景"景名之一。

东碑廊东面有一个独立小院,为“宸翰亭院”,“宸翰”意思是帝王的墨迹,皇帝亲笔手诏御札等,顾名思义,这里是保存皇帝御笔碑刻的地方。清代乾、嘉、道三朝皇帝诗碑都保存于此,不仅于此,还有一些其它碑刻存放这里。

嘉庆皇帝的御制书法,比较少见,书法严谨端庄,刚劲有力,功力深厚。

西夏文经幢,1962年保定北郊韩庄出土,两幢皆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是为死去的西夏僧人建造的坟幢,此时离西夏国灭亡已过去275年。出土地点,碑刻时间和文字成了罕见的研究党项族珍贵文物。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直隶提学使卢靖在春午坡的东南筹款盖起一座四十二间的双层图书馆楼,1909年,宣统元年开馆,收藏图书2000余种,供平民借阅。是长江以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已超过百年。

直隶图书馆平面呈"凸"字形,楼梯间顶部有钟楼突出屋面。

 

金银花

濯锦亭,四角重檐攒尖顶,飞檐微翘。亭名摘取杜甫“濯锦江边未满园”头二字命名。“濯锦”又暗喻荷花,亭位于北塘东北濒水处,是夏日观赏荷景的好处所。

水东楼,位于池水之东,故名,楼匾三字是清末直隶总督杨士骧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书写的。

金公殉难碑群,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将李开芳攻打保定城时,监军御史金毓峒投井而死,光禄寺少卿张罗彦自缢于井亭,一门死者凡二十三人。碑廊内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悼念明末殉难官吏而刻的竖碑五通和壁碑两块。

双碑亭,唐刻《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在碑阳)与民国刻《唐田琬碑亭记》(在碑阴)和清刻王阳明诗碑。"德政之碑"是古莲花池园内时代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碑刻。王阳明诗碑阴阳两面各刻七言古绝一首,为其本人手迹,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保定的浙绍会馆内王阳明祠堂移入古莲花池保护。

枚廊与枚亭,枚者,树干也。廊与亭的一侧有护栏,下临深谷(石谼),另一侧为墙,墙上窗口,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变化。

绿野梯桥,跨于南塘之东沟上,用汉白玉砌成,修整莹洁,下有三拱。此桥建于元代,全园最古老的建筑,主拱上的吞水兽古朴浑厚显示了那时的风貌,桥名取自唐代著名宰相裴度的别墅绿野堂,他在集贤里府邸园林中有"梯桥"。

寒绿轩, "行宫十二景"之一。宋欧阳修有诗”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句,轩名取于此。轩北为“岩榭”,轩南小院“竹烟槐雨之居”及附近的“绿野梯桥”都属寒绿轩景区。

不如亭。六角,攒尖顶。行宫时期,此亭叫"苍然一形亭",取自唐代元结的文句"山,苍然一形;水,泊然一色:吾之文境似之"。到光绪五年(1879年)这里已成蔬圃,亭已被称为"不如亭",“不如”取之《论语•子路》中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亭后建筑为“驻景楼”。

亭旁一小坡,名“红枣坡”,在整个园林的东南角,为全园最高处。六幢亭在红枣坡顶。四角攒尖顶,东面为壁,其余三面虚敞。

亭内壁上嵌黄彭年《辽金元六幢亭记》和黄国瑄《重建六幢亭碑记》刻石各一方,亭中现存经幢三件。 六幢亭,始建于光绪七年,也即1881年。黄彭年任保定莲池书院院长,黄国瑄是黄彭年的次子。

绎堂,在南塘南岸的平地上。前有抱厦,后有浅廊。这里原是习射的场地。崭新的绎堂是在道光二十六年的射堂遗址上按行宫时绎堂的图样重建。

蕊幢精舍,两重庭院组成,原为佛寺,整个环境寂籁深邃。

进入西院的藏经楼和箓窠

转到园内西侧,昆阆院,一座小型庭院,庑廊内陈列书画碑拓。

小方壶前,一棵虬曲苍劲桂香柳已有340多年树龄。

鹤柴,"行宫十二景"之一。原为养鹤的地方。有一座六角攒尖亭,名"鸟隅",四周有廊。

君子长生馆,处北塘西岸正中,与东岸的水东楼相望,互为"对景"。它是一座歇山五脊庑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有卷棚抱厦三间,抱厦前有平台,台基延伸入池中,四周有明廊环绕。清同治年间,莲池久涸,于是引泉种荷,恰逢肃宁知县送来当地"君子馆"砖的拓本,上有"君子长生"之句,因此用来题匾。

太保峰,石种为"太湖石",是宋徽宗"寿山艮岳"的遗石。称石为"峰",含"高山仰止"之意。峰后为巨砚轩及左右碑廊,轩内放三方大型蟠龙易水砚,易水砚也是我国著名名砚之一。

碑廊内,元祐四年(1089)的《送李誴移守保塞诗碑》,内容是文人送武将出任保州的送行诗。送行诗的文人包括著名的蔡京。诗碑并非原刻,是80年代据旧拓复制。

北塘北岸依次为奎画楼、高芬阁和树木掩映中的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

奎画楼,康熙皇帝的御书石刻十七方(今存十六方)原先即供奉于此。       

奎画楼楼下为"黛柏轩",现展出石像、珊瑚石、铁炮等。楼上为库房。

蜂巢珊瑚化石,园中旧藏。

高芬阁,"行宫十二景"之一。在北塘北岸正中,南与藻泳楼相望。歇山顶,高两层,四周有廊道。南侧有平台伸向水中,便于赏荷。

万卷楼, "行宫十二景"之一,光绪年间,楼上藏书曾经达三万多卷。《绪式濂溪》刻匾为乾隆御笔。

花南研北草堂,“研”通“砚”,"花南研(砚)北",形容这里适于赏景著述。

北塘池中为宛虹亭,由宛虹桥和曲步桥分别连接中心洲及北岸。宛虹亭为"莲池行宫十二景"之一,它是北塘的中心景观,地位突出。

中心洲上的藻泳楼,芳沼环绕,"行宫十二景"之一。

藻泳楼东北。是一座大型假山,中部为泥土,周围是叠砌的山石。行宫时期,山上有一"香茅覆顶"的小亭子,山叫乐胥山,亭名为"乐胥亭",后来乐胥亭改建为攒尖顶的"观澜亭","观澜"二字匾额是清代直隶总督杨士骧书写。

假山内有洞,题为“篇留洞”,为"行宫十二景"之一,乾隆四次为这里题过诗。

含沧亭,"行宫十二景"之一。这是一座桥亭,供游人过河,或坐憩。南塘东沟回归北塘的水,即流经桥下。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