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人非专业人士,就是个普通的电影及戏剧爱好者,正在自学《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一书。暑期档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也很喜欢,就想以电影为案例,结合这本书,做一个系列的案例分析读书笔记。
赏析初步计划分为:创意选择、故事情节装配、角色、对白、动作与场景设置,5大部分,以连载形式,陆续发出(如果实在写不下去,鸽了也莫怪哈~)。理性探讨,观点仅代表个人,不知所云,胡说八道,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参考书籍:《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
【美】理查德•沃尔特 著 杨劲桦 译
(下文缩略写做《剧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浅显易懂,且干货满满,是一本不错的剧本写作入门指南。分析中将大量引用书中描述和文字。)
《创意选择篇》
【创意选择:点子、故事、主题和身份】是《剧本》第一章,第四小节讨论的主题。开篇第一句话——
艺术是选择。
一部电影一般2小时的时长里,能涵盖的内容是有限的,如何取舍,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好的剧本写作有最基本的三位一体:点子、故事、主题。
“点子”的切口往往微不足道,其实最不重要,最被过分珍视的元素就是“点子”。拿《哪吒之魔童降世》举例,“点子”仅仅可能是“我们要做一部有关哪吒的电影”。但类似这样的“点子”,无数人可以想出无数个,再说“哪吒”这个人物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创作,也不是啥新鲜的“点子”。真正重要的,不是为“故事”想到的“点子”,而是“故事”本身,持续、完整的剧情和人物对白,以及其他所有元素的综合构成的,整部电影。
故事和主题,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故事的性质决定了它背后隐含这一条重要原则,一个基本前提:主题。在每一部有价值的电影深处——使人物相互关联,使对白合情合理,以及所有场景成为一个整体——潜藏这一条统一的思路,它简洁的回答观众的问题:哪又怎样?
这,就是电影的主题。在电影最后一个画面放映完毕时,必须给观众一个清晰的交代,电影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呢?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想想,然后回答——《哪吒之魔童降世》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可能很多像我一样,看过电影的普通观众,都会非常自然地引用片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
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主题描述是“打破成见,扭转命运”,其实就是对这句台词比较官方的注释。但注释和台词可不一样,主题有个奇怪的特点,当你试图用简单的文字描述时,它往往显得平庸陈腐,枯燥空洞。我们也见过太多对观众缺乏信心的编剧,生怕观众看不懂,就让角色们高喊主题口号,并从头喊到尾。坦率来说,观众的内心没有一丝波动,人们一致认为,笨拙、充满说教、主题先行的剧本,除了使电影沉闷之外,再没有别的效果。主题的表达,应该是在故事的推进和情节的发展中,自然流露的。
所以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较为直观的主题表达,出现在电影里的什么时候呢?
是后半段,几乎是电影3/4左右的位置,也就是尾声部分。简而言之,就是当剧本故事已经全面展开后,主题往往还隐藏着,直到高潮处,也就是哪吒“化冰为火莲”的段落,才让主角,以符合电影整体基调的高燃方式,喊出来。所以,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对这句话的接纳程度非常高,成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台词。
其实吧,单看这句话,相当中二,所以为了让主题通过台词顺畅地表达,饺子作为编剧,是在电影的前中期,做了大量的铺垫。从混元珠一分为二,到哪吒投错胎成了魔丸,然后是陈塘关百姓(人族)与妖魔(妖族)不共戴天,对哪吒的成见与矛盾,再进入哪吒与敖丙的致命邂逅,引出龙族与天庭的恩怨情仇,尾声开始渲染人族、妖族、天庭三方的博弈,投射为灵珠灭世VS魔丸救世,身份错位,最终迎来高潮。
除了情节,台词上也在一步步地往“我命由我不由天”上引,从“这种结果当初也不是没想过,都尽力了,可能这就是吒儿的命吧”,“哪吒就是魔丸”,“天劫之日,魔丸会大开杀戒”,“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到“别挣扎了,这是命中注定”,而后怼出“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甚至之后,继续深化主题表达,台词继续推高——“被人的话都是狗屁,你自己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最后的最后,负责旁白的太乙还加一句“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晓得,但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其实本质上,这些都是车轱辘话,在反反复复,但是因为是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不同阶段讲出来的,观众接纳就会自然而然,至少不会是一直喊口号的令人反感,台词还是与角色的行动走向,紧密贴合。(具体的剧本分析,我会在连载的第2篇,《故事情节装配篇》做细化拆解,要是鸽了也莫怪~)
在《剧本》一书总结的66条原理中,第15条是:“所有电影都面对同一主题——身份”,甚至提及“身份:唯一的主题”。初读时,我非常的困境,这样讲会不会太绝对了点?但在读完整个章节,并结合《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来解读时,我对“身份”,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地理解。正如书中所说——“如同地心引力控制着水的流向。所有剧本也都各自有一个控制导向的引力。它把故事引向哪里?引回到创作剧本的作家”。也就是说,任何作家,任何编剧,在表达故事,编写剧本时,都会将自己的人生投射其中。这便是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真实的自我表露,这是电影组织的原理。自我表露不仅发生在影视写作中,它也是所有创作性艺术表达的核心。因此,被问到“为何要做这部电影?”,饺子会谈及自己“半路出家”,弃医从画,甚至快三年“啃老”的经历。我们的过往,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正是因为“打破成见,扭转命运”发生在自己身上,他笔下哪吒的故事,也是他自己的故事。
同时,这个主题,还有非常强烈的普遍性。根据相关数据,在“哪吒”引爆的这个暑期档里,观影占比最高的人群年龄层次从25-29岁移至30-34岁,同时还带动了34+人群的观影数量增加。这个阶段的观众既有情怀,又有消费能力,也具备判断能力,对电影品质是有要求的。同时,这部分的观众因为成长,求学,工作等经历,对“打破成见,扭转命运”,以及透露出的家庭教育问题,理解地更加透彻,也愈发感同身受。可以说,“哪吒”对这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来说,是非常精准的“打击”和“收割”,就像哪吒的“火尖枪”,一枪捅破了中国动画电影“低幼”的成见。
都说电影屏幕是一个窗口,我们透过它窥探别人的生活。但其实更准确地说,电影是一面镜子,我们在里面看到的不是别人的生活,而是我们自己,这就是电影的力量。优秀的作品提醒我们,不是看到角色与我们的不同,而是角色与我们相通的东西,它使观众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所谓“身份”的认同感。
当然,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就批评“既然你完全改编成了另一个故事,讲这样的一个主题,那为啥还要用哪吒这个角色?”。我个人理解存在这样的质疑,很有可能是出于“原著”角度。但我也比较个人的观点是,这并不矛盾。不同的电影往往拥有共同的主题,各种各样的编剧导演,一遍一遍地用不同的方法阐述类似,甚至相同的主题。哪吒不是一个新角色,“打破成见,扭转命运”也不是一个新说法,甚至连“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都先出自港片《太极张三丰》。但是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个新鲜的手法和一个独特的故事。这种操作不是饺子发明的,而是一种成熟的模式,国外很多优秀的电影,也会这样操作。正如开篇所言——“艺术是选择”,做选择是扩大而不是缩小可能性的范围,也就是不要固步自封。所以从剧本创作的角度,创意的选择,一切围绕主题,一切为故事服务。
另外有一类观点的,近些年来比较成功的中国动画电影,几乎都取材民间神话故事,这样下去,中国动画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担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结合现阶段结合市场分析与定位后,这是一种商业选择。我们不规避这几部动画电影都是商业电影的属性(连《剧本》这本书的全名都是《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富矿,拥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可塑性,故事性,矛盾冲突,拓展空间都特别适合用动画,这种瑰丽想象力的载体和形式去表达,这是动漫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对这些神话故事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所谓“情怀”,大家对里面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不存在太多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可以去自行的进行脑补,来修正某些剧情方面的缺失,比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一个对照组例子就是《大鱼海棠》,属于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也启用了大量的传统元素,包括山海经等等,但是因为故事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包括人物的关系和主旨思想,失去了IP铺垫后,客观上加大了引发共鸣的难度,需要团队有更强的叙事能力和节奏把控。最终还是非常可惜,实际能力有落差,算是交了学费。
故事设计上,《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都属于延展性质的改编,是把原有故事人物的羁绊性加强,普通观众看的很有代入感,也很容易引发共鸣。这种改编,安全系数相对高,难度也不小,毕竟观众不希望看到炒冷饭。《哪吒之魔童降世》趋向于“魔改”,颠覆性质的改编,在保留了原有人物关系基础之上,给它打碎,“重塑肉身”,这种反差又创造了一种新的观影体验和乐趣。它的改编难度就比较大,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是整个团队给hold住了,那么自然高风险高回报。这也就是很多的观众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对于饺子导演的剧本,给予了比较大肯定与认可的原因。
但无论哪一部,其实还是在安全范围之内,是充分的考虑了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接纳程度之后,完成度较高的商业作品,毕竟大家是要吃饭的呀!目前中国动画电影还是属于蛰伏起步期,大多数的从业者还在吃不饱饭的边缘徘徊,在用爱发电,所以必然要考虑市场。但是我们相信有了这样成功案例的出现,会鼓励更多从业者,去扩展领域,去突破更多的安全区和舒适区,相信会有更多的不同题材,不同画风,不同背景的中国动画故事,在不断学习,不断试错,不断被怼中,顽强的生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动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