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被困住的姜子牙

经历新冠撤档的250天后,电影《姜子牙》终于在万众期待中上映。但无论是电影里的人物“姜子牙”,还是现实中的《姜子牙》电影,都似乎被“困住”了… 

电影开头,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心魔”所困,在世人皆曰他被“狐妖幻象”蛊惑时,执拗地想搞明白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被贬北海的苦闷之际,“幻觉”中的女孩出现,与长着狐妖耳朵的人类女孩小九相遇,共同踏上解开疑团之旅,去尝试突破道心最后的缺口。当真相被揭开,曾经的信仰濒临崩溃,他在“悟道”路上再次遭遇师尊的欺骗,纠结痛苦化作大彻大悟,叩问天道,打碎天梯,“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神”,却终究被投入关押神仙的“渡劫城”,被“神之宿命”困住肉身,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故事外的现实中,顶着“首部猫眼想看破百万的动画电影”,“票房最快破亿动画电影”等诸多期待与多项记录的电影《姜子牙》,却似乎没能延续之前动画电影双收的“荣光”,票房不断走高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口碑两极分化的现状。此外,“电影被删减”、“结尾遭阉割”的说法也是甚嚣尘上,官博甚至直接在#姜子牙角色解析#的描述中,给剧中大boss“天尊”标记“在原片的结局中未受处罚”这样的明确字眼,如电影中“上访者姜子牙”般,揭露电影创作与发行中遭遇的“困局”。电影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电影,冥冥之中似乎皆未能摆脱连在彼此之间的,“宿命之锁”…


 关于主题立意

坦率地说,既然主创们选择了“一人还是苍生”,作为核心矛盾的点切入,那么上映后引发争议几乎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看似二元对立的问题,注定无法有标准答案,无论如何选择,都必有其道理,也必有其缺憾。换句话说,如果《姜子牙》上映之后没有关于如何选择的争论,反而是失败的,主创们应当是做好了坦然接受不同声音的准备。

如果不试图取悦所有人,或者选择一个中庸的“参考答案”,那么如果主角姜子牙的选择,有自洽的逻辑,有令人信服的行动理由,有打动人的角色成长,电影依旧可以获得观众的理解与共情,难点并不在“选择是什么”而是“做出选择的过程”,这注定是一场夹杂矛盾纠结与自我认知失调的,痛苦求索之路,这也必然与之前宣发中,会让一般观众误解为“高燃”的“一战封神”,相距甚远。

隔壁少年哪吒,背负本不该属于他的成见与诅咒,可以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救下父母和陈塘关百姓后,直面天雷的劫咒,肉身虽毁,但魂魄犹存,这是年少轻狂的快意恩仇,尽情释放,死得其所,方可归来重生。而中年的姜子牙,却无法这般洒脱,纵使超度怨灵,拯救苍生,厉声斥问“牺牲无辜之人,这就是天道吗”,砸碎天梯,这个他认为的“宿命锁”,即使他自己未必还想当所谓的“神”,却终究被投入关押神仙的“渡劫城”,被“神之宿命”困住,这便是中年悟道,却又无可奈何,怅然若失。没错,就连结尾,主创们都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得劲”的ending,抱着想看哪吒一般“惊天动地”的观众,显然会失望。《姜子牙》和《哪吒》是不一样的电影,不同年纪,总有不同的困惑,没有选择的时候,选择自己内心相信的东西。姜子牙作为第一个登上天梯的人,也是砸碎天梯的人,这份建立信仰,却面临崩塌,再亲手打碎的“勇”,才是电影真正想表达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正如《离骚》中所言——“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关于人物

无论主题多么宏大深邃,情节如何曲折迷离,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还是人物能否引发共情,人物引情节,情节立人物,人物情节共生主题,本就是一体。剥去“一人还是苍生”的外壳,电影中主要角色都在寻找内心的答案,其核心依旧是自我的定义与认同。


“也曾寻道昆仑,却得天地无声”的姜子牙,一根筋的“不肯看开,不愿认栽”,果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十年的北海苦行与其说是悟道,倒不如说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惩罚,他以为自己可以忘却,但疑惑反倒愈发清晰。众人皆言他是道心不定,才会被狐妖幻术迷惑,但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正是因为他恪守自己的初心,才不会人云亦云,接受所谓“被安排”的命运。当真正“悟道”的姜子牙最后一次走上天梯,眼前闪过自己二十几岁踌躇满志的模样,“愿放弃所有,成为一个守护苍生的神”,初心未改,他真的做到了“放弃所有,守护苍生”。相比之下,之前十二金仙的那句“天命已定,跪下封神”何等道貌岸然,难怪之前就有网友戏谑“老子就不跪,老子就是要站着把神封了”。就连“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也似乎也被解构,更像是讽刺,为何“要回避”,怕真相被知晓,怕其他你们封的“神”也“揭竿而起”吗?倘若真的问心无愧,何需“回避”?

我一直在想,理解对于姜子牙“一人还是苍生”的选择,不能忽视十年前那场惨烈的三界战争,对他心理的冲击。那句“这不是什么神仙咒语”的“小孩不要砸吧嘴,大人吃饭不抖腿”,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句搞笑的话,充满烟火气的共处岁月,一群活生生生的人,可能下一秒就没了,经历这种种,特别是知道“宿命锁”还连着无辜的人类,更会强烈地希望“救下每一个眼前之人”,这是师尊,是天上的神仙们,没法理解的,没有身受,何来感同?

天梯即为最后一条“锁”的设计,完全戳中了我,姜子牙最后打破的,是在自己身上的那条“锁”!当白发的他,看到年轻时自己的身影,我脑海里全是“他踏上这熟悉又陌生的天梯,坚定又决绝的目光看过去,满眼都是自己二十岁的模样,赤子之心,从未改变!”无论是曾经的豪言壮语,还是现今的喃喃自语,他成了“一派自成”的仁者,万物有己不由神,充满侠的悲壮与不羁,浓烈的悲天悯人之感,即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而被连上“宿命锁”的小九,两世本都是绝对悲剧性的角色,是苏妲己,被父亲嫁给纣王,是小九,卷入巨大的阴谋,被追杀被抢夺,根本没人问过她的感受,她从废墟醒来,还善良单纯,什么都不会,然后我们看到她一身的本领,应该都是在流浪的十余年中学会的自我保护,穿上伪装,封闭真心,仅靠一把小骨刀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独自前行。可一串偷偷藏起来的骨片风铃,吹出了少女内心,对家与亲人的眷恋。她一直坚定地要找到阿父,找回当年的记忆,更是找回自己的身份,“他能证明,我不是狐妖!”不知来路,如何知去处,正是这份内心的强大,这份执着和诚心,打动了姜子牙,甚至引来了玄鸟。可惜,她藏起了那串骨片风铃可以引导亡魂,得以救赎,却无法等来自己的转世重生,小九最终还是没能躲过归墟的骗局,期待中的来世没有降临,与白发的姜子牙重逢,便是最后一别,“怀揣着来世的梦,走向今生的终结…”


当申公豹内心呢喃着,“你一直是我羡慕的那个英雄,这次,换我了!”时,那份属于他的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终于得以尽情释放。他太像武侠小说里走出来的豪爽性情中人,或许不是绝世高手,也无法得到主角光环,永远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却一直可以遵从自己的心,率性而活,荣华富贵,过眼云烟,功名利禄,一笑置之,天地间走一遭,要得是潇潇洒洒,不枉此生。你或许会羡慕和希望身边能有这么一位伙伴,但前提是你值得仰赖与支持,因为如申公豹之类,才是大智若愚,爱憎明白,他们或许不是故事的主角,但多半是记录故事的口传者。没错,电影结尾时,才会猛然发现,故事开头那个低沉的旁白,“商朝末年,九尾妖狐率狐族祸乱人间…”,正是出自申公豹之口,他就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岁月随风去,昭华成追忆,如今申公豹也成了别人的师父,打扮低调了,声线沉稳了,锋芒或许会收敛,但内心的那团火一定在等着,再将其点燃之人!


关于情节与节奏

说回观众对人物的共情,有赖于情节的铺垫,得益于节奏的把握,当我们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无遗憾的发现,电影《姜子牙》很多主要人物的刻画与塑造情节,都有缺失的部分,有些可能相当致命,这也正是其口碑“被困住”的重要原因:

姜子牙本身缺失的,大概就是他在三界封神大战期间,看到的人界惨烈百态,如果能有些许这部分心理冲击的描绘,他想要“救下每一个人眼前之人”的理由,他与天尊关于“露水与江海”的争论,或许对普通观众来说,更直观、更易懂。


小九的缺失在于,知道自己身世真相后,她的主动性部分突然一下就消失了,前面她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勇敢,那样的独立,可得知答案之后,却几乎完全沦为“被拯救的对象”。虽然可以说,她被真相冲击到了,不知所措,只能被动接受。但平心而论,“真相”对每个角色都是一次平等的“成长”机会,对姜子牙是,对申公豹是,对小九也应该是,尤其是之前她的人物弧光已经建立,前后过大反差,是在内耗角色魅力。如果在幽都山与归墟之间,能给小九,哪怕一点点主动表达的段落,就会在“归墟谎言”被揭穿时,更加惊心动魄。因为某种意义上说,小九才是推着姜子牙,这辆“老爷车”向前走的“发动机”,只要把“发动机”的马力加足,“老爷车”才可以优雅地“百米加速”,观众也才能更加明白,这台“发动机”燃烧的意义。


而对于申公豹,问题就更明显了,没有任何他与姜子牙有深厚牵绊的情节铺垫,这显得姜子牙与他在归墟前的分别,过于冷漠,不是一句“男人间的情谊与默契”也就可以一笔带过的。从现有的结构来看,应该是删减了他俩在昆仑学艺期间,相处的一些闪回片段(电影的几张破亿海报,封神前传倒是有部分涉及)。


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现在这个剪辑就感觉申公豹领了一个女主剧本,被姜子牙救了之后,要以身相许,留在身边当牛做马,这个剧本名字大概叫做——《猫的报恩》?!(大雾)。四不相问题与申公豹类似,但因为四不相最后强行变身,助大家逃出幽都山,而后牺牲的场景异常唯美催泪,相比之后,申公豹“一夫当关”的段落又过于短促,心疼大毛毛。


 相比之下,反倒是寥寥数笔的纣王,十分生动鲜明。开头二维段落里,火中的他惊慌失措,如困兽之斗。到了成为姻缘神,身处黑暗溶洞之中,依旧骚气满满,不改当年,举手投足之间,癫狂乖张。可下一秒,我们都知道他不过是个深情挚爱的痴情人,误以为小九是“杀害”爱妃的狐妖,而动手想杀她,可得知真相后,甚至主动帮助姜子牙他们,将“宿命锁”隐身(非常小的细节,第一遍刷的观众很容易遗漏),才让主角团一行人暂时躲过了九尾的追击,自己却被九尾扔下山崖,生死未卜,果然“逃不掉的就是命,断不开的才叫爱”。


而主线人物中,刻画相对最完整的,其实是九尾,就目前的剧情而言,她可能是普通观众最容易产生带入感的角色。九尾虽然是妖,但她整个行动轨迹和逻辑,倒是很能反映一个普通人可能面临的选择和困境:她想改变自己和族群的命运,飞身九五,位列仙班,因贪念而被诱惑,被欺骗,按照约定扰乱朝纲时,又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野心膨胀,逐渐失控,天尊派姜子牙将其降服,内心充满怨恨的她,利用后者的“善”,侥幸逃脱,誓要复仇。怒不可知的一头砸向归墟,愤恨地释放狐子狐孙,为了仅仅是向上天一句想要讨回尊严的怒吼,终也逃不过天尊降下的一道巨斧,魂飞魄散,甚至连真相都再次被掩盖于尘土之下。并不夸张地说,你甚至能从不少刑侦纪实案例中,找到“九尾”的影子,万恶之源?他人棋子?可怜之人?留给观众去评判吧。

这些情节布局与人物刻画上的“缺失”与“完整”,是所有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也几乎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功课。作为院线电影,是无法规避其商品属性的,在前期做规划时,影片时长与情节配比,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旺盛的表达欲与有限的时空下,永恒的博弈

 

关于“创作环境”

而表达欲望与时空限制的博弈,似乎也延伸到了电影之外,官博甚至不惜“自爆”,展示电影创作环境上面临的“困局”,这是熟悉中国电影的从业者和观众,都不会陌生的,“看不见的手”,也集中体现在电影中“天尊”这个人物和影片结局的处理上。


就目前正片呈现来看,“天尊”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一切都是他的大阴谋,可影片里对于他的刻画实在太有限,过于脸谱化的表达还真的很难满足现在观众对于“反派”的期待。正如前面提到人物刻画的“缺失”,一个道行如此之深的神,搞个大阴谋,角色自始至终就是“坏”,没有变化,没有弧光。而就我个人而言,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认知困惑,就是天尊这么“坏”,他之前的修为道行几乎不受影响!这个神仙们的修为积累体系,在我的理解里,无法自洽。而且即使后有“师祖”,也叫观众一脸懵逼,并不觉得是天降正义,反而疑惑地表示,“这是不是一场更大的阴谋?”

况且“一人还是苍生”,本来就不存在绝对正确的选项,通俗点讲“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阶层行为方式也有自己的理由和难处,天尊“舍一人救苍生,乃神的宿命”,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成立。或许观众想看到的,是二者就各自选择进行的争论,而不是一味的谁“镇压”谁,理解行为方式背后的缘由,才最走心,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重要的不是“选择是什么”而是“做出选择的过程”。从预告片中两句台词,“姜子牙,你可知罪”(天尊台词)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姜子牙台词),均未出现于正片当中,或许侧面印证结局的确曾进行过重大调整。


 如果原版结尾更照进现实,那现在的结尾就是魔幻,所以合起来就是魔幻现实主义啦!但坦率地说,《姜子牙》团队面临的创作困境,并不独属于他们,要想“破局”,任重道远。正如《姜子牙》制片人,中传合道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薇华,在《姜子牙电影艺术图册》一书开篇的【致谢】中写道——“《姜子牙》是一场新神话主义动画电影创作实践”。是“实践”,那就存在跌倒的可能性,重要的站起来,继续前行。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既然主创能清晰自己的定位,那么这场关于“神话是公众的梦境,而梦境是私人的神话”的“实践”,就应该步履不停!


神话是公众的梦境,而梦境是私人的神话。

——原文“The myth is the public dream and the dream is the private myth”,是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的名言。


推荐文章
评论(1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