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一个普通的电影及戏剧爱好者,目前自学《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一书,将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案例,做系列的案例分析读书笔记。
理性探讨,观点仅代表个人,不知所云,胡说八道,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上篇链接: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剧本》赏析读书笔记1——创意选择篇
参考书籍:《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美】理查德•沃尔特 著 杨劲桦 译(下文缩略写做《剧本》,分析中将大量引用书中描述和文字)
《故事情节装配篇》(上)
故事之于电影,犹如旋律之于音乐。虽然剧本的所有元素都重要,没有任何元素可以脱离其他元素而独立存在,但这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编写的部分,就是故事。
“开端——中间——结尾”
这是亚里士多德叙事结构,看起来丝毫没有神秘色彩,但所有有价值的故事,都需要有坚强结构的支撑。这种结构模拟了人类理想化、浪漫化的生命形态。叙事的力量在于,能够对生命的过程和议题进行模拟:一个健康、和谐、统一的剧本,就像一个健康、和谐、统一的生命体,包含这相对较短的开端(童年),作为人生主要阶段的中间(成年),和一个快速果断的结尾(临终)。好的人生和好的电影一样,结尾迅速、短促、突然,干净利落。
而且“开端/中间/结尾”的结构不仅适用于整部影片,还适用于影片的每个部分。每个独立的场景都有自己的开端、中间和结尾。甚至在场景中的部分——比如,一组对白——也有它的开端、中间和结尾。
【故事:情节装配】是《剧本》的第七章,也我最喜欢,收获最多,且干货满满的一章。所以,我将文字内容整理,简化为直观的表格形式——
本篇我就将按照表格整理的先后顺序,依次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情节装配:
基调源于音乐术语,现在也广泛运用于各类艺术形式,即为风格、主要情感等。对于电影,可以用喜剧、悲剧、惊悚、悬疑、治愈等等词语来概括。编剧并不需要写很多关于基调的描述,因为这是一个在具体写作的上下文中,自然产生,并自我形成的东西,需要自始至终保持一致,没有偏离。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神话改编故事,基调为偏热血向的喜剧电影(对比79版《哪吒闹海》,基调有明显的不同,老版偏暗沉与悲壮)。其实《魔童》的喜剧色彩非常明显,哪吒虽然是主角,但故事其实是以太乙真人的视角来展开的,片头结尾的旁白都是他,从讲述“混元珠”的来历,到最后“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实际上太乙是整个故事的讲述人。而太乙在这一版的设计中,无论是外形、性格、甚至口音,都是一个活脱脱的喜剧形象,由他来串起整个情节故事。所以,从太乙真人浓烈的川普登场一刻起,基调就定下来,且自始至终,头尾连贯。
“喜剧总体来说,不是低于而是高于一般的戏剧形式,不是简单而是最难的形式。”
这里引用的,是《剧本》一书中的原话。与动作片、探险片或者情节片相比,它不能容忍任何啰嗦和松懈。就喜剧而言,要么可笑,要么不可笑,观众要么笑,要么不笑。即使《魔童》中的一些笑点和包袱设计,也不尽如人意,遭到了批评和诟病,主创团队总结的时候,也不应回避这些问题。间接也说明,喜剧剧本真的不容易写。
在之前的《创意选择篇》里,我分析过电影的主题,“打破成见,扭转命运”,即“我命由我不由天”。主题也决定了电影有非常热血的基调,整个故事就“燥”,“燃”,节奏非常明快,环环相扣,观众非常容易被带进故事,这也是你我看完电影后,觉得非常爽,酣畅淋漓的原因。基调贯穿始终,通过情景和人物设计来传递,也令观影者,始终保持非常高涨的情绪流。
2. 主角介绍:主角越清晰,影片越好。
电影的主角是谁?太明显了,连电影的名字都已经告诉你了。我们再看看电影里,是如何开场就立马介绍主角的:
首先太乙旁白,之后打斗,再来元始天尊炼化混元珠,提到灵珠和魔丸,他的台词是“灵珠降生,就叫他哪吒”,然后硕大无比的电影片头合着主旋律音乐出现——“哪吒之魔童降世”。就这么不到10分钟的时间,电影的开端已经搞定了,极其精简迅速,就算是稀里糊涂买票进影院的观众,都知道主角是谁了,而且非常自然地产生了困惑,营造吸引,伏笔已生成(台词是“灵珠降生”,标题却是“魔童降世”,头一个矛盾点和可预测感)。
伏笔还不仅如此:开场混元珠的状态,无论是见到太乙的不屑,对申公豹的愤怒,可以长出好多手,一对手打太乙,其他手照镜子理头发的臭屁感,这都是谁的明显特征呢?毫无疑问,主角“哪吒”!所以有观众回过头想,为啥混元珠好像缺了“灵珠”敖丙的性格表现呢?说直白些,因为敖丙不是主角(至少这一部里,真的不是。第二、三部完全可以圆回来)。所有电影都需要一个主角和TA的明确需求,还要在满足这些需求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这些角色、需求、障碍还有基调,必须在影片开端就被确定,这样的开局编剧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所以,虽然敖丙在出生时有一带而过的镜头,但他真正登场,发挥角色作用是在电影中段偏后处。因为多个人物充当主角实质上会危害到故事的坚实结构。编剧需要“歧视”,他们的工作就是区别对待剧中的人物。“歧视”意味着选择,创造性的选择是艺术的本质,编剧要选择每一个词汇、场景,从这一系列艰难的选择中产生剧本人物、对话以及其他所有。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到过,一开始设计敖丙就是坏人,就是被哪吒打死了,后来觉得这样“太绝对了”,于是不断修改,一切的改编都是为故事服务的,而并非有意为之,而故事是主线还是围绕哪吒展开的(谢谢饺子不杀之恩,66版剧本也真心是不容易)。
其实,仔细想想,敖丙以及龙宫这条故事线,确实是改编中最为“翻天覆地”的。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人物的可看性和创作空间比哪吒还要大,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已经非常接近“双男主”设定的观感了,这是饺子作为编剧,另一种维度上成功和惊喜(观感和原始设计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就是所谓的“二次创作”,作品只有面对了观众,收获观众的感受和解读,才算是走上创作的完整阶段)。所以,从编剧的角度,第二部里,饺子将如何创造性的选择与取舍,将会是巨大的创作重点与难点,拭目以待吧~~~
3. 定时锁:一种增加紧张感的构思工具
这一小节的分析,恐怕你们都会抢答了吧。来,看到这里的小伙伴,请大声告诉我——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定时锁是个啥?
回答正确!!!就是——“三!年!后!的!天!雷!”
定时锁,其实是一种构思工具,到了一定的时间就需要有一些特定的事情发生,或是特定的难题要在预定的时间内得到解决,这样可以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当然,并不是所有故事都有容易设定定时锁的情节,但足智多谋的编剧会千方百计、想尽办法,利用这种剧本编写方法。
4. 表述:披露已经存在,但观众尚不明确的信息。
几乎每一部电影在开头都需要表述,但表述方式需要新鲜和富有想象力。规则是:要简短,要新颖,还要避免说废话。最好的方法就是痛快讲出来。讲完之后,让剧情继续发展。
正如我前面已经分析的那样,《魔童》就是让太乙真人来充当表述人,介绍“混元珠”的旁白是他,第一个出现的具体人物形象也是他。而且他还是让猪给驮出场,讲一口川普,跟我们之前对仙人的固有认知形象完全不同,观众一下就给逗乐了。
一旦表述完成,一旦观众明白了影片的环境和基调,开始部分就结束了,我们已经准备好急转弯进入中间阶段了。
(未完待续,中篇我们将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的“中间”部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