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国医小镇中医科普】中医里讲的气包括哪些?
国医小镇 2021-08-04

在前面的推文中我们提到了气的定义、来源、以及现代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气的帮助,详细内容请阅读【国医小镇中医科普】中医讲的气到底是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吗?那么今天呢,我们再来说一说气的分类。



《黄帝内经》记载的气有70余种,从分类上看有自然界之气,如天气、雨气、云气;有人体之气,如营气、卫气、宗气等;有病气,如邪气、湿气、风气、寒气、热气等。人体的气根据其作用不同,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元气

 

定义: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理功能:一、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二、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生成来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受后天精气的不断充养。

 

分布:通过三焦(六腑之一,之后会详细介绍)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是一个人的根本,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都与元气的盛衰有关。如人在幼年的时候,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于是有了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在青壮年时,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达到顶点,机体也开始到了发育的壮盛期,此时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年老的时候,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开始不灵活,出现齿摇发脱,呈现老态龙钟之象。

 

所以电视上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个人因久病导致身体虚衰,甚至气息微弱,奄奄一息,大夫就会说需要长白山的千年人参才可以救患者的生命,其身边的人就会费尽千辛万苦采得“仙药”,最后患者得以救治,恢复了健康。这是因为久病的人会因为长期的消耗导致身体虚弱,而野山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良药,可以补充人体的元气,从而使人体的脏腑可以各司其职,利于身体的恢复。

 

 

2、宗气

 

定义: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生理功能:包括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主司视、听、言、动等活动。

 

生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与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分布: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人呼吸的强弱靠宗气来维持,说话声音洪亮,呼吸有力,语言流畅,这些都与宗气密切相关。

 

我们的心脏可以持续跳动着,为身体各个部分输送血液,离不开我们的相傅之官——肺的辅助,肺之所以可以辅助心脏推动血行的功能,所依靠的中介环节就是宗气,身体的各个部分得到充分的供血,才能够耳聪目明,言语清晰,肢体灵活。

 

所以假如出现气短,语声低微的情况,可以用拇指按揉膻中穴,顺逆时针各30下,可以起到补宗气,帮助言语和保持呼吸正常的作用。

 

 

3、营卫之气

 

卫气

 

定义: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

 

生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分布:行于脉外。

 

卫气可以保护机体,对抗外邪的侵袭(如风邪、寒邪),所以如果卫气虚弱,加上外邪侵犯,常常会导致邪气入侵,导致生病,例如反复性感冒。

 

除了抵御外邪,卫气还有温养脏腑皮毛,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作用,并且能够调节汗孔的开合,控制汗液的分泌和排泄。所以如果一个人如果气虚,卫气不固,无法很好地控制汗孔的开合,就可能会有自汗的情况。所呈现的症状是,出汗后不敢吹风,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抑或半身或局部出汗,易感冒,身体疲惫无力,全身酸楚。

 

 

营气

 

定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注于脉中,化为血液,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生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分布:行于脉中。

 

 

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脾胃从饮食物中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要注意日常的饮食,保证饮食健康从而使得营气可以正常生成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相互关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全身脏腑组织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出现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因此,大家要注意自己日常的饮食,尽量避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以保证脾胃能从适宜的饮食物中获取足够的水谷精微供机体使用。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