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喜茶:做茶饮界的星巴克,不做短期网红

喜茶创立于2012年,原名“皇茶”,后因商标问题在2016年初更名为“喜茶”,并在同年8月获得由IDG资本以及何伯权共同投资的超1亿元融资。

在资本助力下,喜茶开启了从广东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扩张的路径。原价20-30元一杯的茶饮,被黄牛和代购炒到七八十元,依然有人买单。而作为咖啡巨头的星巴克典型商业街门店的日均销量约为521杯,喜茶一家店销量超过了7家星巴克的总和。

喜茶爆红的根本原因,还是消费升级的驱动,此外居民收入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消费习惯,影响着消费品市场。而喜茶从门店布局、产品品质,到客户定位、营销手段都经过精心设计。

从门店布局来看,喜茶店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其中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集聚了大量白领阶层,生活节奏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高,是奶茶品牌重点战略区域。

尽管从小店起步,但是当喜茶进入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时,就已经放弃了30多平米街边小店的打法,而是转投100平米的商场店铺策略,布置上也采用北欧风格,看起来时髦舒适。

从受众人群来看,喜茶的消费者大多是追求潮流的年轻消费者。80、90年代的千禧一代不同于父辈,对于他们来说,价格往往不是第一考虑的要素,品质和服务,甚至品牌都排在价格之前。喜茶作为一款茶饮品牌,可以说完全瞄准的是年轻消费者,抓住年轻人“不喝一次就out”的特点。

这些年轻消费者从产品中收获满足后,会自发的进行分享、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产品,消费信息会越发的透明化。同时,随着消费的透明化,舆论会引导更多的需求,好的品牌能获得更多的青睐。

网红店的诞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新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获得了融资之后,喜茶开始大范围投放软文广告。这方面,喜茶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拥抱新媒体,尽最大的可能,让喜茶的名字出现在大家的朋友圈和微博里。

饥饿营销是一种永远不过时的营销手段,它利用了“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和“人有我无”的攀比心理。饥饿营销中被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排队了。通过控制消费者入场数量或者产品的供给,可以塑造出一种“产品非常抢手”的形象,再利用点人们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可能会产生非常好的营销效果。喜茶这种“带入式”的饥饿营销,立竿见影地让排着队的消费者转化为真金白银。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