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荣国夫人杨氏: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拥有怎样的人生?

经常有人说,武则天的长寿基因遗传自她的母亲。

但我们看过这段历史会发现……她母亲留给她的,可不光是长寿。

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

这期视频原本想讲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与姐姐武顺一家的故事,但越写越多,所以把视频分为两期,本期先讲武则天母亲的人生经历。


半生


武则天的母亲,姓杨,比较遗憾的是,她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就用“荣国夫人”来称呼吧,因为这个称号的知名度最高。

荣国夫人的父亲杨达,字士达,是隋朝纳言。

她的伯父杨雄,是隋朝宗室将领,被封为观王:

贵宠,冠绝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称为“四贵”。

荣国夫人这一支,往上能追溯到杨兴,再往上追溯能到杨铉(杨坚的六世祖),据说还能追溯到杨震。

荣国夫人的母亲姓甚名谁、生卒年等,目前找不到记载。

荣国夫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史书没多少记载,但《望凤台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又称《顺陵碑》)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这块碑,是武则天当了皇帝、并且给母亲追尊为皇后之后,立起来的。

一般墓志铭、碑铭的内容,会比史书更详细,但也会更有倾向性,会选择性记录,简单说就是往好了写,《望凤台碑》就是这样,之后会提到的《攀龙台碑》也是这样。

不过,如果是给官方认定的罪人写墓志铭、志文,朝廷让你往坏了写,那也会专门写墓主人干的坏事,比如写安乐公主的《大唐故勃逆宫人志文》。


接着我们来看看《望凤台碑》里的内容。

碑文中说,荣国夫人从小就与众不同,不爱女红,钟爱读书:

贞规汉远,亮节秋高,翠缕红𫄸,从来未理;龙梭凤杼,本自多轻。简素鄙鞶绣之工,静默尚韦编之道。

她的书法很好:

曾于方寸,具写千言,总游雾于毫端,穷偃波于笔杪。

曾在书简写下“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作为自己的立身之道,并将它放在屋壁之中:

尝题一简,密记贞心,置以缄縢,藏之屋壁,云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指此立身,期之必遂。

后来修房子的时候,工匠发现了,交给杨达,杨达感慨:

“此隆家之女矣!”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史称辽东之役。

荣国夫人的伯父杨雄被任命为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

结果,年过七旬的杨雄,病逝在了卢河镇:

辽东之役,检校左翊卫大将军,出辽东道。次泸河镇,遘疾而薨,时年七十一。帝为之废朝,鸿胪监护丧事。有司考行,请谥曰懿。帝曰:“王道高雅俗,德冠生人。”乃赐谥曰德。赠司徒、襄国武安渤海清河上党河间济北高密济阴长平等十郡太守。

而荣国夫人的父亲——年过六旬的杨达,领右武卫将军,进位左光禄大夫,不久也在军中去世:

辽东之役,领右武卫将军,进位左光禄大夫,卒于师,时年六十二。帝叹惜者久之,赠吏部尚书、始安侯。谥曰恭。赠物三百五十段。

荣国夫人短时间内失去了父亲、伯父,其悲痛可想而知。

当时,像荣国夫人这样的贵族女子,一般会在十三到十八岁这个大年龄段内结婚,有比这更早的,也有比这更晚的,每家情况不一样。十五六岁、十七八岁,可能是较为普遍的结婚年龄。

而结婚对象,大概率是勋贵子弟,门当户对的官N代。

不过荣国夫人家族的女孩肯定不可能嫁给皇室成员哈,因为她家和隋朝皇室是同宗。

当时的荣国夫人,大概三十三四岁,并没有结婚。

这应该是她自己的意愿,她笃信佛教,决定:

思欲托三乘之妙果,凭五演之元宗,永奉严亲,长栖雅志。

我突然想到,荣国夫人有个侄曾孙女,就叫无量寿,这个名字是和佛教相关的。当时这种取名方式也不少见,那么荣国夫人的名字,有没有可能也和佛教相关呢?

当然,这都是猜测哈,大家不要认真。


隋炀帝的第一次东征失败了,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再加上各种操作,最终民怨沸腾,身死国灭。

接着,新的朝代诞生,新的秩序建立。

荣国夫人在新的朝代、新的秩序里,进入了一段婚姻。

结婚的对象是——武士彟。

武士彟是并州文水人,他的早年经历,正史记载得很简单。

武士彟家里一直经商,商人有钱,但没权,武士彟就打算去当官。

可一来武家并非高门大姓,家里也没出什么高官,不可能靠门荫入仕;二来当时科举制没有成熟,凭考试也不行。

怎么办呢?武士彟去鹰扬府当了一名队正:

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

队正是当时的基层军官,七品下阶。


而武则天登基后,给父亲追尊皇帝,建陵立碑,碑文被称为《攀龙台碑》,碑文里对武士彟早年的记载就比较详细。

比如武士彟的母亲怀孕时、生产后的异象:

母文穆皇后,尝祈晋祠于水滨,得文石一枚,大如燕卵,上有紫文,成日月两字,异而吞之,其夕梦日入寝门,光耀满室,已而怀孕,遂产帝焉。及载诞之宵,梦人称唐叔虞者谓后曰:“馀受命于帝,保护圣子。”惊寤而帝已生。明日,紫气氛氲,覆冒其城上,俄而化为五色,仿佛若文绣之衣,左右亲宾,莫不骇异。

武士彟在家时,他的父亲也非常看好他:

文穆皇帝则哲之鉴,恒易其难,惟几之神,每前其用,尝从容谓主诸子曰:“吾家累仁千祀,积德重叶,馀庆所及,宜在子孙。今观汝曹,悉王佐才也,然草创经纶之际,圣贤驰骛之秋,腾而驭风云,叱吒而成功业,其在士彟耳。”

之后,隋文帝看中他,汉王杨谅求他出来做官,杨素猜忌、陷害他等等:

隋高祖雅闻帝名,屡加辟召。……汉王谅以戚藩之重,作牧太原,迺亲率官僚,造门致礼,深加敦谕,逼令进发。帝不得已起应明扬,至仁寿宫,属隋文帝寝疾,有敕馆于内史省,以须后命。帝高名宿望,倾动当朝,承风仰流,揖拜无地,衣冠如宗海之赴,士庶均在田之睹。司徒观王雄、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宏、兵部尚书柳述咸与抗礼,延登首席。……而杨素负才,耻已不若,虽外示接引,而内怀猜忌,迺私谓观王牛宏曰:“吾观武氏风骨,实有英雄之度,今太平无事,安用此人?不如除之。”王等不答,而柳述又潜遣相工视帝,帝知之,深不自安。会隋文帝崩,因移病出外,素等以为伪迹,从此欲构祸端,赖观王、牛宏营护得免。


和《望凤台碑》的内容一样,《攀龙台碑》肯定也是往好了写,有粉饰和夸张。

但我们能知道的是,武士彟预感到了大隋要完,正确判断了哪支势力能成功、且获得李渊的认可和看重。

李渊起兵前,武士彟就劝他起兵,帮他遮掩,向他献上自己编写的兵书——不过他的能力并不在军事方面,所以李渊也没派他去打仗。

大唐建立后,武士彟在中央参与创建典章制度,在地方安抚百姓,发展农桑。

武德年间,他名列太原元谋功臣名单之上,被封为应国公。


武士彟的两个哥哥也有才干,一个善稼穑、园林之事;另一个立有战功,经常上书力陈时政得失:

彟长兄士棱,性恭顺,勤于稼穑。从起义,官至司农少卿,封宣城县公。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贞观中卒,赠潭州都督。

次兄士逸,亦有战功,武德初,为齐王府户曹,赐爵安陆县公(一说为“六安县公”)。从齐王镇并州,为刘武周所获,于贼中密令人诣京师,陈武周可图之计。及武周平,甚见慰勉,累授益州行台左丞。数陈时政得失,高祖每嘉纳之。贞观初,为韶州刺史,卒。


功成名就后,武士彟依旧一心扑在工作上。

《册府元龟》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武士彟,武德中检校右厢宿卫,妻患危惙,竟不请假出看。先是士彟在并钺军之日,有两儿患重,以至于没,亦不赴问,但伤悼而已。及妻死,所司奏,敕曰:“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常言及,遗身殉国,举无与比。”

武士彟在并钺军时,有两个孩子重病,最后病死了,武士彟都没有请假回去,只是悲伤不已。

后来他在宫中宿卫,妻子相里氏病危,他也没有请假回家。

相里氏去世后,相关官员奏报给李渊,李渊很感慨:

武士彟真的太忠心了,去年两个孩子死了,今年老婆又死了,短期内家里发生了接连发生不幸的事情,也不见他说,“遗身殉国,举无与比”。


这位相里氏,是真的很惨。

隋末乱世时,武士彟追随唐国公李渊,相里氏在家里应该是一边担惊受怕,一边照顾孩子。

到大唐建立,按古代社会的“妻以夫荣”,她该熬出头了吧?

结果武士彟一心工作,连两个孩子病重、夭折,都是“不赴问,但伤悼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孩子夭折的打击,没多久相里氏自己也生病了,病危时,武士彟还是一心工作,“竟不请假出看”。

很多年后,武则天当上皇后、太后、皇帝,那更不用说了,给父母的那份尊荣和哀荣,自然都是给武士彟和荣国夫人的,相里氏直接被“忽略”了——比如写武士彟的《攀龙台碑》里,就没一句提到相里氏。

等于她生前没享多少福,死后也没沾多少光,净吃苦了……


而李渊站在老板角度,宣布要嘉奖武士彟的敬业精神,给这老部下再安排个合适的婚事:

时帝(即武士彟)先缺中闱,高祖亲为求偶,谓帝曰:“隋纳言遂宁公杨达,才为英杰,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可以辅德,秦晋之匹,不能加也。”

他为武士彟选择的新娘,便是我们的主角荣国夫人。

荣国夫人比武士彟小两岁,当时两个人都是四十多岁。

论门第,荣国夫人出身弘农杨氏,武家之前是寒门小姓。

论实力,杨家子弟虽然还在朝堂做官,但荣国夫人的父亲、伯父已经过世了,而武士彟是功臣,又封了国公。

所以这场婚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互补。


李渊让国库包下了婚礼的花销。让女儿桂阳公主(后封长广公主)来主婚,这是荣国夫人碑文里说的。

武士彟的碑文里则说,是李渊亲自主婚,桂阳公主的工作是“专知女家”:

于是使桂阳公主为婚主,礼娉所须,并令官给。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又称《望凤台碑》

高祖自为帝婚主,遣桂阳公主专知女家,降六礼于璇枢,指三星于金穴。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铭》,又称《攀龙台碑》

为什么给桂阳公主安排了这样的工作呢?

因为她的驸马杨师道是杨雄的儿子,所以论起亲戚来,桂阳公主是荣国夫人的堂兄弟媳妇,去主婚或者去专知女家,最合适不过。

根据《攀龙》《望凤》两篇碑文的说法,武士彟和荣国夫人的感情很好,荣国夫人对武士彟是:

无上孝明高皇帝(即武士彟)以勋兼竹帛,义重金兰,备历文武,昭升内外。三践八元之位,四临九伯之途,中台飞署剑之荣,南服总班条之任。高后(即荣国夫人)以业光图史,道洽埙篪,欲启仁明,实资阴助。是以量如江海,令未发而风移;化穆荆衡,泽将流而人悦。呼鹰台下,尚隔去思;抵鹊岩前,始歌来晚。

婚后,他们有了三个女儿。

在医疗条件不发达、女人生孩子堪比“鬼门关走一遭”的古代,荣国夫人无疑是身体素质很好、且十分幸运的,她生大女儿时已经四十四岁,后来又安稳地活到了九十多岁。

武则天也幸运地遗传到了母亲健康长寿的基因。


武德八年(625年),镇守扬州的李孝恭谋反,李渊一面命李孝恭回京受审,一面令武士彟前往扬州担任检校扬州都督府长史,负责查证和安抚。

(注:后来没有查到李孝恭谋反的证据,唐高祖下令将其赦免。)

对唐朝的官员来说,在京城任职比地方任职要吃香一些,没有意外的话,深受皇帝信任的武士彟,之后大概率会被调回长安。

结果,第二年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很快皇帝就换成李世民了。

李世民把武士彟叫回来,安抚一番,然后……你去当豫州都督吧,中央的事儿别掺合了。

此后,武士彟辗转豫州、利州、荆州任职,期间还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看相事件”,故事是这么说的:

袁天纲,益州人,尤精相术。贞观初,敕召赴京,途经利州。时武士彟为刺史,使相其妻杨氏。天纲曰:“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遍召诸子令相之,见元庆、元爽,曰:“可至刺史,终亦迍否。”见韩国夫人,曰:“此女大贵,然亦不利。”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纲大惊曰:“此郎君神采奥澈,不易可知。”试令行。天纲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

当时袁天罡被召赴京,途经利州,刺史武士彟请他给荣国夫人相面。

袁天罡表示:“夫人骨法,必生贵子。”

既然这么说了,那就把孩子们都带出来看看吧。

袁天罡先看了武士彟与相里氏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说:“可至刺史,终亦迍否。”

接着又看了荣国夫人的大女儿武顺,说:“此女大贵,然亦不利。”

最后,乳母抱着二女儿出来了,当时二女儿还穿着男孩衣服,袁天罡以为是男孩,就说:

“龙睛凤颈,贵之极也。”

“若是女,当为天子。”

这个二女儿就是武则天。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朝的小说集,后来史书也有收录。

它真不真实、几分真实,滚滚君也不去考证了,就把它当作袁天罡的“神通”、武则天的“天命”吧。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武士彟悲痛不已,吐血而亡,时年五十九(虚岁):

九年,唐高祖崩,帝奉讳号恸,因以成疾,太宗遣名医诊疗,道路相望。医以病候将深,劝令进药,帝因举声大哭,呕血而崩。敬想忠义之风,缅惟臣主之分,求诸古昔,未之闻也。时年五十九,遗令归葬潍炫,因山为坟,穿足容棺,敛以时服,灞陵之不藏金宝,纪市之无变廛肆,惟圣达节,千载同风。

唐太宗表示惋惜,给了一系列哀荣,把武士彟的棺椁送回故乡安葬,且:

太宗闻帝崩状,嗟悼久之,曰:“可谓忠孝之士。”迺命史官书之,追赠礼部尚书,配食太上皇庙,赠物八百段,米粟八百石,官造灵举,送达故乡。仍委本州大都督英国公李𪟝监护丧事,缘丧所须,并令官给。遣郎中一人驰驿吊祭,谥曰忠孝公,礼也。

大家还记不记得,后面废王立武陷入僵局时,就是被李勣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打破的。


至暗

武士彟死后,荣国夫人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高后哀深杞堞,誓切柏舟,悲一剑之先沈,怨双桐之半死。昔时宝镜,怆对孤鸾;旧日瑶琴,悲闻独隺。衔冤负痛,抚穗帐而增号;吊影伤魂,践孀闺而凝慕。方祈净业,敬托良缘,凭慧炬于幽途,舣慈舟于觉海。于是心持宝偈,手写金言,字落贯花,词分半月,龙藏岂及,象负难胜,将佛日而长悬,共慈灯而不灭。及龙旌首次,蜃绋遵途,永惟凭附之诚,愿托邱榛之侧。方冀鹓栖梓树,近接埏庭;鹤舞松枝,傍依隧路。特以圣上年居膝下,爱切掌中,理藉劬劳,方资顾复。宣和谕善,屡积葭灰,日就月将,频移柘火。

荣国夫人当时五十六岁,膝下是三个年幼的女儿:

大女儿武顺,只有十二岁;

二女儿武则天,原本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当时只有十一岁;

三女儿记载少得可怜,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当时最大也就十岁。

而武士彟的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侄子(武惟良、武怀运)、侄媳妇(善氏,武怀亮妻子)等,对荣国夫人母女并不好。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待荣国夫人?

从感情上说,武士彟和相里氏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父亲忙于事业,母亲相里氏照顾家里。

后来母亲去世,父亲再娶,又有了三个年幼的妹妹。

这个时候武元庆他们大概率都成年了,和继母、妹妹们的感情可能很淡薄。

从利益上说,唐代,如果女儿还小,父亲就去世了,那么分家产的时候,分给女儿的财产,是给儿子娶亲聘礼的一半。

武家人可能并不想赡养荣国夫人,也不愿意给这几个年幼的女孩分家产。


现在比较合理、常见的推测是,在武家人不愿善待她们寡母孤女的情况下,荣国夫人带着女儿们去依靠娘家了——当时,弘农杨氏有不少子弟在朝为官,还有各种联姻,杨家的亲戚圈子还在。

接下来的几年,大女儿武顺嫁给了贺兰安石,生下一双儿女,之后贺兰安石去世了。

(注:史书记载为“贺兰越石”,贺兰敏之墓志铭记载其父为“贺兰安石”,越石、安石分别是同一人的名、字,还是不同之人,目前有争议。视频里采用墓志铭记载的“安石”。)

小女儿留下的记载极少,只知道她与郭孝慎结婚,之后就去世了。

二女儿武则天的经历,是我们最熟悉的:

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太宗闻武士彟女有才貌,召入宫,以为才人。

——《唐会要》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

——《旧唐书》

久之,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

——《新唐书》

唐太宗李世民听闻武士彟的二女儿“有才貌”、“美容止”,将她召入宫,立为才人。


唐太宗是从哪儿听说的呢?

可能是荣国夫人的娘家亲戚,把话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

这只是一种推测,且到底是哪位亲戚,也只能靠推测。

我们简单看下高祖和太宗的后宫吧,后宫的妃子中就有荣国夫人的亲戚。

在高祖李渊的嫔妃中,能查到四位杨氏:

杨嫔:杨素之女,生江王元祥,被封为江国太嫔,随王之国。

小杨嫔:身世未知,生舒王元名。

杨美人:身世未知,生虢王凤。

太安宫嫔杨氏:杨纪之女,贞观八年去世。

这时唐高祖早已驾崩,所以这四位杨氏,有的去世了,有的随着儿子去地方了,她们没什么传话的可能性。


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也至少有三位杨氏,另外还有一位杨氏是他弟媳——巢王妃。

杨贵妃:生赵王李福,为赵国太妃。

杨妃: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巢王妃杨氏:李元吉的妻子,杨恭仁从侄女,但家世有争议,和李世民生有一子曹王明。

杨婕妤:杨雄孙女,杨师道女,生卒年不详,有人认为可能与以上某位杨氏为同一人。

这几位杨氏中,和荣国夫人关系比较近的是杨婕妤,其次是巢王妃杨氏。

此外,太宗的后宫还有一位燕德妃,是杨雄的外孙女,也就是荣国夫人的堂姊妹的女儿。

这几位传话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这些肯定不全面,欢迎补充。


武则天入宫前,荣国夫人哭得很伤心。

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反倒是冷静的那个,她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这话里,可能有她对未来的期盼,也可能是对母亲的安慰:

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

荣国夫人并不知道女儿会成为大唐皇后,武则天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大周皇帝。

但荣国夫人一定知道,一入宫门深似海……

说到底,得宠的妃子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先在宫里熬前半生,再去寺里熬后半生。

武则天入宫后,在才人的位置上待了很多年。

突然想到“兔区著名传记文学家”的一句话:

那个曾说“见天子庸知非福”的女孩,你的理想,还长存吗?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

无子女的嫔妃们出家了,武则天也在感业寺落发为尼。

此时,荣国夫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出家——其实用“眼睁睁”这个词都不对,因为她连见女儿一面都不太可能。


甘来

之后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唐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对武则天“悦之”:

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但这份感情还不足以让李治打破规矩、把武则天留下来。

而王皇后为了打击萧淑妃,让武则天重返后宫。

不久,武则天成了昭仪。

再之后就是“废王立武”。

对荣国夫人来说,女儿成功了,自己是皇后之母;女儿失败了,全家都会陷入更黑暗的境地。

这一点,作为后来者的我们,看到王皇后、萧淑妃及其家人的结局就知道了。

废王立武,从来不是简单的宫斗争宠,而是唐高宗李治想要从元老大臣、士族势力手里夺回权力的行动。

所以他和武则天找的突破口,不在宫内,而在长孙无忌身上。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和武则天,去探长孙无忌的口风了。

结合下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讲得有戏剧性一点吧:

(永徽)五年,亲幸无忌第,见其三子,并擢授朝散大夫。又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六年,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以悦其意。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屡加祈请。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

——《旧唐书》

帝欲立武昭仪为后,无忌固言不可。帝密以宝器锦帛十余车赐之,又幸其第,擢三子皆朝散大夫,昭仪母复诣其家申请。许敬宗数劝之,无忌厉色折拒。

——《新唐书》

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资治通鉴》

李治和武则天来到长孙无忌家,吃饭喝酒,突出一个其乐融融。

长孙无忌的儿子一共有十几个,大多已经做官了。

但有三个儿子,是宠姬所生,可能年纪也比较小,还没有出仕。

皇帝李治金口一开,直接让长孙无忌的这三个儿子都当了朝散大夫,够诚意吧?

随后,李治又送了十车金宝缯锦,还命人给无忌画像,并亲自写了画赞,够血本吧?

李治觉得,官给了,钱给了,面子也给了,下面要进入正题了:

王皇后无子,我想立武昭仪为后,你觉得怎么样?

长孙无忌也是老油条了,就是不接这个话茬,李治和武则天只能悻悻而返。


不久,荣国夫人来拜访长孙无忌了。

为什么让荣国夫人来当说客呢?

首先,她的家世、辈分都在那,她出面,也许能让长孙无忌松松口。

其次,我们看武则天的娘家人:

丈夫去世、抚养一双儿女的姐姐武顺,好去劝吗?

武家的几个哥哥、堂哥,好去劝吗?愿意去劝吗?

除了荣国夫人,确实没有更好的人选了,荣国夫人也愿意为女儿出面。

但是啊,皇帝出面都不能解决的事,荣国夫人出面也没办法,结果就是:

昭仪母访皇帝舅,舅是不答应。


再之后的事情,大家在讲武则天的书籍或视频里,了解得差不多了,李治在前朝后宫来了个大洗牌,把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

原来的太子李忠被降为亲王,武则天长子李弘成为太子;

而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被贬、被迫自杀,亲族也被流放。

按规矩,皇后的娘家人会被晋升、追赠。

唐高宗将武则天的去世父亲武士彟追赠司徒、周国公。

母亲被册为代国夫人,又陆续改封荣国夫人、酂国夫人、卫国夫人——对,荣国夫人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武则天的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

而哥哥武元庆、武元爽,堂哥武惟良、武怀运等本来在当官的武家子弟,也都升官了。


永徽六年(655年),荣国夫人迎来了人生巅峰。

史书上写,显庆四年(659年)十月,她从代国夫人改封荣国夫人的时候:

冬十月丙子,代国夫人杨氏改荣国夫人,品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

《望凤台碑》里更夸张些,荣国夫人在女儿当上皇后的第一年(永徽六年/655年),也就是她刚被封为代国夫人时,就已经“品正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

即以其年十一月,册拜代国夫人,食汤沐邑一千户,品正第一,位在王公母妻之上。


看到这里,有没有小伙伴注意到一个点:

为什么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被追赠为周国公,而武则天的母亲先后被封为代国夫人、荣国夫人、酂国夫人、卫国夫人,却始终没有被封为周国夫人?

原因很简单:

因为周国夫人的位置上,已经有人了——姬揔持。

贞观元年,李孝常谋反被处死,家族女眷被没入掖庭,其中就有李孝常的儿媳姬揔持。

幸运的是,姬揔持得到赏识,成为皇子李治的保傅。

后来李治当了太子,唐太宗征辽,姬揔持带着部分后宫人员前往定州见驾,帮太子李治沟通前线官员:

往者文帝亲揔元戎,自临王险。使领贵人,度辽远觐,后褒前效,特封周国。诏曰:在勤必录,道懋于前修;有德斯崇,义光于上烈。……心力备尽,诚孝克宣,加以朝夕壼闱,无忘淑慎,播徽音于椒掖,驰令问于兰宫。

姬揔持在太宗朝就获得了荥阳郡夫人的封号,高宗朝又升为周国夫人。

可以说,唐高宗对自己的乳母、保傅们是非常好的,给了她们很好的待遇。


姬揔持很低调,多次提出,我当荥阳郡夫人就行,周国夫人当不起啊。

唐高宗坚持要给她这个周国夫人这个封号。

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武士彟被追赠为周国公了。

姬揔持表示,请把周国夫人的位置给皇后的母亲吧。

李治不同意。

又等到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给了贺兰敏之继承,姬揔持再次站出来说,我真不能要这封号,让我当鲁国夫人吧。

李治还是不同意。

麟德二年(665年),姬揔持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荣国夫人、太子李弘、沛王李贤、纪国太妃韦珪、皇妹城阳公主等人,都去吊唁了。

而荣国夫人,改封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周国夫人的封号,甚至去世后,也是被追赠鲁国太夫人——而鲁国夫人,就是姬揔持想改封过去的那个封号。

所以结合一下,我们能发现,在唐高宗李治心里,岳母的地位应该比不上养育、陪伴自己多年的保傅。

不过,荣国夫人的地位虽然没有碑文里那么夸张,但她也并非深居内宅、不问世事,她对朝政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件事上:


第一件事,发生武则天还在当昭仪的时候。

当时废王立武一事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长安令裴行俭觉得国家的忧患,就要从这次废后开始了,于是跟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悄悄议论这事。

他的行为被支持废王立武的袁公瑜发现了,袁公瑜直接把这事儿传到荣国夫人处,荣国夫人就把这事传上去了,裴行俭因而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时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行俭以为国家忧患必从此始,与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私议其事,大理袁公瑜于昭仪母荣国夫人谮之,由是左授西州都督府长史。


第二件事,发生在武则天当皇后时期。

武则天封后,她的哥哥、堂哥们,都升到了四品左右的官职:

武元庆:右卫郎将——宗正少卿

武元爽:安州户曹——少府少监

武惟良:始州长史——司卫少卿

武怀运:瀛州长史——淄州刺史

武元庆在京城当右卫郎将,现在升为宗正少卿;武元爽从安州户曹被提拔了好几次,成了京城的少府少监;武怀运从瀛州长史升为淄州刺史;武惟良从始州来京城做司卫少卿。

某天,荣国夫人举行家宴,酒过三巡,她就对子侄们说:

颇忆畴昔之事乎?今日之荣贵复何如?

还记得从前的事吗?现在升官了,有什么感想啊?

说白了就是,当年你们对我们不好,如今你们靠我女儿升了官,我要你们一个态度。

武惟良等人的态度就是直接回怼:

惟良等幸以功臣子弟,早登宦籍,揣分量才,不求贵达,岂意以皇后之故,曲荷朝恩,夙夜忧惧,不为荣也。

我们能当官,是因为我们是功臣的后代。我们有多大本事当多大官,不求富贵显达。现在因皇后之故升官,我们又担心又恐惧,并不以此为荣。

荣国夫人听了这话能高兴吗?直接就跟武则天说了。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一直努力工作。

王皇后出身贵族,不曲事上下,直接缺席亲蚕礼;武则天就推行节俭,多次参加亲蚕礼,时不时写篇“论文”——当昭仪时她就写了《内训》,当皇后时她又写了《外戚诫》等等。

所以当她听到母亲的倾诉后,直接给皇帝上疏,内容可能就是:

为避免外戚问题,我要以身作则,请从我们武家开刀吧!

于是,武家的子侄们除了本来就被升为淄州刺史的武怀运,还在淄州当刺史,其他几个人都被贬到地方当刺史了:

武元庆:右卫郎将——宗正少卿——龙州刺史

武元爽:安州户曹——少府少监——濠州刺史

武惟良:始州长史——司卫少卿——始州刺史

武怀运:瀛州长史——淄州刺史——不变

不过,刺史也是三品到五品,基本还是高于他们最开始的官职。

关于他们的结局,我们下一期再说。


还有第三件事,推荐。

杨弘武,谦慎自守,清简著称,很早入仕,也得到了高宗的赏识。

荣国夫人与杨弘武同宗,也很欣赏他,于是“称荐之”,给他仕途增添了助力:

弘武少修谨,武德初,拜左千牛备身。永徽中,为吏部郎中。孝敬初,为皇太子精择僚寀,以弘武为中舍人。麟德中,将有事于东岳,弘武自荆州司马擢拜司戎少常伯。从驾还,高宗特令弘武补授吏部选人五品已上官,由是渐见亲委。后母荣国夫人杨氏,以与弘武同宗,又称荐之,俄迁西台侍郎。乾封二年,与戴至德、李安期等同东西台三品。及在政事,颇以清简见称。


时间一晃,到了咸亨元年(670年),荣国夫人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虚岁)。

她在临终前表示,与丈夫武士彟合葬不合古制,希望葬在父母身边。

最终,她长眠在了杨达的墓旁:

以为合葬非古,礼贵从宜,将追罔极之慈,愿在先茔之侧。圣上奉遵遗旨无忝徽音,割同穴之芳规,就循孩之懿躅。即以其年庚午闰九月辛丑朔廿一日辛酉,迁座于雍州咸阳县之洪渎原郑恭王旧茔之左,礼也。

唐高宗将荣国夫人追赠为鲁国太夫人,谥号忠烈;不久,又将武士彟和荣国夫人追赠为太原郡王和郡王妃。

武则天和母亲感情很深,在母亲去世后悲痛不已,出资建佛庐、让自己的女儿出家,都是为了给荣国夫人追福:

荣国夫人死,后丐主为道士,以幸冥福。

这个出家追福的女儿,就是太平公主了。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陆续给父母追赠、追尊、加谥,所以荣国夫人从太原王妃变为魏王妃、周忠孝太后、孝明高皇后、无上孝明高皇后。


滚滚君和很多小伙伴一样,最初关注荣国夫人,是因为她是女皇武则天的母亲。

荣国夫人爱读书,会书法,笃信佛教,她的才华、信仰和人生观,想必或言传身教、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武则天。

而对荣国夫人自己来说,在那个哪怕社会风气比较宽松、结婚生子也绝对是主流的时代,她能走一条不算主流的道路,想必也有家人理解、支持。

也正因为她的父母家人支持她的爱好、尊重她的选择,才培养出了她这样的性格与人生观——所以她在临终前,“将追罔极之慈,愿在先茔之侧”。

梳理完她的一生,我感觉她身上看不到明显的政治野心(当然她也没那种参政条件),但她始终在可能的范围内,表明自己的态度,争取人生的主动权:

她对女红不感兴趣,喜欢阅读、书法,那就做自己喜欢的;

笃信佛教,不愿结婚,那就长栖雅志,永奉严亲;

经历了丧亲之痛、改朝换代,被唐高祖安排了政治婚姻,那就走入婚姻,对丈夫实资阴助,对孩子关怀备至;

丈夫去世后的人生低谷,她努力生活;

女儿要冲击皇后之位,她出来帮忙;

女儿当上皇后了,她也偶尔会以间接的形式参与朝政;

平淡的日子认真活,落魄的日子努力熬,风光的日子好好过……

如果人生是一场接着一场的棋局,那么无论场地、规则怎样变化,她的棋风始终很稳健。


看到这里,有没有人想问:

荣国夫人晚年最炸裂的一件事,你怎么没有说?

别着急,此事关系到武顺一家的故事与争议,我们下期再说。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