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
我们这一期主角,是薛婕妤。
她本是隋朝大臣、文学家薛道衡的女儿,后来当了唐高祖李渊的嫔妃,最后又成了唐高宗李治的师傅……
人生的跌宕与历史的起落,精彩又唏嘘。
虽然主线是薛婕妤的一生,但滚滚君很喜欢跑题,会花不少篇幅讲一些时代背景、历史故事、相关人物,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薛婕妤,出身河东薛氏,她父亲叫薛道衡,而她母亲的姓名、经历,就没有记载了。
薛道衡在隋朝担任过吏部侍郎、内史侍郎、潘州刺史等官职,晚年时因一篇文章(《高祖文皇帝颂》)和一句话(“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得罪了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觉得他在跟自己唱反调,就处死了他,流放了他的家人。
唐朝小说集《隋唐嘉话》和宋朝编写的史书《资治通鉴》中,强调了隋炀帝的嫉妒心,他见不得别人文采比他好,见不得薛道衡能写出“空梁落燕泥”这么好的诗。
所以处死薛道衡之后,隋炀帝还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这样故事为什么“出现”在《隋唐嘉话》里?甚至“登上”《资治通鉴》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薛道衡确实是个大文豪。
老薛家的这一支,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之后还出过不少有才之人:
元敬,隋选部侍郎迈子也。有文学,少与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
我们的主角薛婕妤便是如此,史料记载她:
妙通经史,兼善文才。
只是很可惜,薛婕妤的名、字、出生时间、早年经历等等,都没流传下来。
我们只知道,大唐建立后,她成为了唐高祖李渊的婕妤——“薛婕妤”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婕妤”封号,可以追溯到西汉。
汉武帝刘彻设立婕妤,地位在皇后之下。
汉元帝刘奭又设立了昭仪,昭仪位在皇后之下、婕妤之上。
到了唐朝,皇后之下是四妃,四妃之下是九嫔,九嫔之下是婕妤,婕妤是正三品:
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御。
注:这是新旧《唐书》的记载,这些年随着一些史料的被发现,这个记载可能不全面;且唐初时,后宫制度并未完善,之后也经历数次变动,这里就不细说了。
薛婕妤在后宫的状态是:
中高层嫔妃,没有子女,但博学知礼,常侍翰墨:
公之姑河东夫人,神尧之婕妤也,博学知礼,常侍翰墨。
也就是说,她经常在高祖李渊身边,协助处理文书工作,参与诗文创作、文学讨论。
那此时的后宫是什么状态呢?
窦皇后在唐朝建立前去世了,是被追封的,所以宫中没有皇后。
这里简单说几位存在感高的妃嫔。
万贵妃,地位高,受尊重,宫中之事都由她决断。
她唯一的儿子李智云,隋末时被杀,后被追赠为楚王。
宇文昭仪,宇文化及的妹妹,唐高祖曾想让她当皇后,对她所生的儿子也特别宠爱。
宇文昭仪很清醒,坚决表示自己不能当这个皇后。
拒绝的原因也不难猜,宇文昭仪要是当上皇后,不管她愿不愿意,她和她两个年幼的儿子,都会被卷入政治斗争里……那何必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万贵妃和宇文昭仪,都没有明确参与太子和秦王之间的争斗。
但宫中确实有明确站队的嫔妃——尹德妃、张婕妤。
她们都和秦王李世民有矛盾,明确站队太子李建成。
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当时还是秦王妃)为了帮李世民缓和关系、争取支持,就对李渊特别孝顺,还拼命跟李渊的妃嫔们搞好关系:
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即长孙皇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当上了太子、皇帝,李渊退休成了太上皇。
支持李建成的张婕妤、殷德妃在史书上消失了,可能被杀或被幽禁,至少也是失势了。
没有明确站队的万贵妃,被封为楚国太妃,去世后陪葬献陵。
而宇文昭仪的墓志铭内容流传下来了,根据墓志铭显示,她在贞观八年去世,被追赠为徐国太妃:
皇帝离宫清暑,闻而轸悼,矜亡喻存,恩礼问治。饰终追往,昭备哀荣。以其月乙丑,遣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黎阳侯于志宁持节册令日:惟尔太安宫故昭仪宇文氏,青华轩冕,德茂苹蘩,昭宣图史,肃供椒掖。载诞令周,为国维城。奄随运往,情深震悼。锡以徽号,抑惟旧章。是用赠尔徐王国太妃。
因为当时太上皇李渊还在呢,所以宇文昭仪的身份一直是昭仪,直到她去世,才追赠太妃。
“徐国”这俩字也不是临时定的,而是因为她的长子李元嘉当时被封为徐王,所以她被追赠为徐国太妃。
值得注意的是,宇文昭仪去世时并不在宫中,而在“京邸”:
以贞观八年岁在甲午六月辛丑朔廿日庚申,薨于京邸,……
这里的“邸”是官邸还是府邸?
这是否说明,在贞观年间她在宫外有宅子、能够出宫居住?
那么之后的高宗朝(郑贵妃,李治的妃子,不过有争议)、武周朝(豆卢贵妃,李旦的妃子)、中宗朝(上官婉儿等),出现妃嫔、女官出宫居住、或自由出入宫禁的情况,就不稀奇了。
跑题了这么远,现在说回来。
我们的主角薛婕妤,除了“常侍翰墨”,有没有参与太子和秦王之间的争斗呢?
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们起码能知道两个信息:
第一,薛婕妤的兄弟薛收、侄子薛元敬,都是秦王府的学士。
先说薛收,薛收比他父亲薛道衡小了五十多岁,看这个年龄差就知道,薛收上面应该有不少哥哥姐姐,因此他从小就被过继给了本家的从父(即伯父或叔父)薛孺。
薛收从小就展露出了文学才华,后来又成了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跟房玄龄、杜如晦是同事。
薛收文采好,有战略眼光,还经常劝李世民不要学隋炀帝大兴土木、奢侈享乐,不要经常游猎等等。
可惜,他在武德七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三岁。
李世民特别惋惜,当了皇帝之后还跟房玄龄感慨:
要是薛收还在,我肯定让他当中书令啊~
再说薛元敬,他不是薛收的儿子哈,他是薛收的侄子,自然也是薛婕妤的侄子。
薛元敬也是文职,谋臣,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第二,长孙皇后从小就被异母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在舅舅高士廉家生活,而高士廉与薛婕妤的父亲薛道衡是忘年交。
这不意味着薛婕妤和长孙皇后从小就认识,但至少说明二人有渊源。
而且前面说过,武德年间,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为了缓和关系、争取支持,拼命交好唐高祖的妃嫔。
在此期间,长孙皇后很可能争取过薛婕妤的支持,说不定两个人还结下了一段友谊。
综合来看,在武德年间,薛婕妤很可能是支持秦王的。
所以在贞观年间,薛婕妤非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有了发挥才华的机会: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决定,让她当皇子李治的师傅。
从太上皇的婕妤,到小皇子的师傅,是一个不太常见的身份转变。
而这个“转变”的时间,最迟不会超过贞观九年(635年)。
因为太上皇李渊是贞观九年驾崩的,一般来说,唐朝的皇帝/太上皇驾崩后,没有子女的妃嫔都要出家,薛婕妤没有生育子女,原本在此之列。
而她能一直留在宫中,说明她在太上皇驾崩后不久、甚至驾崩之前,就已经是李治的师傅了。
在唐朝,启蒙比较早的话,是六七岁,贞观九年的李治也七岁(实岁)了,确实到了开始读书、学习宫规的年纪。
令人惋惜的是,贞观九年三月(也就是李渊去世前的几个月),长孙皇后还主持了亲蚕礼,第二年她就病逝了。
薛婕妤在武德年间支持过秦王,只是一种推测。
而她能当李治的师傅的根本原因在于:她有才华。
薛婕妤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她所擅长的经史、文学。
李治不止薛婕妤这一个老师,《旧唐书》高宗本纪里,就记载了他跟随著作郎萧德言读《孝经》。
而薛婕妤的学生除了李治,也可能有其他皇子公主,或者宫人们。
唐朝的皇宫里,也有专门教授宫人文化知识的机构,叫内文学馆:
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选宫人有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教习宫人。则天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
总之,薛婕妤事实上的身份,已不是高祖妃嫔,而是皇室教师、宫廷女官了。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魏王李泰夺嫡被降位,李治当上了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幼年丧母,在成长过程中,多少会把对母亲的感情,投射到从小照顾、陪伴、教育他的乳母、保傅们身上。
他即位后,他的乳保们(姬揔持、卢丛璧、石氏)本来已经有郡夫人的封号了,现在都晋升为国夫人,可以出宫居住,舒适享受“退休”生活:
姬揔持:荥阳郡夫人——周国夫人
卢丛璧:范阳郡夫人——燕国夫人
石氏:(未知)——齐国夫人
学界盘点高宗乳保时,往往会把薛婕妤算在内。
唐高宗李治对这位师傅也是十分敬重的,将她封为河东郡夫人。
薛婕妤出身河东薛氏,以郡望作邑号,顺理成章。
不过,为什么李治给其他乳保(姬揔持、卢丛璧、石氏)封国夫人,给师傅却只封郡夫人呢?
滚滚君个人比较认同一个推测是:
跟从小陪伴在李治身边的姬揔持等人相比,薛婕妤教授李治的时间不算长,所以待遇有所不同。
高宗朝前期(也就是永徽年间),薛婕妤有郡夫人的身份,可能留在宫中,也可能在宫外有住宅,可以出宫居住,生活会更自由。
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她的状态:
她通经史、善文才,有文人/才女圈子;
在宫中待了这么多年,又是皇室教师,有同事/师生圈子;
薛家的后辈各种入仕、联姻,有职场/亲戚圈子;
……
这些圈子叠加出来的社交圈子,让薛婕妤在拥有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可以拥有更多的热闹。
时间一晃过了六七年,薛婕妤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家。
这里要提到一本书: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作者是唐朝僧人慧立和彦悰)。
这是记录玄奘生平的书,为什么会提到它呢?
因为薛婕妤出家,就是玄奘为她受戒的,书里不仅简单记载了薛婕妤的身份,还详细讲述了她出家的过程:
(显庆元年)二月,有尼宝乘者,高祖太武皇帝之婕妤、隋襄州总管临河公薛道衡之女也。德芬彤管,美擅椒闱。父既学业见称,女亦不亏家训。妙通经史,兼善文才。大帝幼时,从其受学,嗣位之后,以师傅旧恩,封河东郡夫人,礼敬甚重。
夫人情慕出家,帝从其志,为禁中别造鹤林寺而处之,并建碑述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并四事公给,将进具戒。
至二月十日,敕迎法师并将大德九人,各一侍者,赴鹤林寺。为河东郡夫人薛尼受戒。又敕庄挍宝车十乘、音声车十乘,待于景曜门内,先将马就寺迎接入城门已,方乃登车发引,大德居前,音声从后。
是时春之仲月,景物妍华,柳翠桃红,松青雾碧,锦轩紫盖交映其间,飘飘然犹给园之众适王城矣。既到,安置别馆,设坛席,为宝乘等五十余人受戒,唯法师一人为阇梨,诸德为证而已。三日方了。受戒已,复命巧工吴智敏图十师形,留之供养。
唐高宗在宫里造了一座鹤临寺,作为薛婕妤出家的场地,并立碑记述她的德行,还剃度了几十位侍者;
之后,高宗请玄奘和另外九位高僧,各带一名侍者,来鹤临寺为薛婕妤等五十余人受戒;
仪式非常盛大,体现了唐高宗对这位师傅的敬重。
且从这段记载可知,薛婕妤所取的法号为:宝乘。
除了仪式与法号,时间点和出家后的事,也值得注意: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武则天当上皇后。
显庆元年(656年)正月:李弘当上太子。
同年二月:薛婕妤正式受戒出家。
薛婕妤受戒的时间,是显庆元年二月;在上个月,也就是显庆元年的正月,原本的太子李忠被降为陈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当上了太子;而在上一年的十一月,武则天当上了皇后。
也就是说,武则天当上皇后、李弘当上太子后不久,薛婕妤就正式受戒出家了。
考虑到唐高宗为师傅出家所做的种种准备(造鹤临寺、立碑、让侍者剃度等等),肯定是要花时间的:
薛婕妤提出要出家(时间:?)——唐高宗做准备(时间:?)——薛婕妤正式受戒(时间:显庆元年二月)
那薛婕妤提出自己要出家的时间点,肯定在显庆元年二月之前,她可能就是在“废王立武”的过程中提出的,甚至可能更早。
在唐朝的宫廷中、在皇亲国戚圈子里,活跃着一些僧尼、道士。
而皇室成员也有不少出家的:
一种是前面说过,无子女的妃嫔在皇帝/太上皇驾崩后,会被迫出家。
另一种是皇室成员主动选择出家,比如玉真公主,她出家为女冠之后,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薛婕妤原本属于第一种,也就是没有选择权的那一拨人,但现在她有一定选择权了。
而她选择出家之后,跟外界也是有联系的,她没有、也不太可能完全“弃俗”。
时间一晃过了八年,一场政治风波,彻底改变了她的余生。
这里要说到一个人物——薛婕妤的侄子,薛元超(名振,字元超)。
薛元超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薛收。
薛收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原本前途无量,却英年早逝。
而薛元超也很有才华,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薛收的爵位,十六岁时被选为高祖出殡的挽郎,十七岁时与和静县主结婚,二十二岁当上了太子舍人。
这位和静县主,是李世民的侄女,李元吉的女儿。
李元吉虽然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但后来被追赠为亲王了,因此他的女儿被封为县主。
在《隋唐嘉话》里,薛元超说过一段著名言论:
“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结合史书来看,倒有点道理:
他本身有文采,但没考过进士,入仕靠的是门荫;
他的妻子是宗室女,不是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儿——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李唐皇室也自称是陇西李氏的一支、老子的后人,到底是不是这里就不去考证了。
至于修国史,他其实参与过修《晋书》,但没修过本朝(唐朝)的实录、史书。
不过,他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三恨”,就不追究了,滚滚君只想感慨一句,唐太宗对他是真的很照顾:
当高祖出殡的挽郎——仕途加速
与和静县主结婚——皇帝侄女婿,皇亲国戚身份
当太子舍人——东宫辅臣,即下一任皇帝的心腹
让他当高祖出殡的挽郎、当太子舍人,是重点栽培他;让他与和静县主成婚,也是给他皇亲国戚的身份,这是一种荣耀。
太宗还特意嘱咐儿子李治:
“元超父事我,雅杖名节;我令元超事汝,汝宜重之。”
李治即位后,果然重用了薛元超。
不过,高宗朝的薛元超在短短两年之内,接连栽了两个大跟头。
第一个跟头让他被贬到外地,第二个跟头让他被流放了整整十年。
先说第一个跟头,龙朔三年(663年),当年支持废王立武的李义府,多行不法,彻底得罪了唐高宗,被流放巂州(今天的四川境内)。
按照旧制,流人是不能乘马的,但薛元超却请求给李义府乘马的权利。
那李义府可是出了名的心胸狭窄,笑里藏刀本刀,薛元超为什么给他求情呢?
因为在很多年前,李义府就随侍了当晋王的李治;
李治后来当了太子,李义府又当了太子舍人,而薛元超那时候也是太子舍人。
等于他俩本来就是老同事,在李治当太子、当皇帝期间,都当过太子舍人、都当过中书舍人、都当过弘文馆学士,又都有文采、都参与过修史。
这么多个“都”下来,看得出两个人交情不浅,所以薛元超才会上书求情。
那唐高宗什么反应呢?他更生气了,直接把薛元超贬到外地当刺史了。
再说第二个跟头,发生在“求情事件”的第二年(麟德元年/664年),这一年出了个什么事呢?
没错,就是废后风波。
此事波及到的人,就有薛婕妤、薛元超姑侄。
简单说就是,宦官王伏胜告发皇后武则天搞壓勝,唐高宗很生气,就跟上官仪商量,上官仪表示,天下人都看不惯皇后专权,您把她废了算了!
结果废后诏书才写好,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唐高宗秒怂,把锅全扣上官仪身上了:
不是我想废后,都是上官仪让我干的!
于是,武则天派人告上官仪、王伏胜跟皇子李忠谋反。
此事怎么又扯上了皇子李忠呢?
因为李忠之前当过太子,身份比较敏感;宦官王伏胜早年服侍过李忠;上官仪也当过李忠的幕僚。
此案的处理结果是,李忠、上官仪、王伏胜都被处死或赐死,还有一堆官员牵扯其中,被贬官、流放了。
在被牵扯进来的人之中,就有薛婕妤和薛元超。
他俩是怎么被牵扯其中的呢?
岁余上官仪伏法,以公尝词翰往复,放于越巂之邛都,耽味易象,以诗消为事,有《醉后集》三卷行于时。
——《大唐故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铭》
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巂州。
——《旧唐书》
简州刺史薛元超及姑河东夫人坐与仪交通,元超长流嶲州,薛氏削邑号,幽于静安宫。
——《册府元龟》
因为薛婕妤、薛元超和上官仪都以文采好著称,都与高宗李治比较亲近。
薛婕妤和薛元超那不用说,是亲姑侄;薛元超虽然再前一年被贬到外地当刺史了,但与老同事上官仪文章书信往来密切;而薛婕妤也与上官仪有联系。
从王伏胜告皇后壓勝、到上官仪提议废后、再到武则天派人告他们谋反,这整个过程中,唐高宗真正的态度如何?
上官仪提议废后,是否此前就谋划过?薛婕妤、薛元超是否参与?
再联系下前面的内容,薛婕妤在“废王立武”时选择出家,是否意味着她的选择与武则天有关?
又或者,这些“推测”多为猜想,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
总之,薛婕妤和薛元超都受到了惩罚:
薛元超被流放到了巂州(李义府:我在巂州很想你……不是,你真来啦?),这一流放,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遇上大赦,他被召回京城当官,一路当到了宰相,参与了不少事件,推荐了不少人才,在唐高宗驾崩的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那薛婕妤呢?
她被削去了“河东郡夫人”邑号,鹤临寺也不能住了,被送到静安宫里幽禁起来。
静安宫,是唐高祖李渊的别庙,位于朱雀大街西边的丰乐坊里:
开业寺
丰乐坊。本隋仙都宫。武德元年。高祖为尼明照废宫置证果寺。贞观九年。废寺立为高祖别庙。号静安宫。仪凤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敕废宫立开业寺。其宫中内人移就献陵。
——《唐会要·卷四十八》
与流放十年、归来后当上宰相、并留下不少记载的侄子薛元超不同,薛婕妤被削去邑号时,已经是暮年了。
我们按最极端的情况看,她父亲薛道衡在大业五年(609年)被杀时七十岁,就算薛婕妤是遗腹女,现在也已经五十四五岁了;
如果薛婕妤在薛道衡五十岁时出生,现在则是七十五岁。
她只能在静安宫度过余生,之后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了。
从极其有限的史书史料中,我们拼凑出了薛婕妤的人生:
她博学知礼,妙通经史,兼善文才,从高祖婕妤,到皇子师傅,到河东郡夫人,再到出家为尼,法号宝乘。
最后,她被削去邑号,幽禁于高祖别庙之中,又回到了未亡人身份。
她的一生,称得上传奇;结局,也令人唏嘘。
如果一定要在结尾升华,或寻出个道理的话,滚滚君想说:
她有才华,才华也没有辜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