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安定思公主:杀女栽赃?武则天长女之死的历史背景……

大家好,我是滚滚君,一个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对于“小公主之死”的认知是:

武则天为争宠,杀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让唐高宗恨上了王皇后,决定废王立武。

毕竟史书是这么写的,连95版《武则天》都是这么拍的。

现在的不少学者分析认为,武则天没有杀小公主。

在网上,说武则天“杀女栽赃”的有很多,而为其“翻案”的文章、视频同样不少。

这一期分析视频里,滚滚君的观点是武则天没有杀小公主,但会先花很大篇幅补充背景,把永徽二年到五年间前朝后宫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串连起来,之后再讲述“小公主之死”。

历史事件,放在历史背景里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


事件前·前朝与后宫


唐高宗李治还是晋王时,与王氏成婚。

说起来,这桩婚事的媒人,是李治的姑奶奶同安大长公主(唐高祖李渊的同母妹妹)。

同安公主,早年与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裕成婚,王裕原本是隋朝大臣,后来投靠了大舅子李渊,武德八年就去世了。

王裕有个侄孙女王氏,漂亮(《旧唐书》记载)婉淑(《新唐书》记载),因而被同安大长公主介绍给唐太宗做儿媳妇。

唐太宗也很看好王氏,让儿子李治娶她为王妃。

李治当太子时,王氏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妃,但王氏一直没有孩子。

而太子李治宠爱兰陵萧氏出身的萧良娣,萧良娣先后生下一子二女。

当时李治一共六个孩子,萧良娣所生的有三个,还有三个孩子是分别是宫人刘氏、郑氏、杨氏所生:

后宫刘氏生燕王忠,郑氏生原王孝,杨氏生泽王上金。

也是在当太子时,李治跟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发展出了感情——当太子确实是挺忙的哈。

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太子妃成了皇后,萧良娣成了萧淑妃。

王、萧二人本来有矛盾,随着李治的即位,矛盾升级了。

对了,后宫还有一位没有被正史记载的郑贵妃,王皇后可能力主让郑贵妃当贵妃,打压萧淑妃。不过郑贵妃记载太少,也有争议,这里就不多说了。

此时,武则天还在感业寺,根本凑不上牌桌。


  • 永徽二年(651年)


永徽二年,率先打破后宫局面的人是谁呢?

王皇后。

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下,王皇后一家的性格、处事和行为逻辑。

王皇后出身好,性格也很直,平时“不能曲事上左右”,也就是没有跟唐高宗身边的人搞好关系。

她还有一个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事件:缺席亲蚕礼。

此事发生在永徽二年的后一年——永徽三年,当年正月,唐高宗去太庙祭祀,又主持了亲耕礼。

与皇帝主持的亲耕礼相对应的,是皇后主持的亲蚕礼,需要皇后率领内外命妇参加。

结果到三月份举行亲蚕礼时,王皇后直接就不到场,最后是唐高宗派大臣去主持的:

永徽三年三月七日,制以先蚕为中祀,后(即王皇后)不祭,则皇帝遣有司享之。如先农。

这件事情就很不常见,之前的太宗朝,长孙皇后就分别在贞观元年和贞观九年主持了亲蚕礼,这两次是目前有记载的:

贞观元年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亲蚕。

(贞观)九年三月,文德皇后率内外命妇,有事于先蚕。

那王皇后为什么不出席亲蚕礼呢?史书完全没有解释。

而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舅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

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

王皇后一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原王氏有骄傲的资本,看不上皇室吗?

这是可能是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全部。

我们不去深究老王家和老李家的门第、血统、属于哪一房/哪一支,也不去对比两家的历史渊源和祖上荣耀,就说两个点:

第一,大家还记不记得,李治和王皇后的媒人,是同安大长公主。

李治是同安公主的侄孙子,王皇后是同安公主的驸马王裕的侄孙女。

同安公主和王裕成婚的时间是在隋朝,那时候同安公主还不是公主,她的身份是唐国公李渊的胞妹。

也就是说,老李家还没当皇帝,老王家就愿意跟人家结亲。

现在老李家当皇帝了,老王家反倒嫌弃成这样了?

第二,王皇后父亲王仁祐,在李治登基后被晋封为特进、魏国公,但没多久就去世了。

王皇后的兄弟姐妹在史书上没啥存在感,唯一有戏份的是王皇后的哥哥王全信,后来因王皇后被废而流放岭外。

王皇后的族人肯定有不少都在朝为官,联姻圈子也摆在那里,但存在感最高、享受“皇后娘家人”红利最多、且“入宫不为礼”的,是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和舅舅柳奭。

合着老柳家也看不上皇室呗?

所以王皇后及其家人会这样,门第好只能说是一部分原因,更多源自他们性格、处事和时局。

我们回到永徽二年这个时间点,王皇后为了缓和与皇帝的关系,也为了打击萧淑妃,就劝皇帝把武则天接回了后宫。

武则天确实达到了这个期许,入宫后极力奉承皇后,皇后很高兴,多次在皇帝面前说武则天的好话。

只有萧淑妃受伤害的世界达成了……吗?


  • 永徽三年(652年)


永徽三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武则天被封为昭仪,生下了她的长子李弘。

这一年的年初,托孤辅臣褚遂良被调回了中央。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什么时候去外地任职的?

原来,在一年多以前,监察御史告发,中书令褚遂良压价购买中书省的外语翻译人士的土地。

《资治通鉴考异》解释说,中书省要负责四方的朝贡、文书,所以有外语翻译人士。

也就是说,这个土地买卖的双方,是一个部门里的上司和下属。

买家是中书省的长官,即中书令褚遂良,卖家是中书省的翻译人员。

那褚遂良到底有没有压价呢?

大理少卿认为,褚遂良没有压价,这是朝廷估定的土地价格,他用朝廷的估价买别人的地,有什么罪呢?

监察御史当即反驳:这个估价,是预备国家购买土地而设置的。褚遂良私下买人家的土地,是臣子之间的交易,怎么能用这个估价呢?你大理少卿欺瞒皇帝、讨好臣子,睁着眼睛说瞎话,论罪当诛!

也就是说,褚遂良用低于市价的估价,去买下属的土地,下属敢不卖吗?

于是,褚遂良和这个大理少卿都被贬到地方当刺史了。

现在,褚遂良又回到中央当宰相了。

当年的七月,发生了一件关乎前朝和后宫的大事:

皇长子李忠被立为太子。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立太子呢?

这里讲一下原本可能的太子人选——为什么说“可能”呢,因为唐高宗即位后没有着急立太子。

篇幅所限,只说皇长子李忠和皇四子李素节。

李忠的生母刘氏,出身不好,记载也不多。

李忠出生的时候,爷爷唐太宗非常高兴,又是请客、又是跳舞、又是赏赐,之后还将这个孙儿封为陈王。

李治即位后,给了李忠雍州牧一职。

雍州是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所以雍州牧这个职位很重要。

皇四子李素节是萧淑妃所生,聪明好学。

虽然唐高宗没有明确表示要让李素节当太子,但他确实很疼爱李素节,把素节封为雍王,还把雍州牧一职又给了他。

这里插一句,雍王之位、雍州牧一职,后来都给了李贤。

我们回到永徽三年,王皇后本来就跟萧淑妃不对付,现在有没有危机感,咱不知道,但不满绝对是有的。

这个时候,就有人给王皇后出主意了。

谁呢?皇后的舅舅柳奭。

正好来讲述一下柳奭的官场轨迹,看他享受这个“王皇后娘家人”红利的过程。

他原本的官职是中书舍人,在李治当皇太子、王氏当太子妃的时候,柳奭以太子妃舅舅的身份被升为兵部侍郎;

李治即位、王氏成为皇后,柳奭又以皇后舅舅的身份一路当到了宰相。

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李治和王皇后关系不好,也不可能是一结婚就闹翻了。

这桩政治婚姻,让王皇后的家人(包括柳奭)以外戚的身份高升,而高升后的外戚势力也需要成为李治的助力。

现在,这份助力,成了阻力。

柳奭不仅“入见六宫不为礼”,还打起了立太子的主意。

他跟王皇后说,你没有孩子,而李忠的生母刘氏出身不好、地位不高,你只要把李忠扶上太子位,李忠肯定亲你。

王皇后觉得很对,就劝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

柳奭又和刚回京城的褚遂良、韩瑗,一起跑去跟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沟通,大家一起给皇帝施压,坚决要求立李忠为太子。

面对前朝后宫的强硬态度,唐高宗“许之”。

大家看出来了吗?

对王皇后来说,引入外援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只是手段;稳固己方的地位和利益,才是目的。

虽然自己没有孩子,但李忠当了太子,等于现在的皇后之位、将来的太后之位都稳了。

话说,要真有那么一天,皇帝李忠、嫡母王太后、生母刘氏和前朝的大臣们,不知道会上演一出什么样的戏码。

说回永徽三年,柳奭、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人,在立太子一事上,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和皇帝的利益未必一致,但和皇后太子的利益是一致的。

而这一年的年底,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当年跟李承乾争太子位的李泰去世了;

第二件,就是那桩著名的谋反案。


  • 永徽四年(653年)


永徽四年初,谋反案审出来了,具体过程和争议就不说了,反正原本参与的只是高阳公主、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但长孙无忌办案时,趁机扩大范围,把包括吴王李恪在内的一些皇亲国戚都牵连进来了。

那唐高宗李治什么反应呢?

李治哭着求情:这些都是我的叔叔和兄弟姐妹,能给他们留住他们的性命吗?

兵部尚书崔敦礼表示,历朝历代的宗室谋反,都没有什么亲戚情面可讲。这次的案子已经定了,陛下还是按法律来吧。

最终,案子的处理结果是:

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赐自尽:

其中,薛万彻的遗言是:我这样的“大健儿”,留着为国家效力尽忠不好吗?只因被房遗爱牵连,就要杀我吗?!

而吴王李恪则留下了对长孙无忌的族灭诅咒。

这还没完:

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愔被废为庶人,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被贬到外地,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被流放,连已故房玄龄的灵位都被移出太宗庙庭了。

可以说,长孙无忌借着这个谋反案,把对高宗有威胁的、和自己有矛盾的、或者自己看不惯的,都清洗掉了。

那么此时的唐高宗李治,对长孙无忌是什么态度呢?

有一说一,李治能接这个班,确实得感谢他舅舅。

他即位之后,对这位首席辅政大臣AKA亲舅舅十分倚重。

当时,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二话不说,下令将此人处斩。

平时长孙无忌提出的意见、建议,李治也都会听取、采纳。

但很快发生了一件事,此事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旧唐书》更详细:

永徽二年,监修国史。高宗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者。”

无忌对曰:“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帝曰:“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

无忌曰:“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时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

——《旧唐书》

当时,唐高宗对大臣们说,我广开言路,就是希望得到有用的建议。现在上疏虽多,但都是些没什么用的建议啊。

长孙无忌回答,您即位之后啊,一切都很完美。所以这些上疏言事的人啊,都是怀着侥幸的心态,想以浅薄的见地来得到您的赏识,这种人的上疏有什么价值啊?不过,我不是说不能广开言路哈,言路还是要打开的,不然民情就没办法传达上来了。

你看,正话反话都让他说了。

唐高宗又问,听说你们在办公室办公的时候,还会看同事们的脸色、照顾同事们的颜面,这样办公……大多不能尽公吧。

那长孙无忌怎么回答呢?

他说:这种事啊,自古就难免。但现在,圣化所渐,人皆向公。所以特别徇私枉法的事情,我们肯定不会做。至于小小地收取下人情嘛,这恐怕是陛下都没办法避免的吧?

可以说,皇帝本来想敲打敲打宰相,结果长孙无忌直接让他碰了两次钉子。

此时的长孙无忌,来到了人生巅峰,哪怕他当众给皇帝碰钉子,皇帝也没多说什么,对他依旧敬重。

那么,现在经历了“请立太子”和“谋反大案”的李治,对长孙无忌等人的感受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我们把李治想得不那么腹黑,那他肯定会觉得这个皇帝当得左右掣肘,很多事情他都只能妥协。

如果把他想得很腹黑,那他在谋反案的处理上,哭着求情什么的都是演戏,其实他跟长孙无忌心照不宣:你帮我除掉曾对我有威胁的人,我也默许你除掉你看不惯的人。

可即便如此,作为皇帝的李治,也很难不对前朝后宫心生不满:

日常碰钉子也就算了,前朝的大臣和后宫的皇后还一起给我施压,让我连立太子都做不了主,都觉得我年轻、仁懦、没威望,所以好摆弄是吧?

也是在这一年的的十月,睦州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领导者陈硕真(一说为陈硕贞)自称文佳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女子自称皇帝:

冬十月……戊申,睦州女子陈硕贞举兵反,自称文佳皇帝,攻陷睦州属县。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各率众讨平之。

镇压起义的人之中,就有后来支持废王立武的崔义玄。

起义虽然失败了,我们也不知道此事是否触动过武则天,但陈硕真确实影响了后世的农民起义,比如她的老乡方腊: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初,唐永徽中,睦州女子陈硕真反,自称文佳皇帝,故其地相传有天子基、万年楼,腊益得凭籍以自信。


  • 永徽五年(654年)


永徽五年,关键的一年。

武则天想让唐高宗追赠自己的父亲武士彟,武士彟在隋末就追随唐国公李渊,大唐建立后,又在中央和地方工作,后来他听闻唐高祖驾崩,也吐血而死,当时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那武则天此时是昭仪,不是皇后,想再追赠父亲,师出无名。

唐高宗就以褒奖已故功臣的名义,追赠了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

不过这里有一个争议,按《攀龙台碑》的说法,唐高宗早在永徽元年就给功臣武士彟再次追赠了,那时候武则天还没回宫呢:

永徽元年,改赠使持节都督并汾慈岚四州诸军事并州大都督,馀并如故。

之后再追赠武士彟,就要等到武则天当皇后了:

圣上肇开阴曜,正位坤元,永徽六年又下制赠司空,馀如故。显庆元年又赠司徒,改封周国公,食邑四千户。

所以不知道“以褒奖功臣为名”的这次追赠,到底是史书记错了时间?还是根本没有落实?或是墓志铭写错了?

下面把目光转向王皇后的舅舅柳奭。

柳奭可能是察觉到了皇帝的不满,于是在当年六月上书:皇后不得宠,我这个当舅舅的也不安,请陛下解除我的宰相职位吧。

唐高宗同意了吗?同意了,他罢免了柳奭的中书令一职,改任为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等,这个职位也非常重要。

等于,罢了,但没完全罢。

其实柳奭的做法并不新鲜,前几年尚书左仆射李勣,就坚持要求唐高宗解除自己的官职,唐高宗答应了,但仍给他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和权力。

而李勣后来在废王立武时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大家也比较了解吧。

面对李勣和柳奭自请解职,唐高宗的心态,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九月,唐高宗对五品以上的官员表示:

先帝在的时候,能看到五品以上的官员讨论朝政,有人当面陈述,有人退朝后上书,终日不绝。那现在难道没人讨论下朝政吗?你们怎么都不说话呢?

这话什么意思?这是唐高宗李治在进一步表达不满。

当时官员们怎么回答的,我们不知道,但很快就有人上书了。

情况背景是这样的,唐高宗雇了四万一千人修筑长安城的城墙,用时一个月。

《资治通鉴考异》还做了解释,修长安城墙的这四万多人是得到了财物的,所以用的是“雇”字;这不是劳役,没有让他们免费干活。

而雍州参军薛景宣就此上书:

当年汉惠帝修长安城墙,不久就驾崩了;现在又修城墙,肯定会发生大的灾难。

唐高宗还没说什么,于志宁等大臣就说要把薛景宣给杀了,古代嘴臭是真的会死人。

唐高宗表示,薛景宣虽然狂妄,但如果因为他上书言事就治罪,那以后还有人敢跟我说话吗?就把这人赦免了。

唐高宗对于“纳谏”是很执着的。

他即位时很勤政,鼓励直言进谏、广开言路:

上召朝集使,谓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但那段时间里,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晋州数次地震,九个州遭旱灾和蝗灾,十六个州遭水灾。

古人讲究天人感应,唐高宗面对这一系列自然灾害,尤其是晋州的数次地震,肯定会很紧张:

这是上天对曾经当过晋王的我,有什么不满吗?

因此他对大臣们说,我这个皇帝当得不好,赏罚失中,政道乖方,这才导致晋州地震,请各位多多进谏,我一定改进。

古人相信非自然力量,因此永徽五年薛景宣的发言,说严重点就是诅咒皇帝、散布谣言。

而唐高宗处理此事时发布的政治信号,也很明显:

我不想听人说胡话,但更怕没人说话。

也是在这一年,小公主夭折了。


  • 小结


来简单总结下,这四年发生的事情:

永徽二年(651年):武则天重回后宫。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封昭仪,李弘出生;前朝后宫请立李忠为太子;谋反案发。

永徽四年(653年):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这桩谋反案牵连了一大票皇亲国戚。

永徽五年(654年):柳奭自请罢免中书令,改当吏部尚书;李治希望大臣们进谏,但只有一个人说胡话,没人说真话;小公主夭折。

其实永徽五年的事件没有说完,我们只说到小公主死亡事件之前,用以了解历史背景。

在这几年中,武则天、王皇后、萧淑妃与唐高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本武则天是跟王皇后一条战线,对付萧淑妃的;后来王皇后和萧淑妃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而唐高宗站在武则天这边。

如果我们不看历史背景,不看前朝后宫发生的种种事件,那么这段历史就会被简化为:

失宠的淑妃,愤怒的皇后,偏心的皇帝和野心勃勃的昭仪。

武则天得宠后,想再进一步,所以心生不满的王皇后和失宠的萧淑妃就联合起来了。

而唐高宗站队也好理解,他喜欢武昭仪,就站武昭仪,但还没有打算废后。

武则天也够心狠,直接杀女栽赃,唐高宗悲愤之下,有了废后的心思。

然而,梳理完史书之后,我们会发现深层原因:

唐高宗李治对前朝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出身、把持朝政的老臣们不满,对后宫的王皇后也不满。

废王立武,是他夺回前朝后宫的绝对掌控权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小公主之死”。


事件中·经过与分析


先看武则天前三个孩子的出生时间:

永徽三年(652年),李弘出生。

期间,小公主出生。

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29日),李贤出生。

有传闻说,李贤是武则天姐姐武顺和唐高宗所生,但这是李贤当太子时的传闻,目前没有决定性证据。

能确定的是,小公主大概出生在永徽四年到永徽五年初,夭折在永徽五年,不满周岁。

不同的史书,对小公主之死有不同的记载:

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

——《唐会要》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 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 “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新唐书》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资治通鉴》

《唐会要》说,武则天的女儿突然夭折,于是她说是王皇后杀的,唐高宗至此有了废后的念头。

《新唐书》、《资治通鉴》更进一步,过程也更详细:

王皇后来看望小公主,哄了一会,就走了。武则天偷偷把女儿闷死,等到唐高宗来看女儿的时候,武则天还和高宗说笑,然后掀开被子一看,女儿已经死了。

武则天又惊又悲,询问左右宫人,宫人都说刚才王皇后来过,唐高宗大怒说“后杀吾女”!

王皇后百口莫辩,被打入冷宫不好意思串台了,唐高宗没处理,但有了废后的想法。

什么?你问《旧唐书》的记载?

《旧唐书》没有提到小公主的出生和死亡,只提到了多年后对小公主的追封。

不过,《旧唐书》武则天本纪最后的“史臣曰”里,有这么一段话:

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使懦夫女子乘时得势,亦足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兒,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恆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曰:龙漦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魖?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

据说,这句“振喉绝襁褓之兒”,是《新唐书》、《资治通鉴》关于小公主部分的“灵感来源”之一。

为什么骆宾王《讨武曌檄》里提都没提,《旧唐书》在“史臣曰”里写了这么一句,《唐会要》没说武则天杀女、只说她诬告,到《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里却有了这么详细地“杀女栽赃”呢?

有很多人说,武则天在称帝之路上大开杀戒,完全做得出杀女之事;也有人说,不能从她的日后,倒推她的从前,更何况这是她不满周岁的亲生女儿。

先不提感情,只看利益:

武则天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换来一个动手前完全可以预见的、满满都是bug的、随时可能反噬自身的栽赃,这合理吗?

我们就先做个假设:就是王皇后杀了小公主。

王皇后要杀小公主,如果她有预谋,肯定得思考怎么下手、怎么洗脱嫌疑,这一思考就会思考出问题:

杀小公主,为了什么?

冒这么大风险,收益是什么呢?

要杀也得杀李弘啊。

杀李弘也不保险,武则天还会再生孩子呀。

杀武则天都不保险,能决定王皇后废立和生死的,是唐高宗李治。

王皇后如果有那个意愿和能力,应该通过母亲和舅舅,联系内外,发动政变,一鼓作气杀掉李治,扶太子李忠上位,这才是风险大、收益更大的玩法。

如果王皇后没有预谋,就是看望小公主的时候突然起了杀心,那她要做的就是先把宫人们都打发走,再下手;或者说,起码要把照顾小公主的宫人们打发走,只留下自己身边的宫人。

那问题来了,无论是把所有宫人都打发走、还是只留自己的宫人,这破绽都太大了吧。

其实,几乎没有人认为王皇后杀了小公主。

而滚滚君做这个假设,是用“王皇后不可能杀小公主”来反推“武则天不可能杀女栽赃”。

按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那王皇后完全可以说:

武昭仪的宫人说我来看过小公主,没错,我确实来过。

但武昭仪的宫里有那么多宫女宦官,孩子身边还有乳母保傅,我身边也跟着那么多人。

请问,我怎么动手?我什么时候把宫人都调走的?

请武昭仪的宫人来解释解释!

滚滚君不相信一个智商正常的皇后,面对一口漏风的大锅还会百口莫辩。

最讽刺的是,转过年来的永徽六年,王皇后和母亲魏国夫人柳氏被告发搞厭勝。

这里史书记载有差别,《旧唐书》说是王皇后母女找巫祝搞厭勝,巫祝是在宫外还是宫内“做法”,哪一步被发现,就不知道了。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则说是武则天诬陷的。

不管怎么说,古代人真的信这个,所以真的会有人做,也会有人以此诬告。

唐朝对巫蛊案的处理可大可小,如果巫蛊叠加谋反,基本是“下辈子有了”;

单是巫蛊的话,唐玄宗时期,王皇后和哥哥王守一搞巫蛊,许愿“当与则天皇后为比”,玄宗直接废后,并赐死了王守一。

唐高宗也处理过一桩巫蛊案,此案涉及他的同母妹妹城阳公主,史书对此没有详细记载。

高宗没有惩罚城阳公主,而是把驸马薛瓘贬为刺史,公主也随驸马离开了京城。

后来,城阳公主夫妇去世,唐高宗对他们的孩子也很照顾。

所以对于巫蛊案的处理,主要看具体情况和皇帝意愿。

回到永徽六年,唐高宗对王皇后厭勝案的处理是,禁止魏国夫人柳氏入宫,又把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给贬了,还公开说要废后。

也是从这里开始,唐高宗和武则天在朝堂上,正式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开战”。

支持“废王立武”的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李义府等人,目前的实力没办法跟长孙无忌等老臣抗衡。

最后,还是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站队唐高宗,预示着“废王立武”的胜利。

那唐高宗废王皇后、萧淑妃,用的理由是什么呢?

谋行鸩毒。

说白了,王皇后搞厭勝,还有可能是真;谋行鸩毒,绝对是假。

如果按《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那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非常荒谬的情景:

武则天杀女栽赃,唐高宗信了,但他既不调查、也不处理。

转过年来的厭勝案时,诶,他又能处理了,还公开说要废后。

等写废后诏书时,他宁愿用下毒这种糊弄人的借口,也不直接公布“后杀吾女”……这是什么逻辑?

武则天杀女栽赃,唐高宗深信不疑,王皇后百口莫辩,这不是不可能三角,是根本凑不齐一角。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后世史官在武则天真正的功过是非之上,叠加的一层的妖魔化叙述。

古代的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哪怕是物质条件充足的皇子皇女,也有一定的夭折率。

只是有的被记载了,有的没被记载。

武惠妃和唐玄宗有七个孩子,前三个孩子都是襁褓中夭折。

永徽五年,小公主的夭折,很可能并非人为,而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按时间推算,武则天很可能正怀着李贤,却目睹了自己不满周岁的女儿夭折,她应该是最伤心的人。

这个早夭的孩子,不是她母亲用来攻击政敌而“牺牲”掉的“工具”,却在后世成了人们用来妖魔化她母亲的“证据”。


事件后·追封与谥号


十年后,唐高宗和武则天将早夭的女儿追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以亲王的仪制,从德业寺迁葬到了崇敬寺:

(麟徳元年/664年)长女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

思,做谥号有很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个含义是“追悔前过,思而能改”: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

所以有人认为,武则天杀女后,良心不安、后悔不已,就选这个谥号给女儿。

这是滚滚君见过的最荒谬的解释,没有之一。

当时唐高宗还活着呢,追封是要皇帝下旨的,至少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

安定公主的谥号,可能是唐高宗选定的,也可能是武则天选定了再给他确认,还可能是他们夫妻俩一起选定的。

退一万步说,既然“思”做谥号有很多种含义,为什么这里就非要是“追悔前过”的含义?

如果武则天选谥号是这个意思,那她这是……跟唐高宗摊牌了吗?

最最最重要的是:

谥号,是用来评价逝者的事迹、定义逝者的人生,简单说就是,给逝者“盖棺定论”。

如果武则天要“追悔前过”,应该把这个谥号留给自己才对,给小公主干嘛?

早夭、早逝的皇子女,确实很难评价其事迹、定义其人生,毕竟他们的人生旅途太短暂了。

因此给他们的谥号,主要是表达哀伤与怀念。

滚滚君简单查了一下,在唐朝,谥号为“思”的还有好几例:

怀哀王敏,玄宗第十五子也。幼而丰秀,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才晬,开元八年二月薨,追封谥,权窆于景龙观。天宝十三载,改葬京城南,以祔其母敬陵也。

——《旧唐书》

怀思王敏,貌丰秀若图画,帝爱之。甫晬薨,追爵及谥,祔葬敬陵。

——《新唐书》

怀王敏玄宗子才晬开元八年二月薨封怀王谥曰:哀。

——《册府元龟》

怀王李敏,武惠妃和唐玄宗的孩子,周岁时夭折。

他的谥号,《新唐书》记载为“思”,《旧唐书》、《册府元龟》则记载为“哀”。

无论是“哀”,还是“思”,这里表达的都是哀悼怀念,类似含义的谥号还有——

悼、怀、闵、殇、冲……

彭王元则,高祖第十二子也。武德四年,封荆王。贞观七年,授豫州刺史。十年,改封彭王,除遂州都督,寻坐章服奢僭免官。十七年,拜澧州刺史,更折节励行,颇著声誉。永徽二年薨,高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司徒、荆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思。发引之日,高宗登望春宫望其灵车,哭之甚恸。无子,以霍王元轨子绚嗣,龙朔中封南昌王。子志暕,神龙初封嗣彭王。景龙初,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元中,宗正卿同正员,卒。

彭王李元则,唐高祖李渊与王才人之子。

他早年犯过错,改过自新后,政绩、官声很好,所以谥号“思”可以对上“追悔前过”和“内外思索”两个意思。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京兆长安人。祖绰,武德中以战功至右领军卫将军。父瑰,尚高祖女常乐公主,历迁左千牛将军。中宗为英王时,纳后为妃。既而妃母公主得罪,妃亦坐废,幽死于内侍省。则天临朝,瑰为寿州刺史,坐与越王贞连谋被诛,公主亦坐死。神龙元年,赠后谥为恭皇后,赠瑰左卫大将军。及中宗崩,将葬于定陵,议者以韦后得罪,不宜祔葬,于是追谥后为和思,莫知瘗所,行招魂祔葬之礼。

赵皇后,唐中宗李显当周王时的原配妻子,最后的谥号为“和思”,应是缅怀与赞美之意。

篇幅所限、水平所限,就这只提这几例了。

滚滚君个人觉得,比起谥号,更值得探讨的,应该是追封的时间。

其实,没有活到正式取名、或序齿排行的孩子,可能并不会被追封。

不追封比较常见,追封才更可能被记录。

而且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史料都没有保留下来。

为什么武则天和唐高宗会在十年后追封小公主?史书没说原因。

滚滚君个人觉得,也许和太平公主有关。

追封安定公主是664年,太平公主出生在663~670年之间。

注:662年李旦出生,670年外祖母杨氏去世,太平公主为其出家追福,因此可知太平公主出生在663~670年。

武则天可能是怀着太平公主时,或者,她和李治看着幼小的太平公主时,想到了多年前那个,还不满周岁就夭折的女儿。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