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圆房
锲而不舍 2020-03-13

圆房

这个四面环山的南方小城,气候凉爽,四季温馨,很适合人居。老杨原是市郊人,十年前,城市“撤地建市”,被化到城区,成了名副其实的市民。几乎每天早晨,老杨带上老伴——大他三岁的老郭,手牵手走进市里唯一的公园,在配备好的运动器材上锻炼一个小时左右,浑身发热,再手挽手回家。老杨爱吃面条,两人有时一起找个摊位吃当地的特产——热干面,其乐融融。经常锻炼的老人们很羡慕这对恩爱夫妇,常常打招呼:“贵庚了?看你们经常锻炼。”老杨也经常和别人寒暄:“快60了。和儿子住在一起,没事就出来溜溜。老兄弟好啊。”老郭话少,在一旁只看老杨微笑。偶尔“刺”他一句:“现在满意了,当初差点就吹灯,还想要儿子,没门。”

40年前的“十一”,老杨和老郭走进了洞房。房间里布置地花团锦簇,外面是黑黢黢的夜色,山坳里不时吹着带着哨音的阵风。在昏暗的灯光下,老杨,那时应该叫小杨直挺挺的端坐着,手里捧本书,但肯定没看进去。老郭,那时应该叫小郭看到书是拿倒着的。也许是害羞吧,小郭心里想。第一夜就这么过去了,母亲前一晚给自己说的“悄悄话”也没用上。但第二天小郭就感到了异样,小杨竟搬到学校去住了。小杨是这个小山村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没考上大学,就回来在村小学当起了民办教师。一连几天,小杨除了在家吃饭,都住在学校。“这俩人新婚都不住在一块,出什么事了吧。”各种猜测、议论迅速在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传开了。

小杨确实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小郭,结婚前只见过两面。她是小杨母亲的远房侄女,经人介绍认识的,关键是母亲很满意。小杨父亲死的早,母亲守寡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他不忍拂母亲的好意。半月后的一天,小郭把小杨“堵”在屋里,开门见山:“我们离婚吧,谁也别耽误谁。”小杨低着头,无言以对。第二天,母亲叫来了小杨的舅舅一起到学校“兴师问罪”:“今天必须给个痛快话,你母亲都不好意思再回娘家了。再说,小郭那点不好,村里人都为她不平呢。想离婚不可能,你母亲和我还要脸吗,还活不活人了。大学没考上算了,没考上的多了,别有什么想法了,安心在家过日子吧。”那时,舅舅管外甥,理所当然。舅舅的话就是“最后通牒”,小杨不得不“屈服”了,当天就搬回了家。晚上,灭了灯,当小杨的身子重重压着自己时,小郭忘了羞涩,忘了疼痛,眼睛里涌出了串串的泪水。

小杨不是第一次“圆房”,但那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上高中时,他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邻村的小李是他的同班同学,还是小学同学。俩人回家经常同翻一个山包,日子久了就更熟了。双方也没有挑明,反正就那么好上了。高二暑假前,考试也结束了,俩人都很轻松,约好到附近的单位看电影。这个单位经常放电影,但高中学业紧张,学生看的不多,并且要翻一个小山丘才能到。那天不知因为什么中间停电,电影演完夜里11点多了。俩人过小山丘回返时,已经不见什么人影,小李不知绊住了什么,突然了趔趄一下,小杨赶紧去搀扶,小李站不稳,倒在了小杨的怀里。俩人在一起,手都没拉过几次。现在一个软绵绵的身子扑倒在怀里,小杨闻到了姑娘的芳香,脑子里一片空白,嘴唇下意识地凑过去。小李心里一乱,并没有拒绝。小杨吻了一会儿,全身发热,猛地把小李按倒在山丘的草地上,手忙脚乱地“动作”起来。小李闭着眼睛,呻吟着,欲拒还迎地“拒绝”着。小杨可能“第一次”太急切了,根本得不到“要领”,匆忙中“一泻千里”,感到无比轻松了。小李也急切地坐起来,匆匆擦掉大腿上湿淋淋的“污物”,匆忙地穿上衣服。原来,小杨根本就没真正成功。但小杨内心发誓,这辈子都要对小李好。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小杨明显地感到小李变了。他多次邀请她出来,小李都以“功课忙”拒绝了;回家也找女同学一起回去,故意避开小杨。高考结束,小李考上了一个省外的中专学校,小杨却落榜了。小杨找小李,说要复读,一定再考。小李确很干脆:“别考了,你的成绩差得太远了。再说,你考上我们也不可能,我们不合适。”也许就是这么一场“风花雪月”,小杨赌气不再复读了。正好家乡小学缺少教师,他便走进了学校。有人介绍对象,他或许是“报复”小李的无情,一口就答应了。但内心深处小李的影子还在持续地闪现。

和小郭圆房后,小杨的心也逐渐现实了。他很快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还入了党。小郭确实是个能干的好媳妇,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全“包”了,还开了片池塘,养鱼养虾,像个男人一样。对婆婆更不用说了,因娘家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男孩出生了。

10多年后,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小杨不干教师了,一是民办教师迟迟转不了正,二是村里老支书死了,村民和乡里都看好小杨。小杨毕竟有知识,相对年轻,视野比较开阔,把个小山村管理的“有板有眼”。“打工潮”刚兴起,不少人怕这怕那,不愿出去,小杨首先动员自己的孩子跟人出去打工,还亲自带着20多个小伙子到了深圳。村里劳力少了,小杨组织有偿“务工队”,帮助大家插秧、割稻。

无人时,小郭偶尔提起圆房的事,小杨已经觉得那“尴尬”已经太遥远了。小李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名字了,形象已经模糊不清。

20多年又过去了,小杨变成了老杨,小郭变成了老郭。小山村也被划进了市区,老杨的孩子也从打工仔“混”成了房地产老板。老杨的母亲早就不在了,支书也换成了更年轻的人。在儿子多次的“邀请”下,他们俩口子进城“享福”了。

老郭不时提起老杨当年的“不仗义”,老杨一般只是“嘿嘿”两声,作为回答。


推荐文章
评论(39)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