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黄帝内经》中“食饮有节”的“节”,6大人文教育内涵
g369bo 2019-12-14

《黄帝内经》中“食饮有节”的“节”,6大人文教育内涵

             

 

欢迎您来到北京果雪儿国医启蒙绘本与幼儿园健康教育频道。我是播音员——女孩小雪。  今天,我给大家播报的主题是:《黄帝内经》中“食饮有节”的“节”,6大人文教育内涵。

 

《黄帝内经》中,岐伯告诫黄帝说:古代人能活百岁,动作不衰,原因之一就是“食饮有节”。  果雪儿作为国医启蒙绘本与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领航者,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节”字,最起码有6层文化内涵。

 

1、节奏之意。 “节”,原本就是竹子萌动的一截,竹节出于土,蓄势待发。  后来延伸为时间的节点,延伸为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富有韵律的进程,延伸为一种适宜的、适当的、适合的度的把握和平衡。  “食饮有节”的“节”,在时间的节点、节奏方面,最起码有这么几种内涵:  第一,人的肠胃蠕动,有着自己的节奏。这个急不来,也慢不得。肠胃被食物充满,慢慢排空,往小肠顺,往大肠顺,一般混合食物胃排空时间为4—5小时。  第二,嘴巴咀嚼食物,这个吃饭的过程也是有着一定的节奏。从吃下第一口食物开始,食物进入肠胃,血糖缓慢升高,一直到大脑感觉血糖浓度合适时,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再发出指令“不吃了”,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到25分钟。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水要一口一口地喝,人的肠胃要一点一点点儿蠕动。  第三,饮食要根据节气、节日、季节的变化来饮食。春夏秋冬不一样,24节气不一样。《吕氏春秋》中讲:“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则强调指出“食哉,惟时。”  第四,一天之中,在饮食上也有大致固定的时间。1日3餐,有规律吃饭,不要太早,也不要过晚,否则,食无常,打破规律,久之影响脾胃,损及五脏。孙思邈强调指出:“到时不吃,必遭其殃。”

 

2、竹碗之意。 在远古时代,用于进餐的食具,就是竹碗。  原始社会的人,把竹子砍伐了,以竹子的天然之结作为碗底,来盛放水和食品。  “节”的金文,就是“竹”加“就餐”,一个人以竹碗来就餐的模样儿。  竹碗之意,强调了作为饮食的器具一如饮食材质本身,来自于自然。  餐具尚且如此,何况饮食材料本身呢?

 

3、乐之以节之意。 竹碗,也被作为人类早期的打击乐器,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  竹碗在娱乐狂欢时候作为乐器,在饮食吃饭时候作为餐具,其中有某种必然性吗?  一天笑三笑,远离病和药。中医学中强调,肝疏泄畅达,则脾胃健旺。  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肠道消化,可使人增强食欲;反之,情绪不稳定、恼怒,则肝失条达,抑郁不疏,脾胃受其制约,自然影响食欲,妨碍消化功能。

 

4、节制之意。 《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会伤到肠胃。  第一是饥和饱的节制。  《遵生八笺》认为“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过饥则气血虚,过饱则肠胃伤”,指出了饥饱无度会伤脾胃、损气血。现代医学显示,过饱不只伤肠胃,更重要的是它会使瘀浊糖脂堆积在体内,从而引起“三高”等“富贵病”。  饥饱有度,合理节制饮食乃是健康保证。  第二是寒温热凉的节制。  《黄帝内经》提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强调吃饭喝水应寒温适中。中医强调寒温适中,略偏其温。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消化过程中,各种消化酶要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温度。  也就是说,进食的食物温度和人体温度大致相同时,各种消化酶的作用才发挥得最充分,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

 

5、以礼节之之意。 随着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饭桌上逐渐衍生出许多饭桌礼仪、吃饭的规范。这在果雪儿饮食礼仪一节,会有专门的介绍,这里就略过了。 6、节约节俭之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由饮食之节,进而衍化出更多人文内涵,节约、节俭而不浪费粮食——就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条中华美德。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