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意见反馈
LOFTER-网易轻博
浏览
APP
登录
注册
寒假作业三参考答案
芳草地放歌
2020-01-27
寒假作业三参考答案
寒假作业三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摘句归纳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段意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局,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段意。联词归纳法。从文章中找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词语,然后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段意。节意归纳法。将由几个小节组成的一段文章,一节一节的归纳出节意,再联系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分层归纳法。将一段话分成几个意思来叙述,最后按照主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把它归纳成段意(注意不是将层意相加)。借助归纳法。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注意:语段层次的概括要准确,事物特点的概括要简明,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明确。A项无中生有,C项概括失当,D项偷换概念。
【答案】4. D 5. A
6. 两个发现指代前文的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发现价值规律。从文章内容上可以看出“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前者写的详细后者略写,另外前后也是点与面的关系。
【解析】
【4题详解】
题干是“‘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下列对‘形成的空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中要词语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根据前文“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級,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可知这里的“空白”是说马克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没有人可以取代。故选D。
【5题详解】
题干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 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 经永远地睡着了。’”下列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分析情感能力。这段话中对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说马克思死了,而是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种“讳饰’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含蓄委婉,痛惜崇敬沉痛悼念之情溢于言表。故选A。
【6题详解】
题干是“‘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把握文章写作方法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两个发现”指代什么,通读全文,通读把握选文内容大意,然后找到“两个发现”所在的位置,仔细阅读其所在上下文内容,“两个发现”指代什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两个发现”在选文最后一段,通读选文,可知“两个发现”的内容在倒数第二第三两段,仔细阅读,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級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級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信息,据此概括“两个发现”指代什么。第二问: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通读选文,可发现作者对“两个发现”,写的非常详细,而“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只是在选文最后一段提到“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是略写。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指出“两个发现”只是马克思“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中的一个点,所以详细些的“两个发现”是“点”,“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一个“面”。所以从写作方法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答案】7. B 8.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或背景)(2)点明彭恩的身份(评论家、剧评家介绍彭恩是干什么的)(3)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将其性格具体化也可,如直率的个性,认真的态度等)(4)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9. 结构上,呼应(照应)前文(结合文章展开)。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要速读全文,在整体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辨析。B项 “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描述不准确,从原文““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可知,开始并没有看出他的真实身份。
点睛:根据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相关区间。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8题详解】
首先要了解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小说情节的作用,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这一情节内容,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形象,并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就小说的情节而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就结构而言,首尾相呼应。
点睛:此类题一般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来答题。在内容上,要通过分析概括开头一段彭恩打电话的内容,来答出彭恩尖刻辛辣的人物形象特点;在结构上,要通过分析开头一段紧张的氛围,从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情节以及同结尾的照应角度作答。小说情节的作用通常有:1、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对此需了解全文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从本篇小说来看,结尾情节突转,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是欧·亨利式结尾。小说这样结尾,不落窠臼,发人深思,另外也是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此题要先根据结尾内容把故事情节的转折和喜剧性的特点答出,然后再从小说的内容和结构和表达艺术角度作答。如内容上,可以从深化主旨,丰富人物形象等方面作答;结构和表达艺术上,可以从出人意料,照应前文等方面作答。
点睛:小说的结尾通常有:(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戛然而止结局。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2)到二十岁时,就博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吾”“口”“书”“吾心”,“口”作“未能言”的主语,意思是“嘴里不能说出”,意思完整,前后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句子可以断开为: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故答案为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两个“赋”不同,前者是动词,“写,作”之意。后者是古代一种文体。C项,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之一,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D项,“词可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说法不准确,应是“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故选A。
【12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属于无中生有,从选文中看不出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且“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意思是: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由此可见官职是赐给其父亲苏洵的。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逝”,往;“尝”,曾经;“往”,指消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消失);“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而”,表转折,却,但是;“卒”,最终;“消长”,消减或增长。(2)句中的“比”,等到;“冠”,行冠礼的年龄,男子二十岁;“属”,写,写作;“日”,每天;“言”,字;“好”,喜欢。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甲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乙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
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常常一日作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之文。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用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
【答案】14. BC 15. (1)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
(2)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
(3)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下阕“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用倒装句法,提出有谁能再向天公借来繁华呢?“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词人剔除烛台上烧残的灰烬入睡了。梦中那辚辚滚动的钿车、佩戴香罗手帕的如云士女,隐隐出现。“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以最精美的吴地的银粉纸,把“旧家风景”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正相一致,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答案】 (1). 信誓旦旦 (2). 不思其反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7). 青青子衿 (8). 羁鸟恋旧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也有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誓、旦、反、岌、佩、陆离、纵、苇、凌、顷、衿、羁。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7【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项,昨日黄花:没有“昨日黄花”一说,应为“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B项,拾人牙慧: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牙慧即牙后慧,意即蹈袭别人的言论。符合语境。C项,不三不四:不正派,或者不像样子。此处是应用后一个意思,符合语境。D项,海底捞针:比喻极难找到。也说大海捞针。符合语境。故选A。
18【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结构混乱,可改为“有想通过这一项培养特长,锻炼身体的,还有一些家长希望能加分的”;C项,两面对一面,删去“否”;D项,重复赘余,删去“造成”。故选B。
19【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语序排列和连贯。根据“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可以知道,排列在最后的一句应该是能够与“甚至……”组成递进关系,且都是说一些国家行为的,就只有③才能衔接,故排除AC项。B项中⑥和①不能构成轻微转折关系,就必须在⑤之前加一个转折词语意才畅通,但原文没有转折词语,故排除B项。
20【答案】 (1). 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 (2). 这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续写题,实质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根据前句“粗粮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第一句应填“粗粮中含有的粗纤维”;根据后句“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吸收”第二处应填“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根据后句“它在预防人体的某些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处应填“这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答案】(1)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不一定会出车祸。(2)学生迟到不一定是因为懒床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用语的准确性。考生应抓住材料中表达过于绝对化的文字。如“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出车祸”,“一定”过于绝对,信号灯坏了,车来人往,一片混乱,也不一定会发生车祸;如“你一定是懒床了才迟到的”,“一定”判断过于绝对,懒床并是迟到的唯一原因。
作文【解析】
试题分析:写作提示:
该则作文材料的主体部分由六个名言警句组成,从古至今依次排列,具有言浅理明的特点,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意义,写作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埋引用,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要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思考,在理解上述名言警句的基础上,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自由组合,从而体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及给人的启示。
具体立意时,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之间内涵的相同之处,如以①③为基础可以立意:应善于借助外物;客观环境的重要性。如以②⑤为基础可以立意:成功需要执着地去奋斗。如以①②③为基础可以立意为: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也需要坚毅的性格、执着的精神。如以②⑥为基础可以立意为:信仰、信念的力量;信仰是成功的不竭动力等。可以辩证思考几个名句组合后生发的新的含义,如以②④⑤为基础可以探讨积极进取、锲而不舍与顺其自然、淡泊名利之间的关系;如以②④⑥为基础,可以重点探讨个人在社会中应如何提升自已的人格境界;等等。
还可以从题目中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流传下来的无数名言警句化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出发,对名句的内涵、相关作者的人格精神等进行分析,结合自身体验谈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认识。也可选择两三个名言警句,联系历史和自己所学,论述其化育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阐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如有其他写作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 长文章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芳草地放歌
关注
热度 3
评论 0
分享
推荐文章
寒假作业(四)时评写作参考
寒假作业(四)时评写作参考 1.扶老人反被讹,起诉也是一种“疗伤”。(观点) 一80后小伙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后经交警调取事监控才证...
芳草地放歌
寒假作业二参考答案
寒假作业二参考答案
芳草地放歌
寒假作业一参考答案
寒假作业一参考答案
芳草地放歌
查看更多
评论(0)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移动客户端
|
风格模板
|
官方博客
|
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
|
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
|
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
关闭
this.p={forbidShare:0,headLine:"",hotCount:3,favoriteCount:3,isFavor:false,isFollow:false,author:'芳草地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