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基于超形上学对《刮掉鬍子的我與撿到的女高中生》中叙事自演绎的探讨
谢e卜 2023-08-31

观前提示:

本文作为网络文学创作,不在任何学术领域构成理论指导或参考。



基于超形上学对《刮掉鬍子的我與撿到的女高中生》中叙事自演绎的探讨

作者:                                                     東風谷 鈴子      Kochiya Suzuko

职员编号:                                             CN0S006588937

SCP基金会中国分部演绎部                        初级研究员

 

讲师:                                                     しめさば 教授  Dr. Shimabara

职员编号:                                              JP0S817775930

SCP基金会日本分部形而上科学部                   博士

 

课程编号:                                              PATAPHYSICS1022A 001 超形上学导论

 

日期:                                                     2023/05/01

        

正文起始

长期以来,基金会的超形上学部以Veleafer博士为首的众人认为,叙事聚焦外的留白即为真空,故事在结束后或没有写明的剧情一概不存在,叙事唯一存在的原因是该叙事并未结束。对于无灵体的虚构型题材叙述体,叙述的自演绎主要在于受叙者对于叙事中隐含作者的建立与隐文本的理解。隐含作者在叙述中脱离位于上层叙事真现实的真作者本身接管下层叙事与传播事的符号意动,并随着符号的解释链条通过受叙者的解释无限衍义。但是如此一来接管叙事的并非是叙事要素本身而是受叙者对符号的解释;与叙事者可以抽象为人格-框架二象体不同的是,受叙者的人格化抽象,即“隐藏读者”,会破坏解释的边界与范围,并不能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使得叙事变得极不可靠。例如在原作的全媒体承接动画作品中,对于其中登场主人公荻原沙优的评价各不相同,大致出现了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荻原沙优作为女子高生毫不检点,不符合所谓“女子之德”并对此加以严苛批判。另一些观点则认为荻原沙优作为原生家庭悲剧的受害者是出于由客观因素导致的极端且不可抗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这样看来,对于受叙者解释标准的建立反而是限制了开放且流动的多样化解读,将文学的多样性所封锁,这也是形而上科学部许多崇尚结构主义与后解构主义的研究员对于该理论最常见的批判。

 

阐释学认为作者并非文本意义的唯一来源,其解释社群理论为此种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该理论将符号的解释视作群体活动,强调解释的社会性并提出了新的符号解释来源,即群体的共同理解,以及社群间的相互沟通。不是受叙者选择社群而是社群选择受叙者。

 

但是该理论偏向“读者解释论”并强调受叙者对于已经发出的叙事的作用;然而受叙者的对于叙事空白的演绎属于心像类的虚构性叙述,叙述发出者在于受叙者自我意识之内,只是单纯在叙事要素中建立起文本所需的序列感与整体感,本质上是对原典叙事域的解构调整,并不构成叙事的自演绎。叙事者作为上层叙事,即叙事发出者对于下层叙事具有至高神性,是一切发出叙事的定义者。叙事空白在理论上说也是叙事的一种,是叙事者为满足理想读者的一种叙事方案,是叙事聚焦的留白其本质上还是由叙述者主导,叙述者所期望的隐含读者则是掌管叙事空白的隐含叙事者的一种表现。叙事空白作为叙事聚焦之外则其仍受上层叙事的至高神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叙述者本身所决定,而是其隐含叙述者在抽象叙事层的接续演绎,以先前叙事聚焦内的叙事要素所抽象处的隐文本为基础的有据的自演绎。此种解释类似于结构主义所倡导的底本/述本的双层文本论;即底本为叙事要素的集合,述本则是底本中选择的要素的集合;对于该叙事域所属的书面文本类叙事而言,其叙事要素为真现实被媒介化的符号文本所体现,受隐藏叙事者所接续演绎,此种解释更像是超形上学与叙述学的边界,有灵叙事与无灵叙事的过渡叙事模式。

 

笔者所认为的叙事空白演绎具有另一种机制,是以叙述者为主导,受叙者参与的共同演绎机制。原理在于叙述者的在虚构型叙述中的叙述不确定性,且符号传播的无限性,即受叙者并未文本意义传达的最后接受者。笔者认为,在受叙者方面,先前文本中依靠叙事要素所建立出的隐文本将作为该叙事域的叙事矩阵框架,在向下叙事的无限迭代中为文本意义的传播与叙事聚焦之外的叙事空白作为非稳定压印流向下压印并提供可参考的指导;在受叙者方面,心像型叙事可作为该虚构型叙事的衍生,但不与叙述者所建立的叙述域相交叠。二者互相在原典叙事的抽象叙事层中利用所提及的方法建立叙事域作为叙事空白的补充;隐文本所建立的框架则是作为接续演绎的隐含作者在抽象叙事域中以非稳定压印流所建立的叙事域与受叙者依照隐文本所建立的叙事域的结合点,将二者的交集作为抽象叙事层中叙事的稳定参考态。如图所示:



 

该机制强调隐文本在非稳定压印流中的作用,即叙事逻辑与叙事要素的抽象。本文就叙事域《刮掉鬍子的我與撿到的女高中生》中所体现的隐文本做举例分析。关于虚构与现实的分隔涉及深入的现象学内容,由于叙述发出者已经声明该文本为虚构型叙述,在此则使用经验事实进行区分。在虚构型叙事中则体现为全文的“世界观”与“笔风”等特征,并需结合受叙者的叙事逻辑进行甄别。同时,上层叙事在稳定压印至下层叙事时情节需要与人物相结合否则不构成叙事,因此隐文本的抽象本质上是基于文本情节的分析。

 

隐文本的另一方面则是叙述者的叙述逻辑,在虚构型叙事中可以将其视为意义在压印至下层叙事时的意义运动;在此我们可以将当前的逻辑连接描述为一种运动趋势,它同时存在于两个状态之间,并表示叙述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移动的过渡。此外,我们将六个连接视为否定连接,这代表否定自身处于先前状态以推动叙述。下面是根据轻小说第五章与外传三岛柚叶篇结合动漫第十三集时间线的一个叙事语义方阵的例子;首先以传统二元视角可以将小说中目前叙事分为四个叙事状态:

正:男主最终与荻原沙优正式交往

逆:男主最终与后藤爱依梨正式交往

非正:男主吉田最后并未确定关系

非逆:男主最终与三岛柚叶确定关系

 

再根据这四种状态建立八条双向逻辑链条:

叙事的意义运动在于叙事因的否定而推进到下一个新的状态之中,从而衍生新的可能和趋势。基于此分析出来的趋势以及原典叙事域内的现有叙事因我们可以对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建立起以逻辑链条与叙事为基础的角色关系语义方阵:




角色关系图可以使用语义方正做如下的分析:

显然荻原沙优与后藤爱依梨在叙事上处于对立的关系,但是荻原沙优在吉田的关系上仍然具有矛盾之处,该处的矛盾并不是指人际关系上,而是该叙事域内已构建起的隐文本与“正“情况的发生具有矛盾。三岛柚叶在此处于吉田产生对立而非矛盾关系。同时三岛柚叶以一定的共性包含于荻原沙优中,吉田与后藤爱依梨的关系亦是如此;

 

其一,荻原沙优与后藤爱依梨的对立之处在于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正面冲突,该冲突即为其本身的情感需要,由于存在“吉田打算等沙优回来再决定与谁正式交往”的叙事因与“二人可以同时不与吉田交往但是不可同时与吉田交往”的隐文本,二者冲突集中于吉田且完全对立。

其二,荻原沙优与男主的矛盾之处并不是二者的感情需要所造成的冲突,而是吉田在选择确定与荻原沙优正式交往的叙事因与该原典叙事域先前建立起的“吉田只对于“成熟的大姐姐”具有好感的取向”与原典叙事域内接近真现实的价值观与日本社会普世伦理道德所构建起的隐文本所造成的冲突,该隐文本也形成了吉田与后藤爱依梨的包含关系。

其三,由于原典叙事域中以及含有三岛柚叶被吉田明确拒绝的叙事因,所以三岛柚叶与后藤爱依梨并不在叙事要素上构成正面冲突,即叙事因“三岛柚叶对吉田抱有好感并告白”与叙事因“后藤爱依梨同样也暗恋着吉田”由于叙事因“吉田已经明确拒绝了三岛柚叶”使得二者之间并不构成对立,二者处于二元对立中“非逆”与“逆”矛盾的状态而非对立双方;同理,由于该叙事因的存在三岛柚叶与吉田的关系处于对立的状态;且真作者在上层叙事已通过稳定压印流将“三岛柚叶与吉田的追求告终”作为元叙事压印进原典叙事域的抽象叙事层中作为隐文本影响叙事的演绎,即为三岛柚叶被吉田所拒绝,所以不在吉田与后藤爱依梨的感情关系上介入,三岛柚叶与吉田在一起的叙事因被真作者否决,在叙事上通过隐文本的建立不存在直接对立的冲突,而是与后藤爱依梨在情感需要上具有同样的对象吉田所产生的矛盾。其正面冲突集中在三岛柚叶的情感需要与吉田对其并无好感的叙事因的冲突,同时由于作者压印在抽象叙事曾的“三岛柚叶与吉田的追求告终”元叙事已作为原典叙事域的隐文本贯穿于该叙事聚焦后的自演绎,所以三岛柚叶在于吉田的关系并非矛盾而是二元对立中的对立面双方。

其四,三岛柚叶蕴含在荻原沙优的关系其实是由外在叙述者建立的逻各斯所决定的,三岛柚叶是荻原沙优在基于隐文本上的一个演绎方向;即由三岛柚叶与吉田外出看电影后的观后感与三岛柚叶在公园偶遇荻原沙优谈话中所体现处的的“二人在情感方面不成熟的思考”的叙事隐文本,同理,基于该原典叙事域建立起的隐文本对于“情感方面成熟的思考”的叙述,吉田也包括在后藤爱依梨中,抽象为“在情感方面具有成熟与理性”的隐文本存在。

以上叙事逻辑及其所涉及的叙事因中都将叙事空白导向了“确定了吉田与荻原沙优正式交往的情感状态”的正向趋势,同时作为隐文本在受叙者的心像型叙述中作为文本意动的最终导向并结合叙述者非稳定压印至抽象叙事层中的叙事域相结合构成稳定态,最终确定文本情节导向。


已至材料末端。


下层叙事       叙事层:SCP基金会世界观真作者投影:SCP基金会中国分部演绎部初级研究员 东风谷铃子 

 (演绎部初级研究员东风谷铃子在作业后所留字条。)

叙事域内,真作者即为神。

虚构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跨越,我想我能够搭建起二者的桥梁

我想去实践一下,等我一会。

 

接「它」过来,或者,让我过去。


上层叙事 真现实 LOFTER ID : 谢e卜

该文其实是SCP基金会的同人(笑)

大概是四月初补完的番,后续又补完了小说,漫画由于画风不太中意一直没有去看,但就画风来说本人还是更加喜欢Project No.9所制作的动画版。

相较于繁中讨论圈,简中圈对于该部作品的戾气过重,讨论点大部分集中在该作品的人设与之所创造的噱头上,繁中则是集中于伪开放式结局的探讨和内容的研究。但是总归来说还是考虑了作品人物内心与自我意识的猜测得出的假定推论。

在知乎和台湾省的社交平台上看到了许多高质量的分析,在此便打算不在就内容与内容的传达或本作品所反应的现实做过多的参考,文中也省略了对情节的分析。

超形上学无论在基金会宇宙的设定上还是在基金会文档中所体现的实践上都属于一种复合理论,单纯地使用哲学或者后现代文学进行解释都是相对片面的。但是这只是一篇类基金会风格写作的伪学术文档,OC设定是正在接受演绎部和形而上科学部培训的学员,对于新人来说从文学切入远比从“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来切入简单的多,这里也是本人贯彻“一无二随”的一个体现()

应当说明的是,该本小说为书面文字类虚构型叙述,从真作者未在虚构叙区隔中明确地表示了该作品的题材并从未声称根据现实改编。这一点需要提出,为接下来笔者所提出的理论做铺垫。(叙事域外的因素共同作用了整个叙事。)

在此使用超形上学与广义叙述学的理论将客观的叙事提取出来做分析,算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中文圈内对于该作品最终结局的探讨。但是这只是一本小说,并不是一个超形上学实体,所以其中的理论更加偏向于叙述学。

可是,不是所有的神待少女都是大型食品企业的千金大小姐,住着豪华的大型一户建家庭还拥有着巨额的资产。

也不是所有的神待少女等到的「神」都能像吉田一样对她们以温柔相待予以帮助甚至予救赎。

如此严肃的社会问题,在醋青鱼老师笔下充满着理想主义,荻原沙优这样的受害者沦为为了卖座的噱头。

我的航班在夜里三点钟经过东京上空,向舷窗外向下望去,城市夜景的灯光十分刺眼,对比度拉高的同时则是灯光范围外更深的黑暗

更深的黑暗。

 

不要把她接过来,我也不想过去。

2023.5.4 于台湾桃园市。


推荐文章
评论(3)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