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布达佩斯大饭店|请把你见过最漂亮的钥匙挂在我的墓碑上
电梯工小yuan 2020-09-02

-作家:“冒昧地问一句,这里是不是您与那个消失的世界,他的世界,唯一的联系呢?”

-Zero:“老实讲,我想他在去那个世界之前,他的世界就已经消失了。但我会说,他无疑维持了那个不可思议的假象。”

影片结尾,站在酒店的电梯前,年轻的作家与已经老去的Zero先生发生了上述对话。

他们口中“消失的世界”是什么?究竟又为何逝去呢?

01 - 致敬斯蒂芬·茨威格

“每一个艺术家都得把自己置之度外,忘却周围整个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正如韦斯·安德森在电影结尾的字幕中说的那样,这部作品是对作家茨威格的致敬

如果你将茨威格的照片与片中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这种感受便更加强烈。

(不得不感叹Ralph Fiennes的可塑性,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虽然韦斯·安德森借鉴了茨威格的诸多作品,但影片主要还是受到了他晚年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的启发

1881年,茨威格出生在奥匈帝国。

用这位作家自己的话来说,“在如今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了。”

因为这个哈布斯堡王朝曾统治过的帝国,在一战与德国人的交锋中惨败,最终解体。

茨威格就是这样,亲眼目睹了家国在一夜之间破灭。

随后,他又看着自己用热爱的母语写下的作品被焚烧,自己选择的故乡欧洲也在战争的“洗礼”下毁于一旦。

身外的家园和内心的归属统统幻灭,此时的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漂泊感与深深的绝望。

这位浪漫的诗人第一次意识到,人类的精神文明在野蛮与贪念面前竟是如此的脆弱无力

我不禁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片中,年迈的作家对着镜头诉说着,一边的孙子却用玩具枪对着他扫射,恼得他只能突兀地停下来阻止。

孩子或许天真无知,可这背后的侵略性却是如此真实。

终于,在1942年,茨威格服下了毒药和所有破碎的梦,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他笔下这个“昨日的世界”,正是韦斯·安德森在电影中反复提及的“消失的世界”。

那里有人性的光辉,精神的文明,艺术与理想,还有影片中Zero深爱的、古斯塔夫欣赏的阿加莎——极纯净的美

02 - 布达佩斯大饭店

“在废弃的鬼镇破旧的酒店,钢琴弹奏着走调的悲伤终曲,我宁愿没有见到这般亵渎的行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变成了一座军营,我此生不会再踏入这扇门。”

 ——古斯塔夫先生

韦斯·安德森创造的电影世界,令多少人向往。那些电影画面,又被多少人制作成了漂亮的墙画和屏保。 

可它始终美得像个理想王国,令人怀疑。

它象征着这个世上最崇高的美德和一切纯洁的事物。

它之于古斯塔夫先生,正如昨日的欧洲之于茨威格,是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作家曾经向往的欧洲随着战火消逝,同样,布达佩斯大饭店也随着故事的发展,日渐衰败。

1932年的Zero,正如他的名字一般,一无所有,是一个被战争迫害,流离失所的难民,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做实习门童。

这个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最终用一句话打动了严苛的上司古斯塔夫先生。

他说:“有谁不想来布达佩斯大饭店呢?这儿可是一流的地方。”

也许正是在那时,古斯塔夫先生就把这个男孩视作接班人。

我想,倒不是因为他对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崇拜,而是这个男孩的眼睛可以分辨文明、高雅和美

它们是古斯塔夫先生最看重的东西。

那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鼎盛时期。

随后不久,古斯塔夫先生的一位情人——D夫人去世。

她将文艺复兴时留下的一幅珍贵画作——《苹果男孩》(虚构)留给了古斯塔夫先生这个给予了她黯淡无光的晚年生活最后一丝温暖的男人。

古斯塔夫先生曾指出D夫人的指甲油并不适合她。回去之后,D夫人就换上了新的颜色。

尽管她早就相信,那时她走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门,对着古斯塔夫先生深情的一望,便是与这位情人的最后一面。

而这个女人,似乎也象征着那个社会残存的高雅和文明。

她与古斯塔夫先生是知己。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将画作留给了他。因为她清楚地知道,除了他,再没有人能懂得这幅画的美

D夫人的去世意味着一场漫长的战争打响了——遗产争夺战。

对于她的儿女和各路亲戚来说,《苹果男孩》仿佛一张支票,一堆货币符号,激发了所有的贪婪和占有欲(这也是战争的本质)。

有趣的是,在《圣经》中,苹果是禁果。由于伊甸园里的偷食禁果,人们背负上了深深的罪孽。

韦斯·安德森特意让古斯塔夫先生和Zero拿走《苹果男孩》后,换上了一幅低俗的色情画,以加深这种讽刺的意味。

而这,也正是D夫人的儿子Dmitri和杀手Jopling罪恶开始的地方。从此以后,他们的手上沾满了无辜人们(和猫)的鲜血。

紧接着,他们还诬陷古斯塔夫先生谋杀了D夫人,将他关进了第十九号犯罪拘留所。

正是在古斯塔夫先生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大批军队进入布达佩斯大饭店,法西斯势力渗透了华丽的粉色墙面。

表面上看,布达佩斯大饭店依然生意兴隆。

可古斯塔夫先生引以为傲的,那些堪称为艺术的理念和规则,都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低下了头。

曾经Zero可以对客人的秘密守口如瓶,而如今新来的门童却毫不顾忌的将这些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正是这些对利的放大和对精神的不屑,使布达佩斯大饭店沦为一个冰冷的赚钱机器,真正走向了消亡。

03 - l’air de panache

“无礼是恐惧的表现,人们害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可怕最讨厌的人,只要被爱了,就会如花绽放,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画家之笔触及灰沉沉的面庞,在笔尖挥舞的时刻,给他们的面庞添上了一抹色彩,让面庞悄然有了勃勃生机’。”

 ——古斯塔夫先生

Zero说,古斯塔夫先生是他见过喷香水喷得最多的男人。

他出狱时除了避难所以外最在乎的,就是他的香水——l’air de panache。

这个香水的名字直译过来,意为羽毛的味道。而这里的羽毛,指的是英雄头上佩戴的羽毛

古斯塔夫先生恐惧周遭的恶臭。那是野蛮人身上的恶臭,是丧失教养所带来的恶臭。

而他对香水的依赖,也正是他精神上的洁癖和孤傲。

正是这份精神的香气,使他成了战时少有的人性的光辉。

古斯塔夫先生和Zero悄悄搭乘火车逃跑。而军官也是凭借l’air de panache 发现了他们的行踪。

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这份精神的洁净,也正是法西斯执意要猎杀的东西。

一瞬间,我切身感受到了茨威格的那份走投无路。

古斯塔夫先生处处维护Zero的尊严,也会在得知Zero的遭遇时为了自己说下的混账话而感到自责。

他有战争年代难能可贵的同理心。

我想,这个世界本就是冰冷残酷的,那些人性的温暖,文明的灿烂也并非这个世界本身。

它们来源于那些高尚可敬的人。正是他们,替那些寒了心的人们,建造出美丽的假象。

04 - 墓碑上的钥匙

“人生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因为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转眼间就成了一具僵硬的尸体。”

——古斯塔夫先生

影片开头,一个年轻的女孩,手捧《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走进墓园。

她将一把钥匙挂在作家的墓碑上。

顺着她的视线,我们看见墓碑上挂满了世界各地酒店房间的钥匙。

作家说,他离开布达佩斯大饭店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那里看看。

书迷们就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逝去的作家。

那些钥匙五花八门,却能打开每个人心里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而你的Grand Budapest,又在哪呢?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