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赎罪|按键敲下,子弹上膛
电梯工小yuan 2020-10-10

打字机的声音冷酷起来,无异于子弹出膛时的巨响。

“哒”,“哒”,“哒”,“哒”......

《赎罪》便这样开始。

电影《赎罪》改编自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孩布里奥妮为了自己13岁时的一个谎言,终身赎罪的故事。

可事实上,在这个令人叹息的悲剧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赎罪,甚至包括故事外的我们,和作者自己。


01 - 懵懂少女的假证词

13岁的布里奥妮趴在窗台上,远远地看见姐姐塞西莉亚与管家的儿子罗比在喷泉边。

塞西莉亚当着罗比的面脱掉了外衣,只剩下一件肉色的吊带衬裙。她紧接着沉入喷泉池底。没过一会儿,又钻出水面,宛如出水芙蓉,湿着身子,从罗比面前跑开了。

这一切在布里奥妮这个懵懂无知的少女,也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小说家眼里,充满了暧昧与禁忌。

于是,紧接着在看见罗比写给塞西莉亚的露骨的情书、两人在书房里缠绵的模样、和花园里被“强奸”的罗拉之后,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立刻在布里奥妮的脑中汇聚成一幅图画,让她做出了判断——罗比是个危险的色情狂。

以至于后来,在她根本没看清“强奸犯”是谁的情况下,她就在警察面前坚定地做出了虚假的证词:“我看见了,我亲眼看见了他。”

伊恩·麦克尤恩在小说中这样写道:“有时候蒙蔽我们的不是假象,而是我们的执念。”

这说的何尝不是布里奥妮呢?

她怎么可能不了解罗比的善良与正直?那可是她拼尽了天真无邪去仰慕的男子,是值得她跳入湖水中,用性命去检验真情的男子。

曾经那份炙热的爱与青睐,难道就因为隔着庄园精致的玻璃看不真切,就被蒙上了尘埃吗? 

显然不是。

相反,恰恰是因为感情浓烈,烈到燃起了熊熊妒火,一发不可收拾,才生出谎言、酿成大祸。

对于塞西莉亚与罗比之间的情愫,布里奥妮比谁都看得清楚。

在那一瞬间,她深深明了,自己将永远爱而不得。面对这样的事实,这位年轻的少女只能毁掉,毁掉她爱慕的男孩,毁掉她无法享受的爱情。

也正是这份嫉妒和不甘,注定了她终其一生也写不完的赎罪。


02 - 乔·怀特埋下的伏笔

影片结尾,已然患上重病、记忆错乱的布里奥妮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从未当面向罗比和塞西莉亚道歉的真相。

原来我们所看到的这对恋人终于得来的厮守,也只是作家的一厢情愿。

仔细想来,对此,导演乔·怀特早有暗示。

影片开始,电影的名字Atonement被打字机一个一个敲打在屏幕上,仿佛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有一位作家,正在撰写着一部小说。

紧接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起于布里奥妮家庄园的模型,随着缓慢的移动,落在了伏在案头敲着打字机、穿着一袭白裙的布里奥妮的背影上。

在书桌正上方,挂着一副意味深长的油画。

画中,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跪在床边,仰面祷告。头顶,一束圣光落了下来,照亮了有些悲伤的少女,仿佛是上帝在抚慰这个受伤的孩子,接受她的忏悔,宽恕她的罪孽。

她的样貌与布里奥妮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是那画中的女子,有着一头金色长发。

这似乎也预示着,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布里奥妮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背负着内疚与自责。

很快,布里奥妮就完成了她的第一部舞台剧《艾瑞贝拉的审判》。

这出戏剧讲述了一位名叫艾瑞贝拉的少女与外来男子私奔的故事,传递了“爱情很好,但要理智”的主旨。布里奥妮的价值取向一目了然。

而这个故事,在影片开头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也暗示了姐姐塞西莉亚与管家儿子罗比的爱情,势必会以遗憾和悲剧收尾。

在布里奥妮兴奋地拿着手稿,穿过硕大的庄园,前往母亲房间的过程中,配乐大师Dario Marianelli巧妙地将打字机的声音作为鼓点,穿插在背景音乐中,创作出了属于布里奥妮的主题乐。

那响亮的打字机声,仿佛激昂的战鼓,预示着大事件的发生,也意味着打字机这一代表着虚构与创作的象征物,将成为日后悲剧故事里的重要角色。

不仅如此,导演在呈现布里奥妮、罗比与塞西莉亚三人之间的纠葛时,似乎有意地总让我们先看到布里奥妮眼中的版本。

在这样的设计下,我们从主观上率先产生一种误会。然而很快,导演又将事实的真相摆在我们面前,打破我们刚刚形成的认知与态度,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误会的存在。

正是在这种有些矛盾的体验中,我们被导演引导着走进了这段深深的罪孽,也走进了主人公赎罪的过程里。

我不禁想起了原著中的那句话:

“证人也是有罪的。人们整天都在目睹彼此犯下的种种罪行。今天你没杀人?可是对多少人的死你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03 - 阶级的差异与偏见

布里奥妮用一辈子去弥补年少时的过错。即便她已然成为了战地护士,救死扶伤,也依旧无法减轻自己的罪恶感。那些懊悔,犹如手上洗不干净的伤兵们的鲜血,已成了永恒的烙印。

然而在我看来,这一切并不完全是布里奥妮一个人的过错。

造成罗比与塞西莉亚爱情悲剧的还有当时的整个社会,以及这对恋人自己。

还记得,布里奥妮与塞西莉亚躺在庄园前的绿地上。妹妹试探地问姐姐:“你怎么最近都不和罗比说话了?”

塞西莉亚听了只是平淡地回答道:“只是我们的圈子不同罢了。”

这是在塞西莉亚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从一开始,连她自己都认为,她对罗比的爱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不得不说,这真是与先前凯拉饰演的伊丽莎白大相径庭啊)

对于阶级,身为管家儿子的罗比显然也是在意的,所以他才会对依靠塞西莉亚父亲资助的学费上剑桥一事耿耿于怀,才会发生喷泉旁的插曲。正如他多年后在法国对战友们说的那样:“我本来也没什么好出身。”

即便他再如何好强,要争一口气,也无法掩饰他实则脆弱的自尊心。

倘若没有两人心中放不下的阶级观念,也没有这份社会共有的价值评断,或许他们也不至于如此遮掩着相处,更不会发生误传信件这样的事情。那么,最终所有人的命运,都可能改变。

可悲的是,在布里奥妮的小说中,直到最后,罗比和塞西莉亚都以为当年真正的“强奸犯”是丹尼·赫德曼——庄园里的佣人。就在他们被自己的阶级偏见深深伤害过以后,他们又险些再度冤枉一个无辜的人。


04 - 战争的残酷

整个故事的后半部分,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密相连。导演乔·怀特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呈现上,精心设计。

事实上,原著的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的父亲正是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名老兵。

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对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的描绘,都抛开了政治的斗争,而更传递出某种人文关怀。

在电影那个将近四分多钟的史诗级长镜头中,乔·怀特将老兵们的呆滞、疲惫、压抑和无助表现的淋漓尽致。

画面中那抹挥之不去的蓝色,仿佛阵阵绝望的吟唱,唱着硝烟里的疼痛和生命的凄凉。

它在告诉我们,即便如今战争已经结束,背后的伤害仍会持续,甚至将如影随行,伴着这群士兵走完他们的余生。正如即便布里奥妮已然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她也无法改变那一切对罗比和塞西莉亚造成的伤害。

可至少,布里奥妮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为之赎罪。

而战争之罪呢? 

有谁来赎?

还有机会去赎吗? 

这样的赎罪,又要几辈子来书写呢?

我想,这也是《赎罪》的作者与导演,留给我们最大的疑问吧。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