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信条|含剧透个人解析
电梯工小yuan 2020-09-05

从昨天开始,《信条》在豆瓣上的评分一直在下降。

不少人评价道:即便是在《盗梦空间》这样极度烧脑的影片里,“诺兰爸爸”也会借助大段的台词,来解释梦境的原理,尽量让观众理解主人公们的任务。

而这一次,《信条》留给观众的有效信息似乎过于支离破碎了,叫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的确,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条》,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不过,相比之下,长久以来我们与诺兰爸爸之间形成的这种猜谜游戏的惯例,似乎更有意义。

毕竟,他不也借女科学家Laura之口告诉我们了嘛:“不要试图去理解它,感受它。”

01 - TENET

TENET一词作为影片的名字,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它直接对应了TENET组织,同时也具有信仰的含义。

这种信仰,尤其指一个集体的共同信念,或是某个宗教坚持的原则。

有趣的是,影片的最大反派萨特是没有任何信仰的,这一点我们会放在后面展开。

不难发现,TENET是一个典型的回文,正着写和倒着写得到的是一模一样的单词。

据说,这个词来源于庞贝古城遗迹中发现的一块石碑。

事实上,导演诺兰在影片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处提到过庞贝古城。还记得女主Kat的儿子Max告诉她,自己要和女保姆Anna一起去庞贝看火山熔岩。这一点,增加了TENET一词来源的可信度。

这块石碑被称作Sator Square (萨特幻方)。

这个名字很耳熟对吗?没错,影片中最大反派的名字就是萨特。显然,也是他一直在玩弄TENET这个概念。

这块石碑非常有趣。

仔细看,上面一共有五个单词,分别是SATOR, AREPO,TENET,OPERA和ROTAS。

不仅如此,不管你是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都可以拼写出这五个单词。更重要的是,无论你以什么样的顺序看这块石碑上的单词,横竖两个TENET都永远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十字架,与它的名字一样,是不可动摇的原则与信念。

除了我们先前提过的SATOR和影片的名字TENET以外,剩下的三个单词在影片中也各有对应。

影片的第一个场景,也就是14号的那场袭击,发生在国家歌剧院。在这里,对应石碑上的OPERA。

男主用来接近女主Kat的那张王牌——戈雅画作的复制品,是由西班牙画家Arepo仿制的,对应了石碑上的AREPO。

戈雅的画风相对黑暗粗犷,这里选择戈雅的画,似乎也暗示了男主即将接近的SATOR与他背后的组织研究的秘密是非常黑暗可怕的。

ROTAS这个词,本身具有旋转、轮回的意思,既对应了逆转门本身,也对应了它所代表的时间轮回、终点即是起点的概念。

再看TENET这个手势。这个手势最先是由影片开始考验男主的那位英国特工告诉他和荧幕前的我们的。但这位特工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只是含糊其辞。

直到男主一行人准备回到自由港飞机出事那一天去挽救女主的生命,坐在卡车集装箱里时,Neil才又用了这个手势,对逆转门做了一个简单的解释。

概括来说,在逆转门的帮助下,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交汇到一起,越来越纠结,人们从而依靠这个交汇,来操纵时间。

还记得男主在歌剧院里的接头暗号吗?“我们生活在一个暮光世界,且黄昏时分没有朋友。”

暮光是白天与黑夜共存的模糊时刻。早在一开始,导演诺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时间混沌的世界。

仔细看,这个手势与TENET这个单词以及逆转门两端所展现的不同世界一样,形成了某种对称。而对称轴,就是手指交叉的地方,也是逆转门本身。

提到这种对称,就不得不提到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时间钳形战术。

这个战术最先被反派萨特一行人使用。后来,在男主一方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也被利用。

简单来说,时间钳形战术,就是将一批人马分成两个小队,一边是正向小队,一边是逆向小队。正向小队与逆向小队同时出发执行任务,两队的任务在时间上互相对称,并通过逆转门相互联系。

这样看来,不难发现,导演诺兰在《信条》中使用的叙述时间线就可以被看作一次时间钳形战术的利用。

正如Neil在影片结尾对男主解释的那样:“你的整个任务都是一次时间钳形战术。”

原来,TENET本身就是个TENET。

虽说“诺兰爸爸”一直以独具特色的叙事线闻名,但影片结尾发现这一点的我,还是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02 - 红与蓝与熵

红色和蓝色在影片中多次对照出现。红色一直代表着正向的时间,而与之对应的蓝色则代表逆向的时间。

在自由港,男主与Neil第一次见到逆转门时,男主所处的房间门口贴着蓝色方形标签,而房间里的地上顺着边线贴着蓝色线条。对应的,Neil所处的房间门口贴着红色方形标签,房间的地上贴着红色线条。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男主处于逆向世界,Neil处于正向世界。

男主与女主Kat被抓时,分别处于红色房间和蓝色房间。红色房间为正向,蓝色房间为逆向。

同样,在最后的行动中,红色小队为正向小队,蓝色小队为逆向小队。

逆转门的原理是逆熵。这就要说起著名的麦克斯韦妖(Maxwell’s demon)了。

一般来说,根据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是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也就是说,一个孤立的系统的熵不会减小。

然而,詹姆斯·麦克斯韦却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新的猜想。

他假设:有一个密闭的容器。容器的正中间有一块板子将容器等分为左右两个区域。板子的中间有一个小洞,大小正好能让一个分子通过。

而在洞口,有一只小妖怪(假想的),操控着容器里的分子。它能够让所有运动速度快的分子都通过洞口去到容器的右边,而让运动速度慢的分子留在容器的左边。

这样到最后,容器的右边就全部是运动速度快的分子,容器的左边就全部是运动速度慢的分子。而整个系统的熵也就比一开始减小了。

倘若这个妖怪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人类便能制造出永动机。在影片中,这个妖怪就是萨特的逆转门。

我们常用蓝色标记(冷)慢的分子,红色标记(热)快的分子。回到影片里,逆向的世界可以将人带回过去,相较于正向的世界,时间要慢一拍。

这大概也算是,影片的一大彩蛋吧。


03 - 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

“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

这句话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男主准备把受枪伤的女主Kat带回过去,接受治疗时,Neil警告他说的。

第二次是男主回到过去后,被反派萨特发现,遭遇爆炸,险些冻死(逆转世界热量也会逆转),被Neil一行人救活后说的。

第三次则是在影片结尾,Neil决定要告别男主返回。男主因为在正向的世界里看到了Neil死去的结局(从Neil包上一直挂着的吊坠认出,这个吊坠在最开始歌剧院的袭击里也出现了),试图拯救这个朋友,阻止他赴死。

而Neil坚信已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所以他再次认真地告诉男主“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这背后对应着著名的祖父悖论:如果你穿越回过去杀死了你的祖父,那么你就不会出生,你又是如何穿越回过去杀死了你的祖父呢?

因为眼前的愿望就改变过去,可能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这也正是Neil不肯告诉男主在自由港看见的黑衣人就是男主自己,更不愿意说出两人之间真正渊源的根本原因。

男主将Neil的看法称之为宿命论,而Neil却只是笑笑说,这叫现实。

至此,导演诺兰的态度十分明确了。

《信条》在讨论什么?

影片开头,女科学家告诉男主:我们在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那是比核战争更加糟糕的事情。

抛开所有关于时间的设定,诺兰提出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源自人们的空虚、恐惧、自私、怀疑。

萨特没有信仰,他不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妻子、手下还是合作对象。在这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中,他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将得不到的一切全部毁灭,在死神的面前拉上全人类陪葬,以此来找回缺失已久的信任感和温暖。

萨特和他的追随者们,已经不再有勇气直面现实了。倘若如今的男主和他一样,为了留住好兄弟,改变了既定的事实,那便是一切怀疑的开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信念感瓦解的起点。

如今荧幕外的我们,正遭受着漫长的疫情。未来的世界,无人能预测。也没有人能从遥远的未来制造好一剂神药,回到现在彻底杀死新冠,拯救我们。

Neil的扮演者罗伯特·帕丁森在9月4日《信条》上映当天,被曝出确诊新冠。

种种巧合,让我几乎相信了宿命论。

不过想起荧幕上Neil帅气坚定的背影,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面对现实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祝罗伯特早日康复,也希望他本人能像Neil一般坦然乐观。

毕竟,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