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有许多话想对你说,随信附赠上我为你制作的账单,为了我们共同的回忆。我想要知道在你的记忆中,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爱吃蓝莓派的女孩,还是伤透了心的女孩?”
——Elizabeth
看国语版的王家卫电影是没有感觉的。
大概很多人都会认同这一点吧。
替换掉那些粤语台词,就好像摘掉了王家卫的墨镜。
王家卫还是王家卫,只是你不再熟悉。
我想,这也是许多人不喜欢《蓝莓之夜》的一大原因。
01 不同背景下的相似故事
《蓝莓之夜》是王家卫2007年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英语片。
很容易发现,里面满是《重庆森林》、《花样年华》,还有诸多这位导演的其他代表作的影子。
当Jeremy一次又一次拨打电话,企图找到他想念的女孩时,我又看见了在超市买凤梨罐头,一遍又一遍接通呼机,等待女友来电的何志武。
当Elizabeth在小饭店里打工,整日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时,我又想起了那个听着 California Dream,如加州阳光般灿烂的阿菲。
当重新编曲的 Yumeiji’s Theme(harmonica version)突然响起时,我再度回忆起,旗袍与西装交错,苏丽珍与周慕云在狭窄楼道里擦肩而过的那些寂寞夜晚……
有人说,王家卫江郎才尽了,才会一遍又一遍重复相似的内容。
对此,王家卫自己回应道:
“很多人说我重复自己,这话是不错的。时间其实就是重复,我就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不单是重复某一部电影,而且重复自己所有的电影。我把那些人物放在不同影片的背景下,看看他们到底会怎样。”
这一次,他把故事搬离了他熟悉的香港,搬到了纽约。
的确,东方人那种细腻内敛的感情放在西方人身上显得有些四不像。
可他仍然没有放弃去描绘城市里繁忙的街道,平凡的咖啡店、餐馆、酒吧,还有那些少有人关注的小人物。
他讲述的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故事,不止爱情,不止孤独,不止忧伤,还有现实。
也许,王家卫不过是想告诉我们,在香港也好,在纽约也罢,亦或是在这世上的任何一个灯火灿烂的地方,总是一样。
繁忙都市里人们的寂寞是通病,只是症状不尽相同。
02 我们只看见电车,却不知道它们去向哪里
片头字幕结束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疾驰而过的电车。
我不禁想起那辆开往2046的列车。
与之不同的是,在《蓝莓之夜》里,我们只看见电车,却不知它们要去向哪里。
一种强烈的漂泊感油然而生。
而故事里的主人公,似乎也都在四处漂泊。
Jeremy怀揣远大理想,背井离乡,从英国来到美利坚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却只能在纽约的某条街道上,经营着一家咖啡店。
Elizabeth说“我要到处去,直到没地方可去”,看似洒脱勇敢,却也不过是茫然不知所措。
Arny与分居的妻子Sulin早就不再说话,只能深夜在酒吧买醉,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家在何处。
总是开着车的Lesly宁愿在高速公路上慢慢游荡,也不愿早早回到赌城父亲的身边。
这些人在繁华的纽约,彼此擦肩而过,短暂陪伴,就像那些相向而行的电车。
与其说,是列车没有终点,不如说是这城市的忙碌和个人情感空间的逼仄,迫使人们四处游荡,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真正的归宿。
03 门和钥匙,背叛与抛弃
在我看来,影片中Elizabeth和Jeremy的故事,是关于背叛和抛弃。前者被男友背叛,他爱上了别的女人,后者被女友抛弃,她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意义。
这样的背叛与抛弃不仅使他们重归单身生活,更是将他们从美好幻想里拉回到现实之中,去感受整座城市的寂寞。
因此,我总觉得Jeremy的那一吻,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
导演王家卫刻意让我们频繁地看见咖啡店被关上的门,人们的背影,还有横亘在镜头与主人公之间的各种遮挡物,比如玻璃窗、墙、柜子和桌子。
一方面,把遮挡物当作前景已经是我们熟知的王家卫的个人特色。另一方面,这样的呈现也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一种疏离与隔阂。
在都市中,人与人的沟通并非畅通无阻,人和人的关系也并不那么坦诚。
几乎每个人都有所保留。
有人因为胆怯,有人只是处事圆滑。
不过,他们都是试图在被别人抛弃和拒绝之前,先抛弃和拒绝别人,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所以最不想说再见的Elizabeth选择不告而别。
那一夜结束时,她决定用最长的方式过马路。
一个不大的玻璃罐,装着许多人的钥匙,却装不下背后的故事。
正如伤心的人们留着钥匙,天真地以为只要钥匙还在,就能打开那些门,殊不知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手里的钥匙,而在那些紧紧闭上、或是为别人敞开的大门。
城市生活绚烂多彩,人们的选择太多了。就像Jeremy对Elizabeth提起柜台里总是卖不掉的蓝莓派时说到的那样:
“蓝莓派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人们选了其他。”
当人们沉浸在眼花缭乱的眩晕感中,许多事物便注定要孤独,且不被看见,不能长久。
Jeremy无法记住顾客本人,只能依靠他们点的菜勉强回忆。许多事明明在眼前发生过,却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以至于回顾自己的一整天,也需要借助店里的监视器。
或许,是咖啡店的生意太红火,使Jeremy无暇顾及身边,从而忽视了许多。
又或许,是他刻意选择无视,为的只是守住自己和繁忙都市间的最后界限。
04 酒精和消逝的爱情,成瘾与疯狂的占有欲
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有人无法长情,有人却像吞下了一整瓶安眠药,久久无法醒来。
警察Arny对已经和自己分居的妻子Sulin的占有欲,正如他对酒精的上瘾。
每天,他都来到Elizabeth工作的酒吧,点上近10杯烈酒,在吧台,从傍晚坐到午夜。
从他口袋里揣着的那一大把戒酒团的不醉筹码就可以看出,他对酒精的依赖和成瘾,已经使他越来越难以满足。就像他对炙热爱情的想象,使他忍不住从Sulin身上不断榨取温暖,令她窒息,想要逃脱。
如同瞌睡的人靠掐自己来保持清醒,他在刻意维持失恋的痛彻心扉,因为那能唤醒他麻木的感官,让他深切感受到:除了生活的琐碎,还有更值得为之伤心的东西。
我猜,他并不是喜欢酒精,而是贪恋在醉生梦死中得以从压抑生活中解脱出来,片刻喘息的瞬间。
正如Sulin在Arny死后手捧伏特加对Elizabeth说的那样:
“这东西可真难喝,但我想没人在意它好不好喝不是吗?”
同样,令他深爱的也不是妻子,而是那被浓浓的爱意包裹着的感觉。
作为一个普通的警察,Arny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城市里巡逻,游荡。
不断重复的日子,使周遭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显得不痛不痒。只有他以为的爱情,是他暗淡生活中唯一有颜色的东西。
因此,当Sulin当着Arny的面摔门而去的时候,Arny无地自容。
那个背影就像一记冰冷的耳光,重重的落在Arny的脸上,仿佛在告诉他,他的满腔热情都是无病呻吟,都是笑话。
那一刻,门与墙壁碰撞的声音,比本该到来的枪响更加刺耳。
05 谎言与猜忌,筹码和真情
Arny 死后不久,Elizabeth便转去了一家赌场工作。
那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真情实感,充满了谎言和虚张声势。
在赌场里,你分不清白天与黑夜,只能看见老虎机上闪烁的符号,和人们眼里贪婪的绿光。
就像谎言混淆了真假。
也正是在这里,Elizabeth遇到了与她截然不同的女孩Lesly。
前者即便曾遭遇男友的背叛,也仍然对这个世界满怀期待与善意。她几乎相信一切,甚至愿意相信赌徒的承诺,将自己的存款全部借给Lesly做赌资(当然Lesly最终还是兑现了她的诺言)。
而后者从未停止过怀疑、防备和猜忌。
一方面,这是她作为一个老练的赌徒必备的技能;另一方面,这却也是由她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疏离感造成的。
当这个年轻的女孩像所有的叛逆少年一样偷走了父亲的豪车,试图引起他的关注时,这个“老混蛋”却只是把车送给了她。
从那一刻起,她发现了所谓真情的联结是如此脆弱,也不再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她不再确信自己是否重要。那种恐惧与无助,就如牌桌上开牌的一瞬间。
为了让自己鼓足勇气,继续生活,她也只能像在赌局中一样,虚张声势,故作坚强。
幸运的是,Elizabeth身上的那股真诚与傻劲,让她突然明白,给自己一个信任别人的机会,比赢得对手的全部筹码,更能带给她勇气。
曾经有人问王家卫:“为什么你的作品总是有一丝悲情?”
他只是平淡地答道: “我不悲情,我说的是现实。”
我想,当Jeremy俯身用吻拭去Elizabeth唇上残留的蓝莓派的奶油时,他争取的也不只是一份爱情。
那是一种态度。
意味着从今以后,不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他将永远坐在这里,守着这个蓝莓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