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这篇文字属于《拔苗助长》的姊妹篇,透过这些内容(包括《你慢慢》微电影),貌似凌乱无序,荒腔走板的章法,旨在唤起“人的这个生命属于自己的”这种意识,无非是祈望有缘看到且能够理解这个道理的朋友,由此自强不息,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才发现自己的人生,历尽苦难,虽然勤奋却一片荒芜。
“生而为人,顶天立地,侥幸和不劳而获的想法是可耻的,也十分愚蠢,这是我们一辈子都要恪守的人生道理。”
《你慢慢》中提及的掩耳盗铃,由骗人其实是在欺骗自己,怎么就跳跃至“侥幸和不劳而获的想法是可耻的”?这里面有没有层层递进且较为深刻的逻辑关系?为了避免嫌疑和误会,我将以自己为靶心,试图阐释其中的道理。
倘若阅读过程中感觉表达言语或嫌稍许刻薄,不幸引起您的反感与不安,还请见谅!(我也不是有意冒犯,敬请多多包涵!)
这个夏天,剧组再次暂时解散之后,很快我就粗剪出一个六十分钟的《你慢慢》电影样片。在等待终南山秋景补拍镜头那些多雨的日子里(今年没有秋老虎,过多的雨水很快从盛夏过度到了深秋),我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之中……
在拜访一位多年不曾会面的朋友时,聊起我的电影,他指出最关键因素:你搞的这个电影,根本就不纯粹。
问题在于,《你慢慢》仅仅只是一部电影,而我觊觎了:完成最初的电影梦想,向了不起的电影人致敬,宣传家乡习俗和景致,打造童星,推出素人演员……甚至还试图在电影中探讨有关教育、方言/语言、留守儿童、大龄剩女、乡村爱情等等话题。专业的问题,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我没有资金:一个连做电影音乐经费都拿不出来的人,谈创作一部院线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于此,我早已看清自己私心挟裹的欲望,在投机不成之际,只想找个台阶下罢了。现在只能痛下决心,确定放下电影梦,将《你慢慢》止损为微电影。
这个损失有多大?一部院线电影拿到龙标之后,就不只可以在流媒上获取收益,若率先由影院公映就会有票房分成;影片的参与者从编剧/导演/摄影师/制片和主演,都将获得专业电影人的资格标签……所以它最起码会是我拿到专业电影工作者的门票,之前不管为别人的电影做了些什么工作,那些都只属于打工者作为干饭人的搬砖行为履历。而我现在所做的这个,一个连备案也没有的微电影,只不过是和我们拍电影这件事有关联的人员看个热闹罢了。
不具传播性,遑论围观者。
不单是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全部打了水漂,当初邀请亲朋好友助力参与《你慢慢》拍摄时“如果电影赚了钱,将会按比分红”的许诺,(现在连成本都收不回)也就成了空谈——我的财务状况原本就是负资产,以后的日子恐怕更是雪上加霜。
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况且,我并不是来卖惨的!【要说惨,我的生活还真惨:不光拍电影的经费是找朋友借来的,就连拍《你慢慢》用的设备,也是2018年借朋友的钱添置。转眼间五年过去了,那份钱至今还没有能力偿还……所幸的是朋友并没有就此事问过我,至今为止一次也没有。这件事,也没有影响我们在其它事务上的联系,这或许说明人家觉得我不会是个欠债不还的人吧。】
咳咳!我现在还用那次和朋友的交谈“做幌”,难道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出“掩耳盗铃”吗?
粗剪出样片,我都明知自己玩不下去了(那些纠结的日子就是证明),还要找个台阶安抚一下脆弱的心灵;其实早在开拍之初,我就心怀侥幸——拍摄期间,每天我嘟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也行啊!”(这句话有两个意思:拍好了的时候,对大家的合作成果赞叹不已;搞砸的时候,就用来安抚自己——按着流程走的,毕竟像我这种情况,电影能够开拍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所以最终,我为我的侥幸,付出了沉重代价。
那些出彩的镜头,画面成果,是一种幸运,而这种幸运迷惑了心智,让我以为“此乃常态”。有志者事竟成,已经如此幸运,想必天助我也!由此,就会对现场发现的错误,心存侥幸:这是一个不存在完美的世界,任何事情都有综合因素,为了达成愿望势必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正是这种侥幸害了我,假如当初发现不合适的人或事,立刻纠正——《你慢慢》的结局,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自己明明就没有尽心尽力,我那些愚蠢的侥幸心理和做法,导致了一个悲催下场,获得可耻的结果!
在小学戏结束之前,我特意给孩子们讲了这段话。
如果说,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着重点在父母,那么掩耳盗铃的着力点就是本人。相对来说,掩耳盗铃其实更为重要,毕竟:“我这个生命是属于自己的!”
事实上,别人不能、也没有办法替代我,令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就像我在现场强调的那样,听起来很容易,好像自己已经懂了,对状况有所了解,实际上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很难的。
当一个人明白这个生命是属于自己之后,就不会再找其它借口来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了。譬如,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在给父母读书,也不会怨恨亲朋好友为何不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简单的来说就是,自从发现了“掩耳盗铃”之后,便再也无法心安理得地欺骗自己。当然也就不会抱怨社会,因为社会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然而,很多人会说:这个社会明明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平等,甚至不公平,为什么还要强调社会对谁都是一样的?
回答这个疑惑之前,我还需要先分析一种现象:大多数人都是毫无来由地将职业成绩或者个人成就,当成了人生的成功标识去羡慕和标榜。
在我看来所谓的成功,并不完全是你能够将某件事务做到极致。譬如,做官到顶也不过是当了皇帝,这属于职业范畴;能够将某种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仅属于个人成就。由于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掉,诸如此类的东西最后都会随着我们的离开而灰飞烟灭。我所认为的成功就是:自己在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毫无愧疚地对自己说“这一生,我对得起这个生命。”
假如我们把每天都当成一个小生死,每晚临睡前就应该换成“这一天,自己并没有虚度光阴。”过好了每一天,也就过好了一辈子。难道不是吗?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生到死,大家每天也都只活二十四小时,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所有人最终只对自己负责……难道对谁会有区别对待?故而,环境对谁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你的职业是做官还是做乞丐,能不能做好,并不完全由你来“决定”,这牵涉其它因素(篇幅有限,暂不展开)。
所以问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要拿来做什么才不算是虚度光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但是很多人都在逃避,揪根揭底,无非就是这个人的一生属于“莫名其妙地生来,最后稀里糊涂地死去,而且在活着的时候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好像自己根本就不会死去。。。”
由于这个问题存在本质上的严重性,我就不顾及一些人那点可怜的自尊心了。当然,这不过是好听点的说法,实质上也就是佯装满足其人微不足道的虚荣心:这辈子兢兢业业、大富大贵、子孙满堂、事业有成……倘若人生答卷只是如此,亦不过属于“掩耳盗铃”式的活法而已。(你以为那些属于你的东西,死后只是两手空空,啥也没带走。)
何以如此?原因在于:
一个人从“明白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到“发现自己要走的路”,这是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个过程有两种方式,要么掉进抑郁症的坑里然后爬出来,要么听从了他人点拨,机灵地绕过了那个坑,从而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个过程很危险,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更加讨厌的是,千辛万苦到此,却发现最艰难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所以,郑板桥才有“难得糊涂”的感叹。
关于这点,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很多人一辈子稀里糊涂,从来都没有聪明过,却标榜自己崇尚“难得糊涂”。人们愿意过掩耳盗铃式的人生,就是在逃避“生命属于自己的”这个起点,因为那条清醒的路,太过于艰辛……因此我觉得一个人最先欺骗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至于一个人为什么会上当,原因在于:首先对事物的不了解,其次躲不掉自己的贪婪,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对事物状况了解得很清楚,就不可能受到欺骗:所谓的圈套就是别人利用了我的未知进行欺骗;如果我没有贪欲,圈套通常就不会起作用,因为自己不会往里钻——这个法则,放大到群体范围,同样有效。
也就是说,自己既无知,又贪婪,最直白的说法就是没有那个能力还想获得那种果实,这就是心存侥幸。幸运看起来似乎是存在的,一次涉险成功,两次……然后总有一次会踩空,掉进陷阱,这是欲望驱使的必然结果。
要不要有一个“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很幸运,这一次,这件事,也不会一脚踩空”的想法?还是一直以来,自己其实都是这个样子的。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句话是对的,但我们不能用它来标榜自己的人生。毕竟欲望是很难消除的,假设还需要吃饭/睡觉等,就不能说自己没有欲望,因为这些本身就是需求,属于欲望会产生烦恼……
如果一个人虚度自己的光阴,到头来必然会有一个悔恨的人生。虽然,清醒可能会有痛苦;却也,因为勇敢,且不后悔。
话已至此,不妨再次整理一下思路,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清晰明了:
第一步,明白我们的这个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很多人会逃避这个问题,原因在于不敢面对下一步,采取的鸵鸟政策,虽然荒谬,但是有效。】
第二步,找到出路,或者叫入口,就是知道要用这个生命来干嘛。【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个最痛苦的过程,因为找到这个”切入点“并不容易。方法有两个,要么自己从抑郁症的坑里爬出来,要么绕过这个坑很聪明地听从了智者的点拨,明白了生命是个什么东西。从第一步到第二步,体会就是痛苦地领悟到人家为什么会说“难得糊涂”。】
第三步,知道了用这个生命来做什么之后,开始努力。就像浮萍生了根,不再随波逐流。我觉得最确切的形容方式就是流浪者打点行装,走向回家的路。【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正在走向回家的路,而充满担忧……如果路是对的,感觉就不会怎么痛苦了,因为沿途的风景别有一番滋味,也算很美好。这个阶段其实也是一个奔波忙碌的时刻(毕竟有时候还要面对走错了路,从头再来的窘境),因为回家心切,一定会顾不上东拉西扯——所以,我对于人世间那些虚伪无聊的应酬,厌恶至极。】
第四步,有了故乡的消息,望见家门。【我不知道走到这一步的感觉,只能猜想出的画面:虽然疲惫,却充满欣喜。】
第五步,登堂入室,回到家中就意味着无需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惊恐不已……到了那个时候,才是自己真正能够自主的开始吧?光是想一想,就很满足。】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五步走——哎呀!强悍勇敢的干饭人不说丧气话,不就是五步而已,咱们抬头挺胸,迈着舞步,潇洒启程。毕竟,就算是再长、再坎坷的路,都会有个尽头,也就一定能走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怕我们畏畏缩缩,不肯走出第一步。
话说,那天下午也和朋友讨论了将来,关于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类似这种形式,以影视短片为载体,进行“启蒙教育”。包括能够参与的核心成员,具体到如何运作……那些貌似远大宏伟的梦想,只是由于缺钱,暂且搁置。
朋友认为我说的“那个问题”太大了,因为很多人并不需要教化,他们只想着别人替自己安排一切,然后享受生活,就能感觉“岁月静好”。我当然也不否认这一点,而且提出对于质疑所谓的教育有没有用,关键在于没有办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即使那个人很愿意接受教化,也很努力,可他会在什么时候“明白生命属于自己的”,然后“碰到”那个“切入点”——因为这个东西,需要自己领悟到才行,别人没有办法调教到这里。
谈论这些,当成聊天话题可以,但是要展开拳脚大干一番……恐怕一般人都会觉得:我这个人搞东搞西,不知道究竟要闹哪样?
既然闹腾不起来,那就哪样也不闹。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别给社会添乱就好。呵呵!
最后祝愿: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和热爱这个生命,没有抱怨,现世安好!
这些文字需要支持和鼓励,赞赏的最好方式就是点赞和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点击“阅读原文”,观看《你慢慢》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