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宇文邕,飞龙在天大势已成
孙东 2025-05-05


宇文邕,即历史赫赫有名的周武帝,作为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仅是宇文泰的小妾,既非嫡出,在众多庶子中也未占得先机。然而,命运的轨迹因权臣宇文护而陡然转向。宇文护先后谋害了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毓与三哥宇文觉,使得皇位意外地降临到这位既非嫡长子、亦非庶长子的皇子身上。

武成二年(公元 560 年)四月,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毓惨被宇文护毒杀,宇文护旋即拥立宇文泰在世诸子中年纪最长的宇文邕为帝。年仅 17 岁的宇文邕,就这样登上了北周的皇位。无巧不成书,同年,高演发动政变推翻高殷,自立为帝。高演即位后,雄心勃勃地欲对北周发起攻伐,这一举动让宇文护与宇文邕着实紧张了许久。好在天不遂人愿,高演不久后骑马时意外摔死,北周的这场危机才暂时得以缓解。

宇文邕生性沉稳,平日里沉默寡言。鉴于两位兄长皆命丧宇文护之手,他登基之后,行事极为乖巧,凡事唯宇文护马首是瞻。不仅接连为宇文护加官进爵,诸如大冢宰、晋公、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要职位,毫不吝啬地尽数授予,更是将军政大权全部交予宇文护掌控,自己仿佛成了甩手掌柜,对具体事务鲜少过问。

实际上,宇文护并无称帝的野心。当初诛杀宇文觉时,以他的权势与姓氏,想要称帝并非难事。况且当时大臣们对宇文氏内部的权力更迭并不在意,甚至直言:“此乃宇文家之事,你们自行决定就好,我们没有异议。” 宇文护不过是贪恋权势,见宇文邕如此 “懂事”,便逐渐放下戒心,二人表面上相处得极为融洽,尽显兄友弟恭之态。

说来北周也算幸运,原本经过高洋十年的励精图治,北齐国力强盛,对北周形成了压制与进攻的态势。但自高湛称帝后,北齐统治集团内部陷入内斗,精力消耗殆尽,北周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也随之骤减,从而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于是,宇文护开启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一,他大力扩充府兵兵源,将乡兵纳入府兵体系,此举有效稀释了鲜卑贵族在府兵中的比重,实则是一种变相的中央集权手段;其二,他着力铲除那些位高权重且桀骜不驯的鲜卑军头,转而提拔汉人军事贵族,因为相较之下,汉人军头对其威胁相对较小。例如,八柱国中掌兵的李虎、李弼早早离世,于谨则是宇文护的坚定支持者,而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皆被宇文护设法铲除。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强化了宇文氏对府兵的掌控力度。

这一时期,所有事务皆由宇文护主持操办,宇文邕则在背后默默支持,对宇文护的举措频频点赞,自己并不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

公元 562 年,一件足以影响北朝局势的大事发生。外围宗室大将贺兰祥不幸去世,其职位由尉迟迥接替,而尉迟迥空出的职位则由汉人军头杨忠补上。这一人员变动,乃是宇文氏有意拉拢汉人,以平衡鲜卑人在军事上话语权的举措,然而,却不经意间为日后杨坚篡位埋下了伏笔。

隐忍蓄势,巧除权臣

公元 563 年,突厥完成内部整合后,派遣使者邀约北周共同讨伐北齐。北周遂派汉人军头杨忠统兵出征,杨忠率军自南向北进发,突厥则自北向南推进,双方约定于晋阳会师。两军在北齐腹地山西一带烧杀抢掠,致使北齐深受其害。高湛在段韶、高长恭与斛律金的辅佐下,历经艰难,才将北周与突厥的联军逐出境外。经此一役,北齐自高欢邙山之战后所保持的攻势被迫转为守势,双方攻守之势就此逆转。杨忠回朝后,向宇文护与宇文邕建言:“如今北齐已然虚弱,我们可趁机攻打;而突厥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也无需过于惧怕。” 但宇文护与宇文邕深知,在尚未彻底解决北齐之前,不宜招惹突厥。于是秉持着 “减少敌人,增加朋友” 的原则,决定维持与突厥的盟约,共同谋划对付北齐。

次年,突厥再次邀请北周一同攻打北齐,宇文护内心对此极为抵触。此时,他所推行的中央集权与改革尚未完成,且北齐也并未虚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此时贸然出兵,风险实在太大。然而,由于前一年杨忠作战进展顺遂,宇文护若拒绝出兵,恐被众人视为懦弱之举。无奈之下,他征调了二十四军、京城及周边的兵户,以及秦、陇、巴蜀等地的军队与各蕃国的兵力,总计二十万,兵分三路出击。北路派少师杨摽从轵关出兵,南路令大将军权景宣率华山以南的军队出击豫州,中路则由大将尉迟迥率兵十万进攻洛阳。宇文护自己则坐镇弘农,作为后援,随时准备支援各路大军。

面对北周来势汹汹的进攻,北齐全力抵抗。大将娄睿与杨摽对阵,成功斩杀杨摽;北齐三杰南下洛阳,高长恭更是在邙山创下了五百破十万的辉煌战绩,致使北周中路军大败而归。南路的权景宣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独木难支,在其他两路失利的情况下,也被迫撤退。此役虽未让北周伤筋动骨,但却极大地动摇了宇文护在军中的权威。

然而,宇文护并未对此过分在意,他选择退回关中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时机的到来。此时的北周朝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长期顺风顺水的宇文护疏忽大意,丝毫没有察觉到潜在的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随着宇文护长期独揽大权,他大肆提拔自己的子侄与亲信,这一行为得罪了众多关陇贵族。这些贵族们逐渐向宇文邕靠拢,不久之后,宇文邕的麾下便汇聚了宇文直、王轨、宇文神举、宇文孝伯等一批反对宇文护的大臣。而宇文护对此却浑然不知,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权势之中。

宇文邕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在暗中隐忍,与此同时,他也在等待着时机的成熟,先后熬死了高湛、段韶等北齐关键人物。

天和七年(572 年)三月,宇文邕终于等来了绝佳的机会。宇文护从同州巡视返回长安,宇文邕在文安殿接见他之后,便偕同他一同去觐见皇太后。途中,宇文邕装作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对宇文护说道:“兄长,有一事我实在是忧心不已,想求兄长帮忙。母亲向来喜爱饮酒,如今年事已高,饮酒愈发频繁,还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撒起酒疯来,这对她的身体极为不利。我多次劝说,却毫无效果。兄长您说话向来有分量,劳烦兄长帮忙劝劝母亲。我特意写了一篇《酒诰》,等见到太后时,兄长您就念给她听,想必一定会有效果。” 宇文护听后,未加思索便一口应允。见到太后行礼之后,他便取出《酒诰》,认真地诵读起来。就在此时,毫无防备的宇文护,万万没有想到,身后的宇文邕突然掏出玉珽,猛地向他的头部砸去,宇文护猝不及防,瞬间倒地。宇文邕当即命令太监何泉用御刀砍杀宇文护,然而何泉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慌乱之中,一刀砍下去却并未砍中。藏在屏风后的宇文直见状,再也按捺不住,迅速冲了出来,夺过何泉手中的刀,对着宇文护一阵猛砍,最终将宇文护砍死。

宇文护死后,宇文邕当机立断,即刻召集王轨、宇文神举、宇文孝伯等人,迅速展开对宇文护子侄及亲信的抓捕行动,一举诛杀了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以及伏侯龙恩、大将军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宇文邕凭借着这一系列雷霆手段,成功夺回政权,并立儿子宇文赟为皇太子。宇文护被杀,标志着北周军政大权终于重归宇文泰一脉,宇文邕也成为北周建国后首位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

励精图治,富国强民

作为在父亲与高欢及北齐的争斗中成长起来的宇文邕,深知攻灭北齐乃是证明自身能力的绝佳途径。因此,在掌权不久后,他便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政策。

宇文邕果断下令释放奴隶,将他们赦免为良民,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豪门大族大肆蓄奴的局面,使得国家的户口数量得以增加,财政收入也随之提升。在军事方面,他着力完善府兵制,积极吸纳汉族农民加入府兵队伍,并规定府兵本人及其家庭可以享受租调和徭役的减免政策。如此一来,原本受地方豪强大族控制的农民,纷纷成为朝廷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汉族士兵也逐渐成为府兵的主体,兵农合一的制度由此逐步形成。

在北周时期,僧侣数量之多,令人咋舌,竟高达 300 多万。而据正史记载,北周当时的总人口仅为 1250 万,这意味着每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是僧侣。这些僧侣已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如同吸血虫一般。寺庙长期只进不出,积累了巨额财富,富得流油。然而,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他们非但不伸出援手赈灾,反而趁机大肆吞并土地。不仅如此,寺庙还发展出了中国最早的典当机构 —— 寺库,打着救济百姓的幌子,发放贷款并收取高额利息。再加上众多王公贵族笃信佛教,如果不加以有效制止,一些利欲熏心的和尚便可能借 “佛祖之名” 操控这些达官显贵,进而危及整个王朝的统治。

宇文邕深知佛教势力过度膨胀对国家的危害,决心压低佛教的地位。为此,他数次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共同开会讨论三教的优劣,意在确定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的次序。在会上,佛、道两教的辩论异常激烈。据《续高僧传・智炫传》记载,高僧智炫在辩论中凭借卓越的辩才,力挫道士张宾。周武帝宇文邕见状,为道教护短,斥责佛教诸多不净之处,智炫则毫不示弱地回应道:“道教之不净尤甚!” 宇文邕既辩不过和尚,又恼恨道士不争气,一气之下,干脆在建德三年(公元 574 年)下诏,将佛、道两教一同取缔。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宇文邕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为强硬。拓跋焘当时是崇道灭佛,只抑制了佛教,反而大力弘扬了道教。但宇文邕与他不同,宇文邕并未下令诛杀任何僧侣,只是将全国寺庙的资产全部没收,并勒令僧尼、道士还俗。这一举措对于当时急需兵力和财力的北周王朝来说,无疑如同久旱逢甘霖,意义重大。

公元 577 年,宇文邕亲率大军出征,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将士们的英勇奋战,以少胜多,成功灭掉了北齐政权。随后,他又将废除佛教的政策推广到了北齐境内。他亲自来到北齐国都邺城,召集数百僧人进入宫殿,当众宣布废佛令。

一位法号慧远的和尚听闻后,厉声抗辩道:“陛下依靠王权,肆意拆毁佛寺、毁坏佛经、破坏三宝,要知道地狱可是不分贵贱的,难道陛下就不害怕吗?” 宇文邕听后,哈哈大笑道:“若能让百姓过上安乐的生活,朕又怎会惧怕下地狱!”

从公元 574 年到 578 年,四万多所寺庙被赐给王公作为宅第,所有的佛经佛像也都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建德灭佛” 事件。

在宇文邕推行的诸多改革中,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尤其备受瞩目。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兴盛,北魏末年,北朝就拥有三万多座寺院,僧尼人数多达二百多万。到了北周,佛教发展更为繁盛,境内寺庙林立,佛像随处可见,僧侣们大量侵占良田,隐瞒人口数量,蓄养奴婢,并且无需缴纳赋税,这一系列行为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宇文邕尊崇儒学,以汉族自居,从内心深处不愿看到自己的臣民信奉佛教。为了增强国力,扩充财源和兵源,他毅然将矛头指向了佛教。

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北周国势日益强盛,宇文邕也因此萌生了伐齐之意。建德四年(575 年),勋州刺史韦孝宽上疏,向宇文邕献上了著名的《平齐三策》。上策建议北周主力出轵关,同时广州部队从三鸦出兵山南,大军沿黄河而下,北路军则截断并州与晋州之间的交通,几路军队齐头并进,直驱邺城,必能一举成功;中策主张联合南朝陈国,不断对北齐进行骚扰,待其疲惫不堪后,再大举进攻;下策则是表面上与北齐交好,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韦孝宽主张主力从黄河以北出兵,这一策略改变了宇文泰、宇文护主攻洛阳的传统路线。《平齐三策》让宇文邕坚定了伐齐的决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多次与齐王宇文宪、内史大夫王谊秘密商议伐齐事宜,同时派人前往安州,听取安州总管于翼的意见。于翼乃是北周开国元勋于谨的次子,也是宇文邕的姐夫,他建议在边境减少兵力部署,以此缓和双方的敌对状态,使北齐放松警惕,然后再攻其不备。宇文邕广泛采纳众人的建议,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北齐,主动示好以麻痹对方,另一方面则借机收集敌方情报。

两度伐齐统一北方

建德五年(576 年)十月,宇文邕正式下诏,宣布对北齐发动进攻。此次北周精心动员了 18 万兵力,兵分六路,如猛虎下山般扑向北齐。宇文邕亲自率领 6 万主力,兵出潼关,直逼洛阳;齐王宇文宪率军两万进军黎阳,常山公于翼率军两万进军汝南,梁国公侯莫陈芮率军两万出太行道,申国公李穆率军三万进军轵关,隋国公杨坚则率水军 3 万从渭河转入黄河,顺流而下。此时,北周关陇集团的新生代全面接管了各部队主帅之位,除了老将李穆之外,这些将领大多是太子党和官二代,他们要么是宇文邕的兄弟,要么是当年六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子侄。

北周军队开局极为顺利,宇文宪迅速攻占武济后,又进军围困洛口;于翼、李穆等人也是连战连捷;宇文邕则亲率北周主力,很快便攻取了河阴城。河阴城乃是为防守河桥而设置的河桥三城之一,当年宇文泰与高欢两人曾在此地多次激烈厮杀。另外还有两座城,分别是河桥北面的北中城,以及河中沙洲上的中潭城。宇文邕攻下河阴城后,乘胜进攻中潭城,然而,驻守中潭城的北齐大都督傅伏,凭借着有利的地势,率领部下拼死死守。北周军日夜围攻二十多天,却始终无法攻破中潭城。无奈之下,宇文邕不得不转变进攻方向,掉头攻打洛阳西北的金墉城。金墉城的守将是北齐洛州刺史独孤永业,他常年与北周对抗,极为擅长防守边疆城镇。宇文邕亲自指挥攻城三十余日,却依然无法攻克该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宇文邕的心情愈发焦急。就在此时,传来消息称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率领的援军已经抵达黄河岸边的河阳。宇文邕听闻此消息后,急火攻心,竟然病倒了。经过再三权衡,宇文邕最终决定退兵,其他五路周军见状,也随之纷纷退兵,已经攻占的三十余座城池,也不得不全部放弃。声势浩大的第一次北周伐齐行动,就这样草草收场。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建德四年(575 年),北齐局势急转直下,高纬先后诛杀了高长恭与斛律光这两位北齐名将,又恰逢冀、定、赵、幽、沧、瀛六州遭遇严重洪灾,北齐国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宇文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亲率十八万大军御驾亲征。北周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攻下北齐 30 座城池。但就在胜利在望之时,宇文邕却突然重病缠身。此时的北齐已然摇摇欲坠,可宇文邕怎愿将灭齐之功拱手让与他人,无奈之下,只能含恨撤军。此役虽未彻底灭掉北齐,却让北齐精锐丧失殆尽,元气丧尽。

建德六年(577 年),宇文邕卷土重来,兵分两路,一路直逼高家老巢山西,一路进攻洛阳。北周军队进军顺利,所到之处,北齐军队望风披靡,北齐宗室或被抓或被杀。最终,曾经强大的北齐宣告灭亡。宇文邕将高家子弟以及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尽数带回长安,还一把火烧毁了北齐修建的壮丽宫殿。由一代枭雄高欢建立的北齐,就此覆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北齐灭亡后,突厥成为北周新的威胁。突厥统一北方后,虽与北周结盟,却对攻齐之事并不热心,反而凭借强大的武力,收受北齐、北周的财物,尽享渔翁之利。佗钵可汗常常对手下说:“你们看,我在南边有两个儿子,北周和北齐,他们都争相孝顺我。” 不仅如此,突厥还时不时地冲破长城,到北齐境内烧杀抢掠。北齐灭亡后,佗钵可汗为了继续维持其在北方的霸权,推出北齐逃出来的宗室高绍义为新皇帝,召集北齐旧部,并集结突厥大军,打着为北齐复仇的旗号,进攻北周的北部边疆。

宇文邕岂会坐视突厥如此嚣张,宣政元年(578 年),他不顾身体的疲惫与虚弱,毅然亲率六军北上征讨突厥。然而,此时的宇文邕身体已极度虚弱,行至半路便支撑不住,突然病倒。北周军队无奈之下,只得撤军。回到洛阳当天,宇文邕便带着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遗憾,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六岁。他留下遗诏,让长子皇太子宇文赟继位,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宇文邕性格沉稳内敛,在宇文护掌权的漫长岁月里,他长期隐忍,以子侄之礼敬重宇文护的母亲。每次见自己母亲时,只要宇文护在场,他都会恭敬地让宇文护就座,自己则侍立身后,以此麻痹宇文护,使其放松警惕,对他暗中发展势力的举动毫无察觉。他除去宇文护的手段果敢而干脆,亲自出手用玉珽打蒙宇文护,随后在宇文直的协助下,将宇文护斩杀,处理宇文护党羽时也同样迅速果断,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和行动力。

掌权之后,宇文邕一心致力于统一天下的大业,为此他全力开发兵源、税源,甚至不惜对过度膨胀的宗教势力下手。他摒弃个人享乐,身着粗布衣衫,居住在简陋的宫殿,食用粗糙的食物,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亲自参与练兵,每当士兵立下战功,必定给予丰厚奖赏。灭齐之后,他将齐国宫中的金银宝器、珠玉丽服以及宫女二千人,全部用来奖赏有功的将士,自己却一无所取,因此深得军心。灭齐之后,他预计在一两年之内便可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于是更加拼命地工作。然而,长期的操劳与征战,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最终他因身体不堪重负,在北征突厥的途中倒下,壮志未酬,令人扼腕叹息。

惜乎宇文邕,胸怀混一宇内的雄才大略与高尚德行,却因身体过度透支,倒在了统一全国的前夕,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壮志未酬的杰出雄主,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人们口中传颂的传奇,也为历史的长河增添了一抹悲壮而又绚烂的色彩。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