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剧院魅影》隐藏的价值观
lazmush 2024-02-14

《剧院魅影》本身不算讲了一个好故事。它没有一个矛盾被解决的结局(魅影被亲之后消失了,他的纠结、他和其他两人的三角关系,后来怎么样了?戛然而止了。);子爵没有立体、完整的形象;魅影是背人命的人,非常惊悚、恐怖且不必要;剧情衔接也不流畅,故事发生没那么顺理成章,要靠脑补。所有的剧情,都是设计出来刻画魅影的色彩的,这使得它不像一个常规的讲故事的音乐剧,就是没头没尾地让人看看魅影这么个人。这非常恋爱脑视角,让观众恋爱脑般地关注魅影这个角色。而且故事所提供的这个视角,不是客观的,是魅影自己觉得的(克里斯汀就不那么想,否则她不会选子爵。克里斯汀看到的并不是魅影和观众看到的。)。

该剧剧情隐藏的价值观是:人性很复杂很多面,一无是处的人另一面也可以是无所不能。(引申开:平凡的、平平无奇的事情,也可以是神秘色彩。包括镜中天使、主题曲、镜中新娘。)

普林斯当初排剧院魅影,强调的并不是“克里斯汀的选择”。

现在《魅影》有往“克里斯汀的选择”这个方向靠的趋势,甚至在宽街停演之前,驻场导演会给演克里斯汀的演员说:“你觉得克里斯汀是什么样,你就把克里斯汀演成什么样。”这很可能是因为,时代流变,然后在故事当中有一个伏笔,克里斯汀选择子爵就会回忆青梅竹马时光,选择魅影就会回忆父亲说过他会派来天使,这暗示一种克里斯汀主动的选择。但一整个故事,克里斯汀视角的笔墨实在太少了,并不是真的有很多篇幅,去让克里斯汀作出主动的剖白、表达,去把自身的故事说完整,所以篇幅上,不够看的。

而普林斯当年认为,价值观层次能打动人的内容是,一个令人厌恶看起来一无是处的人,也可以是无所不能,但同时也可以是非常糟糕的。他认为这才是打动人的东西。(韦伯认为这是讲“一个没有回报的爱”。可以,这很韦伯。但显然普林斯不强调它。)

说开,普林斯排《陶德》,讲《陶德》的内涵是工业革命对十九世纪的人的异化和摧残。因为异化,一个人心境微妙地转变,从想要杀一个人,微妙地转变成,想要杀所有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坑”。(桑德海姆:“我无所谓,我只是想吓观众。”)

然后《悲惨世界》的价值观,是宗教情节、大爱,是对社会发展人类社群转变的期待,对明天的期待——当然我从没喜欢过大悲,这个我体会不到,体会不到的原因,也是我个人的三观。

所以其实任何作品,本来都应该有一种临场感、一些价值观的。要不然它会被人吐槽:“技术好像很熟,但是没有什么意味深长的东西,就是一个流水账”。

《剧院魅影》是基于“人有多面”的价值观,去设置一个复杂的情景、环境,让你看复杂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让你体验和认同非常具有临场感的故事的价值观和魅影的心理感受、心理活动,比如脆弱而易受伤害,纠结,很精致很脆弱很美好的神话的夸张的氛围和感觉。

如果是最短平快的娱乐,那么主创的价值观、关注点、层次感,在那些剧目中是没有的。 

推荐文章
评论(8)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