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存了一些图,就整理出来给各位志士解说一下。正好也是配套现在正在做的【鸟羽伏见之战全纪录】的题材。
【鸟羽伏见之战全纪录】这可能是你看过的最全面的鸟羽·伏见之战:预告
进入正题:
浮世绘是在江户时代诞生的一种绘画形式。用独特的构图和画法描绘事物,作为美术品的价值很高,在江户时代后期传入到了西方,也影响了欧洲的画家们,所受影响十分著名的比如梵高、莫奈。浮世绘的画题,从描绘身边的人物、风景等当时的社会,到描绘源平合战、战国时代、幕末维新等历史故事,多种多样。
按照题材,除了可以大致分为人物、景物、事物,也可分细分为名所绘、役者绘、武者绘、合战绘等等,叫法名称也并不完全统一(固定)。
神奈川沖浪裏
这张版画集《富岳三十六景》之一的《神奈川冲浪里》可谓家喻户晓,注意,断句是“神奈川冲,浪里”,“冲”指海面、海上,这里是说神奈川附近的海域。不是冲浪。
距今154年前(今天2022年),发生在1868年到1869年近代日本的一场战争,以倒幕派与幕府双方对立,决定国家未来的道路,也是近代以来日本规模最大波及最广的一场内战。在国内更常听到的称呼是“倒幕运动”(戊辰战争应当包含于倒幕运动)。
我以前详细讲过这方面内容,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1.
1867年11月9日,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虽说已将政权归还朝廷,但朝廷决定在新的体制建立前依旧将国内事务委任给德川家。于是以萨摩、长州藩为首的倒幕派与原德川幕府继续对抗。1868年1月3日,倒幕派藩士与部分朝臣发动政变,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建立天皇制的新政府。政变的举措令旧幕府方极度不满,并且萨摩藩士西乡隆盛派人在江户制造骚乱挑衅旧幕府,于是旧幕府军举兵与新政府军开始了在京都附近的对峙,终于在1868年1月27日到30日(庆应四年一月三日到六日),双方谈判破裂,在上鸟羽的鸭川上的小枝桥爆发了战斗。这幅画表现了双方激烈的砍杀。
本画的作者为月冈芳年,是歌川国芳的门人,画号“一魁斋”,左下角可见。
2.
穿着红色和蓝色羽织的是新政府军士兵,灰白色的为幕府联军士兵。画作为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伏见方面的幕府联军(包括旧幕府军、会津军、新选组等)以“伏见奉行所”为本阵与对方进行了炮击,最终新政府方的炮弹命中了奉行所内的弹药库,旧幕府军士气大跌,在发动了一次反制对方的冲锋后随即撤退放弃了伏见奉行所阵地,新政府军也随之后撤,战斗结束。
本画图中以起火的奉行所建筑为背景,描绘了新政府军和旧幕府军进行激烈战斗的样子。
3.
月岡芳年「城洲伏見下鳥羽合戦之図」
本浮世绘左侧头部受伤、一手持步枪一手指向前方、正在凝望火灾的人物是旧幕府方会津藩士“宫崎市五郎”。宫崎市五郎经常作为浮世绘的题材,但据说是实际不存在的人物。当时由于世态混乱、信息错综复杂,因此浮世绘等作品中虚构人事物,虚拟创作的现象并不少见。
画图右边里面画的火灾据推测是旧幕府军的本阵“伏见奉行所”的弹药库被由于新政府军的炮击命中后燃起的大火,旧幕府军伤亡惨重因此越过堀川后撤,在这场战斗中失去了很多同志。
4.
本合战浮世绘中描绘的是鸟羽·伏见之战中官军(萨长新政府军)的胜利。标题中的“毛理岛山”的“毛理”指的是长州藩的毛利氏,“嶋(岛)”指的是萨摩藩的岛津氏,“山”指的是土佐藩的山内氏。是一种相对隐晦的说法。
旧幕府军从大坂城向京都进发,最终占据地利、人和的萨长军队击败了旧幕府军,迫使其撤退往淀(京都市伏见区西南部)。右侧为新政府军,已经举起了锦之御旗,可以看到新政府方混有其他各大名家族的旗帜,表现了锦旗出现后诸藩的倒戈及加入萨长方面与旧幕府军作战,新政府军因此兵力实力大涨。
5.
本合战浮世绘中描绘的是,鸟羽伏见之战的第四日夜间,位于大坂城内的前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正达成小船要登上军舰前往江户。
德川庆喜本就不支持旧幕府军的将领发动这场战争,此时又听到了前线接连败退,以及锦之御旗出现的消息。他出身的水户德川家有着“不能对朝廷拉弓”的家训,此时得知锦之御旗出现象征着朝廷已经支持了萨长,旧幕府军被视为朝敌,而旧幕府军将领仍欲酣战不愿撤退,于是决定仅携会津藩主松平容保、原幕府老中板仓静胜等几名亲信离开是非之地,准备回到江户向朝廷恭顺,于是从此流传了“敌前逃亡”的恶名。
月冈芳年的画号除了上面提到的“一魁斋”之外,还有玉樱楼、大苏芳年等,左下角可见“大苏芳年”字样。
6.
本合战浮世绘为「各国武者八景」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一魁斋月冈芳年亲自动笔。
1868年1月的鸟羽·伏见之战后,旧幕府军在京都败退,相州箱根(现在的神奈川县足柄下郡箱根町)也成为了战场。本合战浮世绘中描绘的是“箱根战争”的样子。
曾经由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组建的“游击队”,不顾前线败绩,依旧忠心耿耿地支持庆喜。游击队员呼吁位于相模国足柄上郡及足柄下郡、骏河国骏东郡的小田原藩也参与到抵抗新政府军的战斗中。小田原藩内意见分歧,而且还被新政府军命令先行讨伐游击队,只好对藩论及动向含糊其辞。
但是敌方大军压境,急不可耐的游击队占据要地箱根关卡,进入“小田原城”。听到这个消息的新政府军便立出兵协助小田原藩。游击队无法与之抗衡,不得不从箱根撤退。
7.
本合战浮世绘描绘了戊辰战争之一的日光、今市之战。表现了旧幕府军的士兵看护伤兵的样子。
1868年6月10日,在宇都宫城之战中败北的大鸟圭介进入会津藩领地获得补给及会津军增援后,率领的旧幕府军试图占领日光街道、壬生街、会津西街道等交通要冲下野国今市宿。
与之对抗的新政府军总督是板垣退助。战斗持续了2周左右,可以分为两次今市之战。双方打得有来有回,互有胜负。最终在板垣退助在西侧秘密布置了部队迂回包围取得了决定性战国,旧幕府军受到毁灭性打击而败走了。
8.
这幅画描绘了1868年7月4日(慶応四年五月十五日)上野战争的场景。
上野战争是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中心的新政府军,与不愿接受江户城无血开城而以旧幕臣为中心、江户市民为主体自发集结的彰义队之间发生的战斗。彰义队在江户上野(现在的东京台东区)的“宽永寺”中固守,但被大村益次郎镇压。
在本画图的左边描绘的是肥前国佐贺藩的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炮弹爆炸,在宽永寺之战中,射程长、威力大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平民为主体,缺乏训练的彰义队畏惧大炮,又缺乏还击的方式,因此一天就被打败了。
作者河锅晓斋是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代活跃的浮世绘师。他师从歌川国芳和狩野洞白,创作了融合歌川浮世绘和狩野派的锦绘。他自称“画鬼”,甚至有传闻说他9岁的时候,画了一张从河里漂来的人头的写生画。
9.
本战争浮世绘的画题也是戊辰战争中的上野战争。
在该战争中,彰义队有4000人左右,以萨摩、长州、佐贺为首的新政府联军约有10000人。新政府军拥有武器和兵力以及训练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彰义队只能固守途中的红色的建筑物,即宽永寺的山门“文殊楼”。画上,在雨中双方以刀剑枪炮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随着彰义队的战败,文殊楼也毁于了战火。
10.
本战争的画题为“信长公焚烧延历寺之图”,实际上是描绘了“上野战争”的作品。
幕末维新时期的许多浮世绘的画家会借以古代的题材来表现当下发生的事务。其原因包括:
1.避嫌避讳(我就是个臭画画的,我哪关心你们谁谁斗争)
2.隐瞒立场(我心向旧幕府军,但是又不敢当着新政府说)
3.避免非议(我作的就是古代的画,你们看客可别想太多)
4.惯例传统(浮世绘有着不去表现当下发生的事物的传统)
等等。
图右侧的兵将身着西洋军装、戴熊头饰,不难判断为新政府军,从左侧的建筑也很好判断另一方的士兵为固守宽永寺的彰义队员。
彰义队的武器以刀剑为主,混有枪支;新政府军则使用新式的施耐德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大炮。战力差距明显,因此上野战争一天就结束了。战事并不复杂,但是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政府从此稳固地掌控了江户地区,以及江户周边心向德川的势力的抗争失败。
先更新这10张吧,过段时间再更新下一组,查找资料不易,还有正作待完成,请慢慢等待。
上面的内容以时间顺序安排,如有遗漏的画作日后有机会补充。如果喜欢其他浮世绘作品的话,以后也考虑单独出专栏鉴赏。
本文中的画作内容均为高清、无水印,欢迎保存。欢迎各位点赞、收藏、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