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一部史前地理书,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大荒经是海经中的一部,记录当时部族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人群相关的传说。因其流传久远,又经传唱誊抄,语音变迁,许多内容已荒诞不经,以致于很多人把它当作神话书籍或巫书看待,埋没了这部古书的价值,本文试图恢复其部分真实记录,还原大荒经时代的历史面貌。大荒经之“经”意为逐条的记录,在此是指周边部族分布情况的记录。
关于“大荒”的含义不能确定,有几种可能。一、“大荒”意为“大夏”,夏朝之“夏”。斟寻是夏之核心部族,其为斟姓,斟音xio(秀),作为国名记为“夏”,故禹朝称“夏”。但实际上夏是封建制度,很多王子未成年时生活在母族,故与母族关系密切,甚至继承部族联盟领袖后会将国都设置在母族,“王”会依靠其母族的势力进行统治,其母族在国家事务中有着很大的权势,也得到相当大的利益,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殷商前期,这种制度加剧了王朝内部的竞争,削弱了王朝的凝聚力。而自尧至于夏王朝时期,王皆以氏称,氏以都城,故都在夏则称夏氏,在桓则称桓氏,都城设置在夏王母族的结果是:王国的称谓不再是夏,而是夏王母族之名,尤其少康之后的夏,其统治核心转移到黄河下游,今豫北及冀南地区,是为斟桓部族的势力范围。斟桓本名“乌桓”,无以姓冠名之传统,其名“斟桓”是其附属于斟寻时期及在斟寻势力范围内的名称,而在其故地不可能再称“斟桓”,而是单称“桓”,以“大桓”代“大夏”之名就很有可能了,而“大桓”可能被记为“大荒”,大荒西经意为大夏西部部族情况的记述。二、“大荒”意为“荒服”。荒服是类似于附属国性质的周边边远部族,禹贡: 五百里荒服。从大荒经的记述看,叙述者对其所述的某些部族情况并不清楚,只知其名不知其详,这些部族可能臣服于夏,并不由夏直接统治,此称荒服,大荒经是对这些部族情况的记述。三、意为荒蛮的、与夏语言文化不同的周边部族,另外一层意思是夏王后裔统治之外的周边部族。夏时是否已有国界的概念还是未知,但人们自古以(王的)语言文化来区分我和他,犹如后世之姬姓国、子姓国之类的说法,那么大荒经则记述的是非夏后裔统治的周边部族的情况。
通过对大荒经的解读,可以得知以下情况。
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在商、周时期,在保留汉字原意的基础上,部分文字的发音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复辅音简化为单辅音,一些韵尾丢失,现在一些文字的发音已经与当时的发音完全不同,如何准确的复原本来发音是正确解读的关键。
拟音按照大荒经记述者的发音习惯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