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大荒经笔记
华夏史前史 2021-06-01

    山海经是一部史前地理书,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大荒经是海经中的一部,记录当时部族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人群相关的传说。因其流传久远,又经传唱誊抄,语音变迁,许多内容已荒诞不经,以致于很多人把它当作神话书籍或巫书看待,埋没了这部古书的价值,本文试图恢复其部分真实记录,还原大荒经时代的历史面貌。大荒经之“经”意为逐条的记录,在此是指周边部族分布情况的记录。

    关于“大荒”的含义不能确定,有几种可能。一、“大荒”意为“大夏”,夏朝之“夏”。斟寻是夏之核心部族,其为斟姓,斟音xio(秀),作为国名记为“夏”,故禹朝称“夏”。但实际上夏是封建制度,很多王子未成年时生活在母族,故与母族关系密切,甚至继承部族联盟领袖后会将国都设置在母族,“王”会依靠其母族的势力进行统治,其母族在国家事务中有着很大的权势,也得到相当大的利益,这种情况甚至延续到殷商前期,这种制度加剧了王朝内部的竞争,削弱了王朝的凝聚力。而自尧至于夏王朝时期,王皆以氏称,氏以都城,故都在夏则称夏氏,在桓则称桓氏,都城设置在夏王母族的结果是:王国的称谓不再是夏,而是夏王母族之名,尤其少康之后的夏,其统治核心转移到黄河下游,今豫北及冀南地区,是为斟桓部族的势力范围。斟桓本名“乌桓”,无以姓冠名之传统,其名“斟桓”是其附属于斟寻时期及在斟寻势力范围内的名称,而在其故地不可能再称“斟桓”,而是单称“桓”,以“大桓”代“大夏”之名就很有可能了,而“大桓”可能被记为“大荒”,大荒西经意为大夏西部部族情况的记述。二、“大荒”意为“荒服”。荒服是类似于附属国性质的周边边远部族,禹贡: 五百里荒服。从大荒经的记述看,叙述者对其所述的某些部族情况并不清楚,只知其名不知其详,这些部族可能臣服于夏,并不由夏直接统治,此称荒服,大荒经是对这些部族情况的记述。三、意为荒蛮的、与夏语言文化不同的周边部族,另外一层意思是夏王后裔统治之外的周边部族。夏时是否已有国界的概念还是未知,但人们自古以(王的)语言文化来区分我和他,犹如后世之姬姓国、子姓国之类的说法,那么大荒经则记述的是非夏后裔统治的周边部族的情况。

    通过对大荒经的解读,可以得知以下情况。

  1. 大荒经所述区域大概围绕在今滹沱河、太行山、黄河围成的区域外围,区域内应是国内区域,该区域的中心在漳水、淇水流域。
  2. 大荒经基本是沿大河走向顺序记录,尤其是各大湖地区是记录重点,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群多生活在大湖地区,这也是《海经》名字中“海”的由来,此处“海”意为湖,是为大湖,海经是以大河为纲,以大湖周边为重点进行记录的。
  3. 大荒经在地理上总体是按逆时针方向记录,大荒四经原顺序是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本文调整为大荒东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大荒南经的顺序,以按逆时针方向使四方衔接。
  4. 大荒经记录的是部族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的部族情况,一般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只有一个部族联盟。但有重复记录的情况,可能是不同人的陈述均有记录,也有既记录部族情况又有记录该部族相关传说的,这种情况也可能分为数篇。有些同一部族情况,后续誊录者无法判断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篇次的。
  5. 经文中所记录主要是部族情况及传说,数千年来语音流转,有很多词汇已不知其意,如视肉、甘华等诸多被认为是动植物名称的词汇,实际都应是部族名称,通常罗列这些词汇的情况都是有较大影响力的领袖部族,具体含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读。
  6. 大荒经的记录传承至少经历了叙述(经历人陈述)、记录(记录人誊写)、识读誊抄(对原文字的识读和再次誊写)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中都产生了一些误识、误解、误读,也使今天的大荒经难以识读。
  7. 讲述者可能有多人,这些讲述者可能有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经历也不同,发音习惯也存在差异,存在方言表述,甚至有记录人也不理解的情况,有些语音甚至是某个记录参与人不能发出的,这些都可能会使记录产生偏差,还原真实情况还需要大量深入的工作。
  8. 古人以部族名称作为“氏”,人以“氏”称,导致很多同名的情况,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有些情况可能属于同一部的不同时期或同族不同部,而记录者对此不知,只能使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以区分,也对解读造成困扰。
  9. 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在商、周时期,在保留汉字原意的基础上,部分文字的发音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复辅音简化为单辅音,一些韵尾丢失,现在一些文字的发音已经与当时的发音完全不同,如何准确的复原本来发音是正确解读的关键。

  10. 某些地区人群的发音方式可能是讲述者、记录者不能表达的,记录也会有失真的情况。

    拟音按照大荒经记述者的发音习惯拟定。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