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干预行为研究》中期报告
一、现状分析
幼儿同伴冲突是幼儿交往中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分发玩具时幼儿的争抢行为,游戏中幼儿之间的语言矛盾等,这些问题都对幼儿的活动造成了影响,甚至冲突升级,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些冲突幼儿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有些冲突幼儿无法应对,往往求助于老师的帮助。
通过调查研究本班幼儿,记录了十个完整的幼儿冲突过程,完整的冲突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有教师具体的干预措施。还记录了五个冲突片段,这些冲突片段包括几名幼儿之间两三句言语的冲突,或者带有明显冲突意味的一个动作,这些片段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一般只有十几秒至一分钟。这五个片段,教师仅记录了发生的时机、双方的表现及教师的干预过程和结果。
二、原因分析
造成幼儿同伴冲突的原因,大概分为以下几点:
1、材料分配问题导致幼儿产生争执争抢行为。
2、对于规则的维护引发幼儿的冲突行为。
3、沟通不当导致幼儿双方产生误解形成冲突。
4、幼儿特殊的心理状态。
三、采取措施
1、提供丰富的玩具资源。
通过观察发现,引起幼儿同伴冲突因素有争夺玩具,想干涉他人等,而争夺玩具、游戏器材等也是在幼儿园经常发生的现象。一方面,作为教师,不仅要合理解决冲突,还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以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丰富其种类与数量,满足幼儿的需求,从而降低幼儿由于物品发生冲突的概率。
2、在集体教学中灌输幼儿相应的技能。
教师在日常的集体教学中,可以设计有关同伴冲突的内容,利用绘本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等形式,在幼儿面前展示处理冲突问题时,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幼儿学会协商等策略,丰富幼儿的经验。与此同时,幼儿的交往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在园内生活中,教师潜移默化地为幼儿做出榜样。
除了在集体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习自行处理问题,在其他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注意,当幼儿向教师求助时,教师除了替幼儿解决冲突,也应该在处理冲突时与幼儿仔细交流,注意启发幼儿的多方向思维,进一步丰富幼儿处理问题的经验,强化双方协商的能力。
4、与家长密切联系,形成家园合一的力量。
除了在幼儿园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自我解决冲突问题,在家庭中,幼儿的冲突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结合,可以定期举行家园会议探讨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冲突现状,引导家长学会帮助幼儿,学习自我解决问题这一良好习惯。
幼儿同伴冲突对于幼儿一生的成长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冲突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言语交流、相互协商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经验的积累,通过这些碰撞,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矛盾、纠纷的合理方式,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提供了经验。
在冲突中,幼儿同伴之间有很大部分的矛盾都来自于站在自我立场看待问题。每一次的冲突,每一次冲突的解决,都是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了解他人的观点、意见,从而学习有效的解决问题,沟通互动的方法。
冲突对于幼儿语言、思维等认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冲突中,双方幼儿关于矛盾问题的描述、交流、说服对方都需要言语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事物的认知发展都是一次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