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天主纪年1860年情况
红线为双方处于最低友好度,未结束战争状态或外交关系仍未恢复。
金线为双方关系正常,包括戒备怀疑与友善偏好两类。
白线为双方处于友好状态,包括官方结盟和民间友好两类。
矛盾:工业迅速发展的央土对原材料的需求剧增,对联邦控制主要产地及主要贸易航线的现状日益不满。
导火索:沧海联邦婆罗洲之阿逾陀地区的矿山被央土上元籍公司收购,居民遭遇驱逐,逐渐演化为大规模暴力事件。数支被民族情感影响的沧海联邦舰队私自击毁了央土上元籍商船队作为报复;以一支央土上元骑兵队突然南下的首次大屠杀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844八月开始持续五年;央土投入共计四十万军队,联邦各盟国联军共计一百二十万;主要战场位于联邦婆罗洲本土,巨量平民罹难,央土上元骑兵团全体被列国视作战犯。央土上元陆地军队击溃联邦本土全部防线,直到西面”波光粼粼的大兴都海“。
结局:联邦陆地武装力量消耗殆尽后,临时首都梯里城 被攻破,被迫投降;原属联邦的烨光及附属省份 被央土吞并。央土上元舰队几乎全部毁灭,沧海联邦武装力量仅余海军。
导火索:联邦战败后倚仗仍然强盛的海军对央土贸易航线进行封锁,依附于联邦的国家兰芳共和邦 作为封锁线的关键节点,被央土上元视作必须毁灭的对象。另外,为报复战时向央土上元提供工业原料的帝国拉丁,联邦暴力驱逐了帝国侨民,造成大量伤亡。以四艘帝国海军巡洋舰与一支联邦舰队于翡丽裴海 的相遇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858七月起持续六年,央土投入共计六十万军队,团结的联邦军队共计二百万,帝国先后向央土提供了三十九万吨位的海军舰艇支援;仰赖帝国海军支持的央土上元与趁机提高贸易额度的帝国拉丁结为盟国,在”波光粼粼的大兴都海“和陆地与联邦进行了多次战役,尤其对兰芳共和邦 进行了连续两年的严酷封锁,造成的饥荒使兰芳 本岛人口减少了五分之四。
结局:央土与联邦在陆上的伤亡皆惨重,达成妥协,央土与帝国撤军并放弃对除兰芳(包括此前已成为兰芳领土的翡丽裴群岛) 以外任何联邦领土的要求,联邦放弃兰芳(及翡丽裴群岛) 和烨光诸省。兰芳 亡国,并入央土上元,成为其第十个盟邦;帝国舰队从此驻于翡丽裴群岛 ,成为未来两国交恶的隐患。
矛盾点:教廷自十七世纪以来向东方的扩张导致其与央土西北方向的领土接壤,央土高层认为这危及了边境安全,故向盟邦苦叶国 西部迁徙人口作为防御前线哨所,建立缓冲区。但随着时间流逝,依附于苦叶国 的缓冲区逐渐建设为有着大量人口、运转良好的独立社会,并在发展过程中与教廷军队多次产生小规模摩擦;因而永阁 允许其升格为国,并入央土上元,成为盟邦之一;而这将极大阻碍教廷的领土扩张。
导火索:天主纪年1805,永阁 决议允许九百万人口的缓冲区——时称关西八镇(南丰,西丰,东丰,堡山,宣圣,西兰君,东兰君,元郎)——脱离苦叶国 ,升格为盟邦。教廷为防止其正式独立后武力进一步膨胀、影响其向东的扩张,于十一月发起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进攻。以南丰郡 遭遇夜袭为战争开始标志。
天主纪年1805~1807,由于部署的军力悬殊,教廷连续突破防线,南丰,西丰,东丰,堡山相继沦陷,南丰郡 抵抗达一年之久,遭遇屠城后被彻底毁灭;此时主要任务为将缓冲区的平民撤离至内地并安置。
天主纪年1808~1811,平民撤退基本结束,内地援军相继出塞并投入战斗,逐渐收回西丰,东丰,堡山三郡,但天主纪年1811,由于间谍叛变,央土上元的前线情报网络和后勤系统崩溃,宣圣郡抵抗三年后沦陷。
天主纪年1812~1827,双方陷入了长期的领土争夺,除去最远离前线的元郎郡,其他六郡反复易手;直到天主纪年1827,西丰郡的教廷军队投降,除南丰郡的六郡全部收复。
天主纪年1827~1831,央土军队攻破教廷边境防线,向西进入教廷境内,天主纪年1827,双方于耶尼西川 对峙;四年后正教教廷经济崩溃,向央土上元有条件投降。
结局:正教教廷放弃耶尼西川 以东领土,央土上元撤退;天主纪年1832上元日皇央边驻 建立,成为央土第七个盟邦;央土上元合计丧失四百万人口(平民遇难者占五分之四,大部分为前缓冲区的居民),皇央边驻 地区幸存者及其后代的民族情绪从此不可名状。正教教廷丧失了半个世纪开拓的领土、七百万人口——约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至此一蹶不振。
导火索:教廷向东的领土扩张被堵死,转向向南开辟,吞并诸多小邦;永阁 担忧此行为将有害于西部边境,遂向同一区域派遣武装巡察专员,通过威逼利诱整合该地区诸多派系,与教廷争夺势力范围。以天主纪年1854二月三十日凌晨,出身边驻 的武装巡察专员舒戏豺 擅自率部向察合台地区的三千教廷军队发起突袭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过程:自天主纪年1854二月至天主纪年1856八月,央土上元投入军队共计七万,教廷军队共计二十万。最初教廷认为此为央土军官独走,非官方宣战,故寻求外交方式解决;但永阁 直到战争结束都未进行回复,默许以武力将教廷在察合台及附近区域 的影响力驱逐,故驻于此地的诸武装巡察专员就地整编各土著政权,以极度激烈的攻势迅速击退教廷军队,并进入敌境数百公里,大部分军队折损于该过程。最后由于后勤无法追赶而逐渐退回察合台 地区;其沿途对平民的杀戮一如北极丧乱 时期关西八镇 所遭遇。
结局:无力参加全面战争的教廷退出察合台 地区,以边驻 出身军官为主体的央土专员整合本地各势力,以暴力方式建立起新都护府 ,旋即得到永阁 的承认,使之成为央土上元的第八个盟邦,但其实际上受到皇央边驻 的影响更深。以北极丧乱 遗孤为主要构成人员的央土军队对教廷战俘的各种残酷减员方式遭到曝光后,引来列国一致批评。
矛盾点:由于在烨光战争期间,帝国拉丁依旧向央土上元提供工业原料,战后帝国侨民遭联邦暴力驱逐。且同属资源国,两国在贸易上存在长期竞争。另外,帝国海军与联邦海军作为世界第一与第二海军,存在一定程度的军备竞赛。
导火索:天主纪年1858六月,联邦海军试图阻止闯入对央土海路封锁线的无武装帝国商船队,紧张之中两船相撞沉没,联邦方误以为此为对方击沉,遂演变为联邦方对帝国商船队的围歼;由于商船队中包括三名将秘密返回帝国本土述职的新世界总督,对该事件的定义迅速演变为联邦全责的战争行为。以四艘帝国海军巡洋舰与一支联邦舰队于翡丽裴海 的相遇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858七月起持续六年,帝国与央土结为盟国。帝国先后向央土输出了三十九万吨位的海军舰艇支援,额外出售了大量造船技术并提供了海战训练;帝国在大兴都海与联邦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战役,亦抽空与央土的舰队一起对兰芳共和邦 进行了连续两年的严酷封锁,造成的饥荒使兰芳 本岛人口减少了五分之四。
结局:由于央土与联邦在陆上的伤亡皆惨重,二国达成妥协,央土与帝国撤军并放弃对除兰芳(包括此前已成为兰芳领土的翡丽裴群岛) 以外任何联邦领土的要求,联邦放弃兰芳(及翡丽裴群岛) 和烨光诸省 。兰芳 亡国,并入央土上元,成为其第十个盟邦;此时帝国海军在大兴都海 对联邦海军形成暂时优势。作为撤军条件,帝国舰队得到翡丽裴群岛的数个军港作为西太平洋的海军基地 ,这成为未来两国交恶的隐患。
矛盾点:天主纪年1743罗马大会 后,俄乌洛佩诸国 合并为天主议会(基督国军政同盟),但分配给莱茵诸邦 的席位极少;后者在三十余年内纷纷选择脱离议会并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发展至今(天主纪年1860),以芳茜邦 为代表的天主议会盟国仍未放弃将之拉回的执念,而军团将此视作亡国威胁。
导火索:天主纪年1770,留在天主议会的最后的莱茵邦国巴娅安 由于财政问题宣布退出议会,遭遇主导邦芳茜 的军事威胁,巴娅安 向其他莱茵邦国 请求保护;天主纪年1771四月,议会联军越过莱茵川 东岸,与驻扎于此的莱茵诸邦 联军爆发冲突。以第一名被射杀的托斯卡纳 士兵倒下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771四月至天主纪年1792九月,天主议会投入军队共计三十七万,莱茵军团军队共计二十九万。莱茵 联军抵抗至天主纪年1782终于溃散,除北方沿海数个自由市及萨克森邦 投降外,其余邦国军队纷纷从正面对峙转为遍布各地的游击,芳茜 为首的诸国联军陷入治安战。
结局:天主纪年1777年莱茵军团成立,莱茵邦国 中的普洛依森 带领北莱茵诸国参与反抗,为其日后成为共主奠定基础。天主纪年1792年六月,帝国拉丁舰队封锁俄乌罗佩 并尝试登陆不列塔妮 ,发起第二次帝国-议会战争或“圣战”;天主议会不得不与莱茵邦国 代表普洛依森 签署和平协议,撤出军队;莱茵军团成功存活,并加速了重建工作。
导火索: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军团工业化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对原料的需求增加,而议会对其依旧持打压态度;另外,军团不断提高的军事能力让芳茜邦 为代表的议会产生了隐忧。以玻拉丝喀邦 越过瓦诺川做出挑衅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天主纪年1834,在芳茜邦 支持下,玻拉丝喀邦 军队越过诺瓦川 试探驻于此地的军团军队,遭遇全歼,并被夺取了瓦诺川 东岸部分土地;芳茜邦 尝试外交斡旋失败后,试图再次组织议会联军逼迫军团放回俘虏、归还土地。但议会列国都担心此时军团军事能力过于强盛、且此时正在与帝国拉丁进行新世界战争而敷衍或拒绝,故战争前期,仅有玻拉丝喀邦 与莱茵军团进行交战;天主纪年1838六月,莱茵军团包围玻拉丝喀邦 首都华尔沙娃 ,芳茜邦 紧急支援,袭扰莱茵川 东岸,迫使军团主力回防。芳茜邦 军队一年后由于前线补给问题崩溃,被逐出莱茵军团本土,被迫向天主议会的其他盟邦施压,签署和平条约。
结局:军团夺取了玻拉丝喀邦 西部领土,至此议会放弃将军团纳入己方的希望。
矛盾点:议会与帝国就新世界殖民地的划分问题产生冲突及历史积累的仇恨。
导火索:天主纪年1743罗马大会 后,俄乌罗佩诸国 合并为天主议会(基督国军政同盟),但拒绝伊贝丽娅王国 作为平等成员加入;此时伊贝丽娅王国 已光复整个以希班尼雅 ,且开拓了广阔殖民地,故国内爆发了长达十二年的反对“俄乌洛佩认同”的文化运动。以天主纪年1755五月阿方索殖民地(即日后的阿方索帝国中央领) 港口“新加那利”炮兵Serrano Álvaro Muñoz 击沉尝试靠岸的天主议会船只“鸢尾花号”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755五月起持续六年,战役主要爆发于俄乌罗佩 的伊贝丽娅王国 本土和天主议会的芳茜邦、不列颠妮娅邦 与 西西里邦 之间;天主议会投入军队共计三十五万,伊贝丽娅王国 军队共计一百一十九万。开战伊始,天主议会首先面临伊贝丽娅王国 大西洋舰队长达五年的封锁与王国 源源不断的殖民地兵员、物资输入;战争的六年间,地中海贸易网络被破坏,主导议会的芳茜、西西里 两邦经济遭到严重影响。天主纪年1760十二月,芳茜邦 代表天主议会与伊贝丽娅王国 代表于莱昂签订和平条约。
结局:伊贝丽娅完全独立,卡丝蒂约-杜丽多王朝 得到巩固,跻身列强之一。议会承认伊贝丽娅的独立性,并放弃武装干涉其内部事务;议会动荡的经济提高了莱茵诸邦 的脱离倾向。
导火索:天主纪年1791伊贝丽娅王国 的独立教会以“向新大陆的原住民布道”的功绩,将在位国王阿方索六世 加冕为新世界的皇帝,将伊贝丽娅升格为天主教帝国,伊贝丽娅王国教会 自称帝国大公教 。罗马教廷绝罚全体依旧将教籍置于帝国大公教 内的帝国臣民,帝国大公教 亦宣布罗马教廷 为不守正统、服从芳茜邦 世俗权柄的异端,号召全体臣民对罗马宗座发起圣战。以天主纪年1792六月,帝国拉丁舰队封锁俄乌罗佩,并尝试登陆不列塔妮 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792六月起持续三年,天主议会投入军队共计十五万,包括圣战者在内的帝国军队共计二十九万。主要战役为围绕不列塔妮角 的登陆战,死伤极其惨重,一年后战线便开始停滞;三年后,随着帝国大公教 宣布圣战结束、罗马教廷 撤销绝罚令,圣战者如潮水般退回,双方不了了之。
结局:俄乌罗佩 的天主教会再次大分裂,帝国大公教 成为帝国重要势力。
导火索:天主纪年1830五月帝国得知天主议会暗中参与了对新大陆的殖民,视此为对帝国财产的侵犯,随即要求议会永久放弃对新大陆的染指,遭遇拒绝。议会的拒绝传至新世界,经过报纸的添油加醋和口耳相传,被帝国殖民地解读为对皇室的羞辱,故纠集起民兵队伍向议会殖民地开拔。以天主纪年1830十月圣莉莉安娜 民兵团向新世界东岸最南端的议会殖民地“新威尼斯”发起进攻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虽然宗主国明知此为误解产生,但仍然顺水推舟,在尽力避免本土交战的情况下努力向殖民地输送物资和军队,试图借殖民地居民之手抢占更多土地;双方均无记录投入军队准确数量,预计帝国方投入四十万正规军和七十万民兵,议会方投入五十万正规军和八十万民兵。天主纪年1830八月开始,出现了殖民地军队参与战斗的现象,三年后,战争规模已经与旧大陆上的交战无异。天主纪年1836进入白热化,大量已开发的殖民地被摧毁,战争性质由最初的“捍卫君王荣誉”与“保卫家园”转变为仇恨驱使的民族战争,滑膛枪在此时大规模投入使用。天主纪年1838十二月,帝国与议会在旧大陆结束商议,宣布战争停止,甚至联合派遣军队射杀坚持继续战斗的民兵。
结局:殖民地人口从战前的两千万减少至一千三百万,百余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大量出现市镇崩溃荒芜的情况。双方签订系列条约并联合勘测地理状况,圣莉莉安娜 以北的未开发地区归属议会。对于殖民地民众,则认清了宗主国的无情与从属关系的虚伪,产生了民族思想与对宗主国的反抗意识,为帝国与议会未来的完全崩溃埋下伏笔。
导火索:天主纪年1854杜丽多王朝绝嗣,为争夺帝位,得到殖民地普遍支持的阿斯图里亚斯公主胡安娜、自称得到遗诏的梵伦茜雅大公卡洛斯和帝国大公教 支持的乐昂大公塞尔吉奥三方爆发内战;而议会则希望借机彻底摧毁帝国,故宣布支持共和,并以“帮助伊贝丽娅人民摆脱暴政”为旗号向帝国本土派遣大量军队。以天主纪年1858十一月议会军队向加迪斯发起登陆战为战争开始标志。
交战概述:自天主纪年1858十一月起持续四年,天主议会本土投入军队共计二十五万,帝国拉丁本土投入军队共计三十九万。天主纪年1858至1860,议会军队主要与梵伦茜雅大公卡洛斯的军队作战;梵伦茜雅大公势力在议会与阿斯图里亚斯公主军队的包围下溃散后,议会军队的首要敌人转变为了胡安娜公主;天主纪年1861议会与乐昂大公签订合约,约定一起击败胡安娜公主后分割殖民地。天主纪年1863阿斯图里亚斯方军队即将溃散,塞尔吉奥大公以放弃争夺帝位为代价,要求胡安娜公主将军队聚拢至一起驱逐议会,得到应允后胡安娜在萨拉曼卡 加冕为伊贝丽娅与新世界皇帝;伊贝丽娅名义统一,殖民地开始向本土大量输送资源及军队。天主纪年1866八月,议会军队被完全逐出半岛,帝国摆脱危机。
结局:战争期间,帝国首都杜丽多 第一次沦陷,帝国迁都派抬头。殖民地的支持对战争走势居功至伟,独立性进一步增强。阿斯图里亚斯公主胡安娜一方赢得内战,开辟了延续至天主纪年1960的阿斯图里亚斯王朝 。塞尔吉奥大公战死,被帝国大公教奉为圣人,埋下了第二次继位战争的隐患。
一,插图中各势力标志图案下方文字自上至下分别为:央土上元对该势力的惯称、直译为汉文字的国号、本国语言的国号。
二,斜体文字为特殊名词,粗体文字为国号,下划线为意义较大的历史事件。
三,本作品纯属虚构,与现实完全无关。